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文學語言研究論文
最為經典的例子當屬郭在貽先生在《杜詩異文釋例》中提到的“委”與“知”、“時”與“特”,郭先生分別從“知 ”知 “委 ”義 ,從 “特 ”知 “時 ”義 。 從而得知 “委 ”與“時”在中古時期的新義。③除此之外, 另有杜甫 《憶昔行》:“更討衡陽董煉師,南浮早鼓瀟湘柁。 ”“討”字的常用義為“征討”或“討論”,但在這里都與詩意不合。 《全唐詩》在“討”字下注“一作覓”。 在細加考察我們就會發現,“討”的一個比較生僻的意義就是“尋覓”。 綜觀《全唐詩》,我們能發現不少“討”猶“覓”的例子。 如張九齡《與生公尋幽居處》:“同方久厭俗,相與事遐討。 ”“遐討”指尋覓遠離俗世之地;再如李白《江上望皖公山》:“但愛茲嶺高,何由討靈異。 ”“討靈異”即為尋覓靈異之地(以上兩例子俱無異文)。 由此可見在唐朝時期“討”有“尋覓”的意義。
由上可見,我們可以由已知的、比較簡單的字義猜測、推知未知字的意義,最后再加以求證。 同樣,反過來也能拿這些異文作為參證材料,比如,證明在唐代“討”確實有“覓”的詞義。其次,原文詞是多義詞,我們可以根據下方異文的意義來推知原文詞所用的是哪一個義項。比如,陳子昂《晏胡楚真禁所》:“寄謝韓安國,何驚獄吏尊。”《全唐詩》:“謝,一作語。”“謝”字的常用義有“辭卻”、“酬謝”等,“寄謝”一詞似乎也可以作“答謝”講,如《漢語大詞典》所引用的《警世通言•崔衙內白鷂招妖》:“……只有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以此寄謝圣恩,愿勿忘七夕夜半之約。”但是這里的“一作語”就提醒了我們“謝”字的另一個生僻義,即“告知”。 實際上,在《全唐詩》中大約四十余例“寄謝”,都是“告知、寄語”的意義,我們由此可以推知在唐時期這是一個常用義。 如崔融《擬古》中的“寄謝閨中人,努力加餐食”等等。再次,我們可以利用異文來辨析中古漢語近義詞。漢語有許多在今天看起來為同義的詞在古代在詞性上或詞義上都有明確的區別。辨析近義詞之間的細微差別也可以從異文入手。 如王建《送吳郎中赴忠州》:“家每因窮散,官多為直移。”《全唐詩》:“窮,一作貧。”我們知道,在上古漢語中“貧”和“窮”是有明確區別的。 “貧”和“富”相對,義為“缺乏財物”;而“窮”和“達”相對,義為“盡,不得志,不如意”。 那么在唐代在“貧窮”這個義項上,“窮”是否已經擠走了“貧”呢? 綜觀《全唐詩》,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所有與“富”相對的都是“貧”,“窮”都與“達”相對。說明“貧”、“窮”二詞在意義上還是涇渭分明的。如崔顥《橫吹曲辭•長安道》:“莫言貧賤即可欺,人生富貴自有時。”孟郊《往河陽宿峽陵寄李侍御》:“人生窮?感知己, 明日投君申片ENXUE言。 ”
異文與語法研究
唐詩異文在中古語法研究上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虛詞研究上的應用。虛詞是漢語表達語法意義的重要手段,古代漢語虛詞數量繁多,主要由實詞語法化而來。 有些詞在上古時并不是虛詞,但在唐代已經廣泛作為虛詞使用。我們依然可以運用異文與原文語法作用一致來確定比較生僻的虛詞的詞性和意義(副詞)。下面舉介詞、連詞以及副詞的例子來具體說明。崔曙《登水門樓見亡友張貞期題望黃河詩因以感興》:“人隨川上逝,書向壁中流。 ”讀者很容易將詩中的“向”字解作動詞,表“朝向、歸向”。 但《全唐詩》在“向”字下標注:“一作在。 ”我們就能由此猜測“向”在唐代有“在”的用法。實際上,在唐代俗語中,“向”常用在表處所的名詞前,作介詞,表示動作的地點。 如《敦煌變文集•漢將王陵變》:“若不得王陵入楚來,常向此間為受苦。 ”王建《昭應官舍》:“文案把來看未會,雖書一字甚慚顏。”《全唐詩》:“雖,一作須。”“雖”從上古起就能作讓步連詞表“雖然,即使”等意義。而在唐詩中,“須”有許多和“雖”語法作用一致的例證,二字?;楫愇?。如李商隱《中元作》:“羊權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全唐詩》:“須,一作雖。”而《漢語大詞典》“須”字條“即使”義項里所用的最早的例證是金代的《西廂記諸宮調》,而從這些異文中我們可以看出,實際上在唐代就有這樣的用法。駱賓王《疇昔篇》:“華陽舊地標神制,石鏡蛾眉真秀麗。”《全唐詩》:“真,一作偏。”偏,最初用做實詞,為“不居中,不公正”之義,后來漸漸虛化為副詞,在 《全唐詩》中就可以大量見到“偏”為程度副詞的用法,可譯為“非常、格外、很、最”等,如白居易《早春憶蘇州寄夢得》:“吳苑四時風景好,就中偏好是春天。 ”劉禹錫《答楊八敬之絕句》:“飽霜孤竹聲偏切,帶火焦桐韻本悲。 ”
異文與音韻學
邵榮芬先生曾利用 《敦煌變文集》、《敦煌曲子詞集》的別字異文得出了唐五代西北方音的許多論點,④為斷代音韻研究作出了卓越貢獻。邵先生的研究就是極好地運用異文得出音韻規律的例子?!度圃姟返木幾捎谑羌狭瞬煌瑫r空的底本和參校本的,一些異文的并列極有可能就是音韻發展的痕跡,這里試舉一例,以佐證一條音韻規律,未當之處請方家指正。李白 《清溪半夜聞笛》:“羌笛梅花引, 吳溪隴水情。 ”《全唐詩》:“情,一作清。 ”據《廣韻》,“清”屬清母(次清),“情”屬從母(全濁)。 一般認為從唐代開始濁音聲母開始清化。 “清”字可能是后人不查二者有什么區別而改的。 這組異文正好反映了這條語音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