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動畫藝術論文
捷克動畫
“動畫在捷克是一個延續至今的主流文化消費產品。”泰瑞薩•柯若洛娃說,“兒童晚間節目”是捷克的一個傳統,即為孩子們提供時長較短的動畫連續劇。“捷克動畫兼具了故事性、藝術性、思想性與社會性的特點。”張新雄認為,捷克動畫總是通過簡單的卡通人物形象,關注社會事件與社會問題,表達作者對社會經濟生活的思考,因此捷克動畫述說故事的語言比起我們平常所見的商業動畫片的規格化設計和仿真現實,更多了一點個性。捷克動畫有著經常讓人感受到的一種深邃陰沉的黑色幽默,它充滿了人類的心理意識,是一種超越現實的動畫體系,并不符合傳統動畫的輕松風格。捷克動畫中還經常出現許多令人感到忐忑的畫面與暴力的情節,但在這些讓人感到不安的畫面背后是人性的探討與情感的抒發。捷克動畫像詩歌般暗喻某些東西,指引觀眾在輕松的同時不忘人性、情感等深層的主題的思考。
捷克動畫的畫家們在1945年開始成立了兩個陣營,同時出現了不同風格的代表人物,其中我國著名的動畫制作人勒夕就是捷克動畫的代表學者。動作人工作室也是捷克動畫的優秀的創作團隊,至今已有40多部著名的動畫作品深入人心。著名童話《鼴鼠的故事》也是捷克“另類”動畫智慧的體現甚至影響了幾代人對孩提時代的記憶,業內人士葛陽介紹:“這部作品的背景音樂是輕松的東歐小調,幾乎沒有對白,唯一經典的臺詞是‘HELLO!HELLO!’那上揚的語調真的很美妙,每次小鼴鼠開心時發出嘰里咕嚕的笑聲總能讓人感到愉快。”然而,“鼴鼠”的命運隨著捷克的發展軌跡而變化。從上世紀 60年代到 80年代初,鼴鼠系列動畫走過了巔峰創作期,后來受政局影響,作品創作進程放緩,內容也大多反映了人們對于社會資源及環境的憂慮。進入90年代,鼴鼠創作雖然回暖卻再也難以找回那份久違的童趣。,但是 “鼴鼠”系列動畫自始至終蘊含了一個的藝術真理:形象的簡單線條是最容易被記憶的,強化記憶則需要獨特的故事內涵與藝術表現。
意識形態與捷克動畫的聯系
說起“意識形態”,我們經常想到的是“工具”理論,就是覺得意識形態既然是統治階級下演變產生的,其必然會被統治階級灌輸以他們的思想,用來維護和鞏固他們的政權,完善他們的利益。這種觀念則照成了人們對意識形態的誤解,讓我們在潛意識里就認為意識形態是與我們普通人相對立的思想。正基于這個原因,許多評論家對捷克動畫的創造者們有很大的說辭,也就是在這種條件下,捷克動畫的作家是冒著風險繪畫出他們內心的思想。
從意識形態的理論發展過程來看,我們可以用一些總結性的話語來整理捷克動畫與意識形態之間的聯系。意識形態的確影響著捷克動畫創作者們的思想,但也是由于人性思想的多變性,讓作者們的理念并不完全等同于當時社會的意識形態,產生了若即若離的關系。這也是為什么捷克動畫的創作與其他風格的動畫創作在理念上不同的原因之一。一部好的動畫作品應該是其作者對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與人文情感的融合所產生的,所以,作者在他的作品中必然包含其對人生的立場觀點與期望。無論在哪個年代,動畫作者們創造的作品一定會代表當時社會的發展與期望。越是經典的動畫,其內部核心必然與社會、人民有著越緊密地聯系。事實上,正是因為作者對當時社會思想感悟的不同,才成就了作品所表現得意識形態各不相同。意識形態是一種信念的寄托,它可以把人或者思想塑造為主體,通過對其意識形態的呼喚,產生心靈的同化。捷克動畫興盛是在世界大戰時期,那時捷克民族遭受戰亂之苦,在遍布硝煙與鮮血的環境下,人民開始變得麻木,這時,捷克的學者們站了出來,把他們的思想轉變為黑色幽默,淺顯的風格下蘊藏著深厚的寓意,使人們從盲從的狀態中清醒,猛烈的鞭撻和嘲笑了當時的社會。
我們不得不承認,在法西斯的統治下所產生的意識形態是適合當時政府主張的。基于這一點上,捷克動畫的畫家們和那個時代的上層意識形態是相一致的。所以,捷克的畫家們在體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也并不是完全的在理論的基礎上進行創作,而是積極主動的在作品中去表現他們的社會存在感與認同感,于此同時,我們也應該關注到他們在主流的背后存在獨特的意識,這種意識是潛移默化的,是他們保持自身思想的創造性與懷疑性的體現,他們甚至將這種意識不僅表現與動畫創作上,同步也延伸到歌曲與民謠中。
總結
總的來說,我們平時所看到的捷克動畫中的作品其實與意識形態有著緊密地關系。意識形態其自身有著一個多變的系統,而身在其中的捷克動畫的創作者們充分發揮其敏銳的觀察力與合理的推論,在其自我肯定的意識下進行人性的思考,反應到他們的作品之中,成為作品的核心內涵。他們在作品中表現得睿智之光必將領導著世界動畫前進的方向,而藏匿在動畫作品中的則是濃濃的人文科技與深厚的歷史責任感,他們當真無愧于動畫領導者的稱號。
本文作者:黃倩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 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