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音樂技能論文
一、論琴藝
這一部分筆者想討論一下有關琴藝的問題。關于琴藝筆者認為可以分兩部分來說,一部分是琴技,涉及的是演奏古琴時的技術問題,這完全是操作性的;另一部分是琴藝,涉及的是演奏者樂感、樂理、辨音、修養等問題,這屬于是觀念情志性的。兩部分合起來稱為琴的藝術。完美的古琴演奏要求在這兩方面做到高度統一。
理論上一個人只要掌握了純粹的技術就可以演奏古琴的曲子了,但光有這一點并不能保證他(她)能彈奏得好聽動人。反之一個人如果連基本的技術都掌握不了,盡管他有很好的修養斷然是演奏不好琴曲的。因此,技藝雖是兩種不同的素養,但卻是融合統一的。由技可以入藝,而藝高更可領技。通常情況下,一位真正的古琴大師,技術和藝術在他身上是完全圓融一體的。例如中國當代古琴家龔一先生的演奏便是達到了技藝統一的境界。
古琴的演奏技術是通過左右手的操作而體現,故琴技亦稱為手法。右手的手法是通過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的撥弦而將音啟動。專門術語叫做摯、抹、挑、勾、剔、擘、托、打、摘,共稱八法,它們分別代表不同的手指和不同的擊弦方法。這種不同的彈弦方式發出的音色是不一樣的,這些微妙的差異正是構成古琴豐富的音色和表現力的原因。相傳古琴右手的指法是戰國時的齊國人雍門周所創制的,后來又經過唐代的趙耶利修訂后逐漸完善。戰國之前更早的古人是如何彈奏的我們便所知不詳了。
對于左手,在演奏古琴時主要是用來按弦,根據徽位以及不同的按法和移動而產生不同的音高,形成曲調。左手按弦或泛弦(泛音技法)是用大指、食指、中指、無名指來完成,小指不用。左手手法也有專門術語:吟、揉、綽、注。左手這四法給古琴的演奏帶來了極強的表現力,其他諸法均是由此四法派生而來。
筆者在這里簡單的闡述這些手法,是因為它們是古琴技法部分最基本的內容,琴曲的演奏就是靠左右兩手手法的相互配合而實現的。如果你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手法,那么也就可以說會彈古琴了。據說古代傳承下來的琴曲有三千多首,這些琴曲中的千變萬化其實也就是這些基本手法的變換使用。用今天時尚的話來說,技法部分在琴藝中屬于“硬件”,而演奏出來的音響的藝術感染力則屬于“軟件”,那就是藝的部分了。
藝屬于境界的范疇,操琴人除了要擁有技術之外,對樂譜的領會、打譜、乃至人生歷練、文學修養、道德情操、性情感悟等,均需要下功夫去做,才可成為完美的琴人,實現完美的琴藝。中國古人學詩、通音?簦?ご欽鹿倘恢匾??皇??闖鼉辰繚蛐枰??蟮哪チ貳K??ldquo;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功夫在詩外”便是道理。由此觀之,好的琴家,其功夫也在琴外。唐代詩人隱巒有一首詩《琴》曰:“七條弦上寄深意,澗水松風生十指。自乃知音猶尚稀,欲教更入何人耳。”又著名琴史家朱長文先生在他的《琴史盡美》篇中云:“昔圣人之作琴也,天地萬物之聲皆在乎其中矣。有天地萬物之聲,非妙指亦無以發,故為之參彈復徽、攫、援、?俊⒎鰲>∑浜鴕鄖釔潯洌?持???澹?噸??捫幔?翹煜輪?羰鄭?炷芫⊙徘僦??毯酢?rdquo;由此可以看出琴藝中技和藝的關系。所謂“妙指”,“敏手”指的是手法技術,而要達至“澗水松風”,“萬物之聲”則是關乎藝的境界了。技和藝兩者,缺一方都不能“盡雅琴之所蘊乎”。
有關琴藝是一個比較大的話題,這里筆者就簡略的討論到此。欲更深入地了解其中奧妙,不妨去讀一讀明代琴家蔣克謙《琴書大全》卷十《彈琴》篇中的琴論部分。作為人生修養的過程,古人習琴是希望由技而入藝,由藝而進道。所以,筆者接下來要講述的就是琴道了。
二、論琴道
這一部分筆者的話題涉及到了“道”。很有意味的是中國文化中人們總愛把很多事情往道上拔升,認為一種技術,一種行業,一種品位,一種狀態,似乎只有上升到道的高度才能算是臻于至善。所以,中國人飲茶有茶道,打拳有拳道,行醫有醫道,舞劍有劍道,下棋有棋道,書法有書道,彈琴有琴道等等。中國人為什么要把一件事往道上拔高呢,那就是要讓人體會這件事當中的精神,去體會這事物中本有的最高法則,用今天的術語講就叫做“終極性”。凡事凡物有道在其中,它才能成為讓人永遠無止境追求的東西。“形而上者謂之道”,琴道自然是古琴藝術中形而上的部分。可是形而上者,無質無形,唯精惟微,又如何說得清楚呢?這確實是一個難度很大的問題,筆者在文章里也只能進行粗略的探討,難免掛一漏萬了。
讓我們先來看臺灣琴家張治先生的一段話:“道境無聲,道人廢弦,是為弦外音,‘弦外音’是哲學音樂,妙在絲弦之外。哲學音樂,非音樂也。琴樂之為道,是為琴道。琴之為樂,樂在音樂之外,是為樂外樂。樂外樂,其樂趣之得,得之于趣外,樂外其始也藝境,其中也道境。”這段話出自他的《琴境圖說》。一個追求至善的琴家絕不會只滿足于音樂的感官之樂,他一定還會從古琴的把玩中追求那最高的樂趣和境界。因此他一定是“其始也意境,其終也道境”。道境之樂已經超越于音樂之樂,其樂趣一定是像張治先生說的“其樂趣之得,得之于趣外,樂外。”那么,琴外樂、樂外之樂到底又是什么樣的樂呢?語言對此恐怕也難以為工了,很難講清楚。我們只知道古人有安貧樂道者,一個人獲得道的樂趣,貧困都可以不在乎而安然處之了。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早晨能見道,晚上死了都是值得的了。可見道的魅力之大。
筆者的體會,一個人是可以從他具體操持的某樣事情(如彈琴、下棋、飲茶)中體會到這個有限的具體的事情,原來是和廣大無邊、森羅萬象的宇宙打通的。在此極致狀態中,他會感覺自己的小生命和宇宙的大生命是相通的。個人是和天地萬物一體的,這應該是一種圓融無礙的融合感,整全完滿的存在感。這種由音樂帶來的“弦外音”正是張治先生說的“哲學音樂”。想來可謂奇妙也,一個有限的具體的事情竟然可以和無限的、超越的世界聯通起來。就古琴之道而言,這入道的方式是感性的、身體性的、詩意性的。
古琴是中國文化之精粹,古琴作為載道之體,安頓了多少人的心靈。我們知道中國文化有三大精神流派,即儒、釋、道三家。總合而言,儒、釋、道三家都是求道的。但由于三家的理念不同,踐道行為不同,修行方式不同,因此三家在求道過程中具體的展開也是不同的。古琴歷來被儒、釋、道三教中的修行人所器重和愛好,他們通過古琴來體會道,顯現道的品位也是有差異的。
下面筆者簡單談一談三家在琴道上的況味。先講儒,儒家重禮樂,重樂教,從來就把音樂教育當作是人生必行的大教育。荀子在《樂論》中講到:“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故人不能無樂,樂則不能無形,形而不為道,則不能無亂。先王惡其亂也,故制雅、頌之聲以道之,使其聲足以樂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使其曲直、繁省、廉肉,節奏足以感動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氣無由得接焉。是先王立樂之方也。”中國儒家的樂教中有著濃厚的倫理色彩。楊雄在《琴清音》中說:“昔者神農造琴以定神,禁淫嬖,去邪欲,反其真者也。舜彈五弦之琴而天下治。”所以,琴道在儒家看來是樂教之一部分。修習古琴的目的,是欲使人從中獲得德行生命的提升,澡雪精神,在藝術審美的陶冶中達到天人合一。以此觀之,學琴、演琴、聽琴就不能只是局限于音樂本身,而更應該得到弦外之音才是究竟。
當然,需要說明一點,中國古人的思維,沒有西方人那種二元對立的思維,藝是藝,道是道。中國人認為藝道可以圓融不二,由藝入道,藝之至也。再來說道家如何看待琴道。道家的哲理,道是無為清凈的。由琴而體道的話,就要求琴者身心閑適清靜,淡泊無聲。有一些琴曲很能體現這種境界,如《鷗鷺忘機》、《逍遙游》、《山居吟》等,傳達的就是這種境界。彈琴和聽琴的過程就是要使人最后達到心中無機,心靈自由,寧靜淡泊的那種高遠境界,這是道家的琴道所追求的。老子曰“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無為而無不為”,把這種意思推到琴道上,那么得其意便可以忘形、忘言。故而有道家的琴師從那無弦之琴上也能從中體味道的樂趣。據說陶淵明經常?岬?尷抑?伲???ldquo;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
最后,談談釋家的琴道。釋家道學來自印度佛教,經中土文人的消化和接受,開出中國特色的禪宗,其理念與修行講“空”、“寂”、“禪定”、“禪悅”。唐代詩人王維《竹里館》有這樣的描述:“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林深人不知,明月來相照。”自古而今,善于弄琴的琴僧不少,他們手中的古琴乃是自己參禪悟道的助道工具和方便法門。禪宗以默會為意,“充塞大千無不韻,妙含幽致豈能分”,這一點和道家的“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有異曲同工之妙。
自隱禪師曾要求弟子們“去聽一只手的音樂”,就是要求眾僧用心去感悟宇宙大化中的“無聲之樂”。所謂“梵響無授”是也。古代流傳下來的琴譜中,與佛音相關的有《普庵咒》、《法曲獻仙音》、《色空訣》、《釋談章》、《那羅法曲》、《三教同聲》等等。凝神靜聽這些禪味十足的琴曲,便會感覺到其中傳達出的佛道追求的“常樂我靜”的境界。
三、余言
以上筆者用了一些通俗而簡短的語言討論了和古琴相關的“琴器”、“琴學”、“琴藝”、“琴道”四個方面。古琴在中國源遠流長,琴人輩出,琴曲豐富,文獻浩繁,以至形成了一種意味深長的文化景觀。今天的學琴人要想繼承這一偉大的傳統,要學習的東西太多。文章中提到的器學藝道這四維便不可不知。筆者個人認為今天的學習古琴或愛好古琴的人士,最好不要僅僅只將古琴看作是一件樂器,而應該把它看作是一道器,看作是一種文化。夫如是,你收獲的將會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奇妙世界。
本文作者:蔣曉音 單位:貴州民族大學音樂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