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戰略論文
“淺綠色”的發展觀念
綠色的概念是一個不斷發展變化的動態概念。隨著“綠色”概念外延的不斷擴張,對于“綠色”的界定也更加明確。“綠色發展思想”的由淺入深,既是人們認識上不斷深化的結果,同時也為人們的行為提供更深刻的指導思想。如果綠色發展的內核是對環境保護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追求,那么,綠色發展的歷史可以區分為“淺綠色”和“深綠色”兩個階段。當然,這種劃分并不是對于綠色認識的程度的劃分,而是根據綠色發展的思想模式、技術選擇和對發展的認識進行的區分。
( 一) “淺綠色”發展思想的內涵
“淺綠色”發展思想是指淺綠色的環境觀念及其指導下的一系列的社會運動和制度改革。淺綠色的觀念建立在環境與發展分裂的思想基礎之上,強調的是對生態環境的絕對保護,“淺綠色”的思想觀念是 20世紀 60—70 年代第一次環境運動的基調。它產生的背景是發達國家公眾的環境意識的覺醒以及環境保護、清潔生產等綠色行動的蓬勃展開。這一時期是傳統經濟逐漸從發達國家向著發展中國家轉移的過程,隨著傳統經濟份額在發達國家的日益減少和發展中國家迅速崛起并兩極分化,導致了總體上全球傳統經濟的黑色現象不斷蔓延和集中。淺綠色的環境觀念,較多地關注對各種環境問題本身以及它們所帶來的嚴重影響,是人類對于未來悲觀情緒的體現,最終導致了反發展意識的產生,是典型的人類悲觀主義。淺綠色的環境觀念偏重于從技術層面討論問題,認為技術的發展缺陷是導致人類面臨生態困境的主要原因,對于人類困境的破解,需要對舊的工業文明方式的調整或補充。“淺綠色”思想的主要觀點如下:
1. 機械的自然觀
“淺綠色”的發展思想以人類自身的價值需求作為尺度,將環境的資源性當作人類的生存條件和審美條件。“淺綠色”的發展思想從本質上還是認為環境是人類實現自己利益的物質基礎,自然對人類的有價值性是自然存在的意義; 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會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條件造成損害。“淺綠色”思想是以人類的利益標準作為尺度,自然在“淺綠色”思想看來只是人類實現自己利益的工具和手段,沒有自身存在的意義。從這個方面來看,“淺綠色”的思想意識只是認識到了環境的外在價值,僅僅停留在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水平上,沒有從根本上突破工業文明的發展范式。在自然觀上,“淺綠色”思想受到培根、笛卡兒和牛頓等人建立的人與自然相對立的機械論自然觀的影響,這種機械論自然觀也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哲學內涵,其本質屬于改良的機械論自然觀。在機械論自然觀維護者和繼承者的努力下,人的主體性被解放了,自然界被作了機械論的解釋,自然可以用抽象規律和數學公式加以描述,人作為主體可以與自然相分離,機械論自然觀為人利用自然進而主宰自然打開了方便之門,人統治自然的思想得到了實質性的確立。雖然1972 年召開的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認識到“只有一個地球”,呼吁要保護環境,但是由于自然觀上仍然是對于自然環境的主體性審視,生產方式上仍然是用傳統的自然觀處理人與環境的關系,環境問題不僅沒有得到解決,反而程度越來越深,范圍越來越廣,已經從區域性發展為全球性,從宏觀深入到微觀,嚴重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2. 極端的經濟觀
“淺綠色”思想把環境保護與人類發展作為不可調和的矛盾對立起來。這種觀點帶來了兩種極端的發展理念。第一種理念堅持工業化以來形成的經濟增長決定論。經濟增長決定論主張經濟增長是解決人類基本經濟問題和增進社會福利的先決條件的觀點。其認為,近 200 年來的經濟持續增長已增加了人類的福利,所有發達國家的預期壽命和健康狀況比兩個世紀前的狀況要好得多; 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環境質量是第二位目標; 資源浪費會受供求規律制約,資源耗減,價格必增,會迫使節約使用資源,更有效地利用和尋找代用品; 環境污染是任意處理工業廢棄物造成的,不能用零增長防止,而可以通過政府的各種措施來解決; 零增長論無論對發達國家還是對發展中國家都不能接受,前者需要保持經濟增長,后者需要大力發展經濟。20 世紀 60 年代后期出現了第二種淺綠色的發展理念,也就是以羅馬俱樂部為代表的、以反增長或零增長為特征的發展理念。零增長理論主張人口和國民生產總值必須停止增長,才能使人類停止避免災難的思潮。零增長理論對于人類未來持悲觀態度,他們認為到 21 世紀末,支撐人類發展的礦產資源將耗竭,人類的耕地將被開墾完,綠色革命只能延緩但是不能解決人類社會的危機,經濟增長和技術進步使環境污染日甚一日,最終必將失去生態平衡,危及人類生存。人類社會能夠存續的前提就是經濟的零增長,就是為了生態保護的目的要停止人類經濟的發展。零增長經濟學派認為,為了達到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平衡,只有在世界范圍內或在一些國家范圍內有目的地停止物質資料和人口的增長,使人類社會重新回到“零增長”的道路上去。以零增長為代表的羅馬俱樂部的發展理念,喚醒了社會對于人類生態問題高度關注,但是零增長理論同樣是把環境與發展單純對立起來,并沒有認識到統籌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零增長理論實際上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將自然單純地變為簡單的保護對象。如果按照零增長理念來發展,最終的結果將是發達國家繼續保持他們的既得利益,發展中國家則永遠處于落后狀態而得不到發展,實質上會使地球的自然環境由于兩極分化而遭到更大的破壞。所以對于發展的抵制使得零增長的觀念既沒有為發達國家所接受,也遭到了發展中國家的反對,失去了實踐的基礎。
3. 盲目的技術觀
“淺綠色”思想認為: 人類的環境問題最終會因為技術的不斷創新而得到解決,一切生態問題只是人類技術目前還沒有發展到一定程度所造成的暫時性的問題。“淺綠色”思想堅信,生態危機中產生的所有物質技術問題都能有一種技術來解決,人類社會的發展只要通過技術手段對后現代工業社會經過適當調整,就能通過有效地推進技術進步,來解決各種全球問題,毫無疑問,在有充足資源的條件下,應保持經濟增長,從而保證人類的幸福生活。但是,伴隨著工業革命興起的資本主義,將自身對于利潤的赤裸裸的追逐發揮到極致,反映到技術體系就是科學技術的創新再不是置于寬泛的倫理框架之中,只要能夠將生產工具的效率提高的科學技術就被奉為科技的神靈。社會對于財富積累的追求,壓倒一切道德和人性的評價,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淺綠色”的思想認為,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變遷是現代環境災難的罪魁禍首,尤其是工業文明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擴展,工業文明的技術所產生的污染物和廢棄物占到全部污染物產出的 80%。“淺綠色”的發展理念對技術的譴責不遺余力,他們認為,“生態失敗顯而易見是現代技術之本質的必然結果”。對技術的一味批判又將他們帶入到邏輯的怪圈,迷信技術包含著不正確的成分雖然是人類陷入困境的原因,但是解決人類困境的方法就是開發出更好的技術。贊同“淺綠色”思想的社會發展學家認為,不需要顛覆性的改變,而是呼吁零敲碎打地改造,以矯正某些具體問題。“淺綠色”思想認為,由技術造成的任何問題都可經由進一步應用技術而得到解決。卻沒有發現,如果采用一個復雜的技術系統去解決一個問題,就需要構建更大更復雜的系統來保障現有的復雜技術系統的正常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