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生態保護論文
2011年,國家海洋局東海分局為履行東海區海島保護監督管理新職能,加強對海區領海基點島嶼的保護工作,組織對東海區全部13個(不含4個臺占島)領海基點所在島嶼進行登島踏勘、試點調查和航空監視,以了解和掌握東海區基點海島及其周邊海域自然環境概況,以及開發和保護現狀,為進一步做好東海區領海基點海島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提供基礎資料。筆者所在單位自2011年起對福建大柑山領海基點島進行登島調查等工作,本研究主要介紹調查情況和開發利用狀況并提出管理建議。
材料與方法
大柑山,隸屬于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位于臺灣海峽西南部,東山島東南方海域,距東山島蘇尖角約25.9km,與位于它西北方的“弟嶼”遙遙相望,兩個島嶼共同組成“兄弟嶼”。大柑山是中國領海基點島之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基線的聲明》,大柑山島(23°31.9′N,117°41.3′E)是東海區最南端的領海基點。本項調查工作開展的依據為《東海區領海基點島調查工作手冊》。調查內容主要包括:①領海基點所在島嶼的名稱、位置、范圍、坐標和最高點高程;②領海基點島地形、地貌、植被及島上動物等情況;③領海基點島嶼上主要建筑物、構筑物和基礎設施等;④海島名稱標志、領海基點標志、領海基點基準點標志及其方位碑的設置情況、地理坐標、使用狀態和周邊環境描述等;⑤領海基點保護范圍;⑥領海基點所在島嶼的主要社會活動和開發利用狀況等;⑦在領海基點所在島嶼周邊海域采集樣品進行環境質量分析;⑧在領海基點島上采集土壤樣品進行常規分析。
結果與分析
1.海島名稱:調查人員走訪了漳州市、東山縣多家相關單位,收集了有關大柑山島的歷史資料,根據《東山縣城鄉地名全錄》中記載,該島標準名稱為“兄嶼”(“兄島”),“大柑山”只是其別名。
2.海島地形:大柑山領海基點島外觀如馬頭狀,呈長條形,近南北走向,離岸距離25.9km。最長處0.31km,最寬處0.113km,最高點海拔62m,岸線長817m,總面積24301m2。島嶼基部到處是高大陡峭的巖石,整個島嶼地形分兩部分:南部高低落差很大,形成峭壁;北部落差相對較小,形成一個平緩的坡。
3.海島地質:大柑山領海基點島基本由巖石構成,其中大部分為沉積巖。岸線基部為破碎巖石,頂部為風化巖石。沿岸巖石巨大、陡峭,登島相對困難。島上有一條人工開辟的簡陋小路,直通島上的直升機停機坪。島嶼頂部覆蓋泥土,這些泥土為巖石風化形成,經過長久的生物、地理作用,成為島上植物生長的溫床。
4.海島地貌:大柑山領海基點島屬于山地地貌,下部是大塊的沉積巖巖石,頂部由于風化作用等外力因素,巖石較破碎,部分地區已經形成土壤,土壤厚度不超過50cm。
5.海島植被:大柑山領海基點島的植被覆蓋約為整個島面積的1/10,以亞熱帶一年生草本植物為主,無灌木、喬木,分布于島的頂部。島嶼被東-西連線分成截然不同的兩部分,其中,北部分為斜坡,坡度相對平緩,坡上覆蓋稀疏的植被;南部分為峭壁,落差很大,并且沒有植被覆蓋。大柑山領海基點島的東北坡存在少量的植被覆蓋。植被絕大多數為一年生的草本植物,無灌木、喬木,且植被長勢良好。西南部也長有少量的雜草,但是由于太陽暴曬,水分過量蒸發,多數雜草已經枯萎或死亡。
6.海島土壤:在大柑山領海基點島上采集表層土壤樣品,對其進行土壤pH、土壤水溶性鹽總量、土壤氯離子含量和土壤硫酸根離子含量等4項要素的測定。結果顯示,島上的土壤呈弱酸性,水溶性鹽總量體現出大柑山上土壤肥力中等,沒有出現土壤鹽堿化現象。氯離子含量處于正常水平(100~1000×10-6),但大柑山領海基點島土壤樣品中的硫酸根離子的含量偏高。
7.海島動物:大柑山的動物主要分為昆蟲和鳥類兩大類。昆蟲多分布在草叢中,如螞蚱、蒼蠅等。鳥類主要是海鷗,島上生態環境良好,比較適宜島上生物群落的繁衍生息。
8.海島周邊環境:對大柑山領海基點島附近海域采集海水樣品進行檢測得知,大柑山領海基點島附近海域海水透明度較高,水體較為清澈,溶解氧、化學需氧量、營養鹽和石油類等監測指標均符合《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第一類標準。
9.海島開發利用現狀:大柑山領海基點島屬于無人島嶼,登島調查期間,島上無任何人為活動。海島周圍有很多漁船停泊,為周邊漁民在此進行海釣活動。島上現有的主要構筑物(儀器、設施)有:海事局所立燈塔1座、廢棄移動基站1座、漳州市氣象局氣象儀器兩套、國家測繪局設立的大地水準點和直升機停機坪1座。此外,根據資料顯示,中國人民解放軍于2006年在島上設立領海基點石碑,但調查人員在登島期間未發現,可能已損毀;2012年漳州市完成“大柑山”領海基點海島立碑工作。
建議
1.實現領海基點島的區劃性保護:近些年來,我國海洋經濟發展迅速,海洋漁業捕撈、海洋工程建設和海島資源開發等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利用不斷增多,活動范圍也不斷外延,影響也越來越劇烈,造成不同程度上海洋環境的污染、海島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海洋資源的損失等。建議盡快設立領海基點范圍,在海洋功能區劃或特殊保護區劃中予以明確,健全管理制度,加快法規建設,針對性地對領海基點島進行范圍性依法保護,進而采取強有力措施保護海島及其周圍海域,嚴格限制任何形式的開發利用活動,注重島嶼及周邊海域生態環境的保護,避免造成這些島嶼的消失或形態破壞,使國家海洋權益受到損害。
2.加強對領海基點標志的長期維保:領海基點石碑是維護我國海洋權益和宣誓主權的重要標志。加強對領海基點標志的維護和保養,對于維護我國海洋權益、鞏固海防建設、保護海洋環境和加強海洋管理等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和重大的現實意義。領海基點都地處偏遠,缺乏必要的監管與保護,長期下去容易出現領海基點石碑受自然因素影響而損壞,甚至可能遭到人為破壞的情況。建議有關管理部門成立專業的監察與維保隊伍,定期對領海基點標志進行巡查、維護和保養,確保國家海洋權益和國防安全得到基本保障。
3.建立領海基點島信息化管理系統:在我國已公布的領海基點中,有50%以上位于無居民海島上,并且大多數處于缺乏管理的狀態[9-10]。但隨著《無居民海島保護與利用管理規定》和《海島保護法》等的相繼實施,國家對無居民海島的管理力度逐漸加強,其開發與保護基本能有序進行,海洋行政主管部門應聯合軍事、外交等有關部門逐步建立領海基點島的管理信息系統,將領海基點島的歷史資料、調查數據、生態環境狀況和開發利用現狀與規劃等信息納入其中,從而以更為科學、規范、現代的方式來加強對領海基點島的管理。
4.加快領海基線的確立與公布,確保海洋權益:目前海上疆界的協商劃定迫在眉睫,但我國只是在批準《聯合國海洋公約》的同時宣布了大陸領海的部分基線和西沙群島的領海基線,大量的領海基線尚未確定,需要我國法律部門、海洋部門、測繪部門以及軍方等各方面技術人員的協作,將《聯合國海洋公約》中所規定的有關領海基線的原則和劃定規則合理運用到海洋劃界工作中,維護我國的領海安全和主權。
本文作者:曹宇峰 張亮 林海潮 林春梅 李蔚萍 單位:國家海洋局廈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