2021-4-9 | 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經過多年的探索與研究,我們將心理素質界定為:以生理條件為基礎的,將外在獲得的刺激內化成穩定的、基本的和內隱的并具有基礎、衍生和發展功能的,與人的適應———發展———創造行為密切聯系的心理品質[2]。這一觀點在承認心理素質的先天條件的前提性的同時,特別強調心理素質的后天獲得性,這與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的觀點相契合。文化歷史活動理論(Cultural-HistoricalActivityTheory)主要來源于維果茨基(L.S.Vygots-ky)的文化歷史理論,主要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3]。第一代活動理論以維果茨基的創造性思想為代表。該理論強調活動的中介性特征,主張個體不是直接對環境作出反應的,而是借助于文化工具的中介;同時,個體通過文化工具的內化實現了對心理機能的質的改造。第二代活動理論以列昂節夫(A.N.Leont?ev)的工作為代表,強調活動的對象性特征。該理論從活動的對象性(目的性)出發,提出了活動的層級結構理論,確定了活動和動機、動作和目的以及操作和條件的三級結構模型,并將動作作為心理學分析的基本單位。第三代活動理論以芬蘭心理學家恩格斯托姆(Y.Engestr?m)的思想為代表,突出特點是強調活動的社會性特征。
該理論在社會學層面上對活動進行分析,將個體活動納入到包含主體、客體、共同體、工具、規則以及分工六個要素,囊括生產系統、消費系統、交換系統及分配系統四個子系統的網絡之中。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的主要內涵是:“一個社會文化分析的模式(實際上所有的人類活動都處于由人和物組成的社會大系統之中);一個歷史分析的模式(實際上所有的人類活動都在與時俱進和分布在人類的文化之中);中介行動的理論,關注行動者和其文化工具,文化工具是活動的中介”[4]。它廣泛地應用于社會實踐領域的研究中來分析活動,并且產生了一些普遍接受的實踐方式。恩格斯托姆在對一系列研究進行分析后,總結了運用活動理論分析活動系統的五個原則:一是以集體的、中介的、對象性的、與其他活動系統相互關聯的活動系統作為分析的單位;二是重視活動系統中的多元觀點;三是注重活動系統的歷史性,即要從活動自身的歷史發展中探尋活動的問題和發展潛能;四是認為矛盾是活動變化和發展的根本原因;五是活動系統在發展中可以進行拓展性的變革,成員在矛盾出現時能進行
反思和尋求改變,從而推進整個系統的質的轉換[5]。從上文可以看出,我們對心理素質基本涵義的界定,吸收了文化歷史活動理論關于人類文化與活動在人的心理品質形成中起關鍵作用的思想內核,突出了“內化”在心理素質形成中的作用機制地位。因此,文化歷史活動理論是我們探討心理素質及其培養的理論基礎之一。
心理素質形成機制的文化歷史活動理論解讀
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的核心觀點是,人的心理機能(相當于我們講的心理素質)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產物,它不是由個體自我建構而獲得的,而是來自于人類社會歷史形成的實踐活動的內化。我們以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為依據,從心理發生的角度出發,分析主體(人)的心理素質是如何在實踐活動(指一切關乎生存和發展的活動)中發生、形成和發展的,為科學探討心理素質形成機制提供理論支持。
(一)實踐活動是主體心理素質形成的源泉
承認實踐活動是解釋人類意識的本源,實踐活動是人類意識的創造者,是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的首要原則。維果茨基依據馬克思哲學的活動觀,通過對人的實踐活動進行深入的分析后,提出人們的心理機能是在實踐活動(主要是交往活動)中發展起來的。維果茨基提出了文化歷史理論的一個重要假設,即“人的心理活動的變化與他的實踐活動的變化是同步的”[6]。主體正是通過不斷的參與實踐活動,才實現了對低級心理機能的改造,發展出來高級的心理機能。根據人類意識的本質源于實踐活動的觀點,我們認為活動是心理素質形成和發展的根本原因。主體主動的、積極的、創造性的活動是人全面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只有通過活動,個體的心理素質才能夠得到發展。那么,活動究竟是如何塑造個體的心理素質的呢?這可以從活動的整體性、建構性、開放性、階段性等基本特征來加以解釋。首先,活動具有整體性特征。活動的整體性指的是活動結構的完整性,完整的活動既包括了主體的感性實踐活動,又包括主體的精神活動,外部活動與內部活動相互聯系、相互滲透,共同構成了完整的實踐活動。活動結構的完整性導致在活動中形成的心理素質本身也必然是一種完整的綜合體,既容納了內隱的認知品質和個性品質,又涵蓋了外顯的適應性品質,是心理與行為的統一體,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體。其次,活動具有建構性特征。實踐活動在本質上是主體在一定目的驅動下所從事的主動建構、積極探索、不斷改造的創造性過程。由于活動的建構性特征,心理素質在功能表現上不再是被動地適應社會環境,更重要的是能夠促使個體采取主動的行動,探索、改造環境和自身。這也正是人類具有創造性的體現。再次,活動具有開放性的特征。活動的開放性主要表現為,活動內容的豐富性、活動過程的動態性、活動空間的變化性以及活動結果產物的多樣性。活動的這種開放性特征,歸根結底是由人類社會生活的復雜性決定的。受到活動開放性特征的影響,個體的心理素質也明顯表現出靜態
與動態的統一。心理素質形成后,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環境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呈現出動態發展性特征。最后,活動具有階段性特征。活動的內容和水平是依據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有序展開并分階段提高的,在不同年齡階段個體活動的特點、內容、水平具有顯著的差異。因此,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主體心理素質發展的內容、特點和水平既有量上的差異也有質的不同。
(二)內化是主體心理素質形成的基本機制
文化歷史活動理論在解釋人類意識的起源和發展問題時,堅持社會存在決定意識的原則,也就是說人類意識具有社會起源性。在說明高級心理機能的起源問題時,維果茨基寫到,“一切高級心理機能都不是在生物學中形成的,并不是在純種系發展的歷史中形成的。作為高級心理機能基礎的機制本身是以社會為模本的復制品。一切高級心理機能乃是內化了的社會方面的關系,乃是個性的社會結構的基礎。它們的成分、發生結構、行動方式———總之一句話,它們的全部實質都是社會的,甚至在轉化為心理過程時其實質仍然是準社會的……人的心理實質乃是移置在內部并成為個性的機能及其結構形式的社會關系的總和。”[7]。列昂節夫進一步將內化解釋為外部實踐活動向內部精神活動的過渡,由于這種過渡的結果,“對付外部物質性對象的外部形式的過程轉變為智慧方面、意識方面進行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受到了特殊的轉化———概括化、言語化、減縮化,而最主要的,是能夠超出外部活動可能性的界限而進一步發展”[8]。換言之,內化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一種轉變、改造的過程,是以新的心理機能的誕生為結果的。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的內化觀可以加深我們對心理素質概念的理解。心理素質是人內在穩定的心理品質,其形成是一個由外在刺激向內在品質轉化的過程,具有自組織特征和功能,從人的習慣性行為中得以表現[9]。從本質上看,心理素質屬于人的高級心理機能,它的形成與發展也遵循高級心理機能發生的基本規律———內化。但是,與維果茨基將內化僅僅理解為個體掌握符號工具,改造已有心理機能的論點不同,我們認為,在心理素質發展過程中,內化的最終目的是要形成穩定的心理品質,促進更高水平的心理機能的形成或發展。因此,這就需要對已有的內化理論作出進一步的發展。列昂節夫曾經提出,掌握工具不僅是擁有工具,而且意味著掌握使用工具的程序[10]。例如,成人記憶與兒童記憶的區別不是因為兒童使用了外部符號而成人使用了內部符號,而是對有助于記憶的程序的內化水平不同,內化的是程序而不是符號。綜合維果茨基和列昂節夫的觀點,在遵循內化理論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結合我們開展心理素質培育的實證探討獲得的初步結果,提出了以形成策略為核心內容的心理素質形成(內化環節)過程(整合)模式,即自我認識———動情曉理———策略導行———反思內化———形成品質[11]。在具體的實踐中,首先向學生提供活動情境,讓學生在現實情境問題解決中發現自我,分析自我,進而激發改進、完善自我的內在動機;其次向學生提供相應的策略訓練,讓學生在講解、討論、操作、辨析等活動中,掌握思維與行動的策略與方法;再次經過有目的鞏固練習、實際操作、問題解決、歸納總結等促進內化的活動;最后通過實踐運用達到形成觀念、反思體驗、形成穩定品質之目的。由此可見,我們對心理素質形成外源性機制的探討,既基于文化歷史活動理論的內化觀,又從內化的基本過程揭示上豐富和發展了內化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