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宗教文化論文
本文主要依據近八年在美國神召會檔案館②、美國宣道會檔案館③、新普送的后人④、甘南地區田野⑤以及互聯網上陸續收集到的文獻檔案、口述訪談等資料,介紹 1892到 1949年間新普送在中國持續長達半世紀卻鮮為人知的傳教故事。論文通過分析其在漢藏邊界———中國的甘南地區———所經歷的五旬節經驗(Pente?costalExperience),和基于這種經驗所采取的傳教方式和方法,嘗試探討其傳教方式、方法對在中國傳播基督教的影響,借此拋磚引玉,求教于方家。
新普送與中國
1869年10月2日,新普送出生于美國田納西州懷特縣(WhiteCounty,Tennessee)。當時小新普送所生活的農村地區還沒有完全擺脫南北戰爭所帶來的陰影,他的父親曾擔任過田納西州第八裝甲兵團的副官,經常行軍在外,時不時跟隨著父親的小新普送受此影響,從小就表現出對戶外生活的向往以及對旅行的熱愛。關于這一點,新普送的妻子馬莎(MarthaSimpson)在后來的回憶中還有特別提及,她認為,即使新普送沒有成為一名傳教士,但出于他對戶外生活的好奇以及對冒險活動的向往,他也會從事一項需要越洋外出的職業[7]1。1875年,新普送全家搬到沃倫縣(WarrenCounty),小新普送就被送進了磚屋公立學校 (BrickHousepublicschool),不過在那里只讀了一年書,之后就轉去了其它學校。1888年,也就是新普送 19歲時,他去了快樂山學院(PleasantHillAcademy)就讀,并在兩年后從該校畢業,之后他又在大視野學院(GrandViewInstitute)進修一年。1891年,新普送去了坎貝爾縣(CampbellCounty)的松山(PineMountain)公立學校,成為一名教師。
由于新普送出生在一個基督教家庭中,加上他對信仰基督與生俱來的渴望,因此他在 12歲時就受洗歸信。1891年,他在擔任教師的同時,還利用閑暇時間在松山的教堂中布道。至于為什么想成為一名傳教士,新普送自己是這樣說的:“那天我正在讀《馬可福音》16章 15節(筆者注:你們到全世界去,向所有的人傳福音),并打算把它用作下周日拜禮上引用的經文。當我再一遍閱讀的時候,我心想‘如果我自己不遵守這福音上面的命令卻向別人這么布道,是不誠實的。’于是我跪下對主說,‘雖然我沒有錢也沒有經過特殊的訓練,但是我愿意遵循您的指示并且追隨您’。”[7]1這與許多基督徒選擇傳教士這一職業的初衷差不多,多是受《圣經》中耶穌的誡命而走上這條道路。隨后新普送便來到了紐約,在宣信(A.B.Simpson)牧師創辦的宣道會傳教士培訓學院中接受培訓。在此期間,新普送受《羅馬書》的影響,決心依照耶穌的吩咐,將福音傳播到尚未知曉基督的地方。而當時宣信牧師在當時也正將廣闊的中國內陸作為宣道會傳教的重要目標之一。對新普送而言,也許正是在這種種因緣巧合,促成了他1892年 3月作為宣道會傳教士的一員前往中國西藏傳教[4]。在同年的 5月 3日抵達上海之后,新普送立即拜訪了在中國大陸傳教多年的內地會創始人戴德生(HudsonTaylor)博士,而后者則勸告新普送,認為當時尚不是進入西藏傳教的時候。新普送則不以為然,援引《啟示錄》3章 8節內容(我知道你的行為,看哪!我已經在你面前給你一道開著的門,是沒有人能關的;因為你有一點點力量,也遵守我的道,沒有否認我的名。),認為雖然困難重重,但自己還是必須去那里傳教。于是在宣道會總部蕪湖學習了一年漢語①,在北京學習了一年書面藏語,并花幾個月時間適應了中國的種種情況后,1895年 4月,新普送歷經輾轉,來到了位于中國西北甘肅的洮州(Taochow,今甘肅臨潭),他以甘南地區為基地長達半個世紀的中國傳教生涯由此開始。
作為宣道會的一員,他的漢文名字是“席儒珍”,與另一著名宣道會傳教士克省吾(WilliamChristie)一起開拓了漢藏邊界———甘南地區的傳教事工。直至 1908-1912年間,因新普送受全球五旬節運動的影響越來越傾向和追求五旬節經驗,使得在漢藏邊界傳教的兩位開拓者最終分道揚鑣②。新普送因堅持五旬節派立場于 1914年 5月 10日[8]19最終辭去宣道會的傳教士工作。之后,其一家仍在中國,以自由傳教士的身份,繼續在上海、江蘇(南京及其周邊)、河北(如石家莊、正定等)、山西(如太原、大同等)、北京、山東(如泰安等)等中國北方宣講他們的五旬節經驗,并承擔別的傳教工作。直到 1915年 7月4日,由于發妻身體生病并日趨惡化,以及子女們的受教育問題,新普送才踏上了返回美國的旅途。
新普送回到美國以后不久,就參加了神召會在圣路易斯地區的一次會議,并通過這個會議發現自己和神召會這個新生宗派在神學理念上有著相當程度的一致,于是,1915年 11月改宗加入神召會。實際上在新普送被宣道會解職回美國前,宣道會讓他承諾不再回到甘南地區傳教。當時的新普送回答說,除非上帝的要求,否則我不會再回洮州。可是在 1916年夏季長島舉行的一次野營布道會上,新普送接收到上帝讓他重返中國的呼召③。于是,1916年 12月,新普送被神召會再次派往中國傳教。由于妻子身體不好,不能沒有人照料,他暫時負責新澤西州一所圣經學校的工作一年多。妻子病逝后,1918年 2月,新普送攜大女兒瑪格麗特(Margaret,1897~1987)、二女兒路易絲(Lou?ise,1900~1989)、兒子威廉(William,新振華,1902~1932)動身重返中國。并于 1918年 6月24日,他和三個兒女重新到達洮州,并改中文名字為“新普送”,以神召會傳教士的身份將自己的傳教工作接續下去。
剛回到洮州舊城(今臨潭縣城),新普送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盡可能召集他作為宣道會傳教士時期勸信受洗的那些基督徒,并盡力規勸他們改換門庭,加入神召會。最早加入宣道會的核心成員甘南望族周肇南就此改宗神召會,新普送與他一起于 1918年在卓尼陽壩附近建立了甘南地區的第一個“自立神召會”,命名“福音園”。同年,周肇南將自己的家產陽壩灘奉獻給神召會,又將自己莊園內修建的五座瓦房捐出來作為禮拜堂。在新周兩人的共同努力下,洮州舊城的王者佐、魏喜哥、牛殿佐,新城(今臨潭縣一鎮)的王汝器、周香香、林作棟,業路(今屬臨潭縣一村,是一著名基督教村落)的李攀云、李瑞武,術布(今臨潭縣一鄉)的夏維新、夏永星等以后成為教會中堅力量的十余戶人相繼加入了神召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