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人力資源
一、當代人力資源理論及其形成
人類發展進入到20世紀50年代,伴隨著新科技的發展,經濟增長量超出了投入產出的比例,傳統經濟增長理論無法解釋這一新的現象。經濟學家開始以新的視角來研究經濟增長之謎,發現由教育投資所形成的知識積累和人力資本對經濟增長具有決定性作用,從而揭示了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經濟增長的根本動力。從此人們開始重視研究人力資源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催化了人力資源理論的形成和發展。
當代人力資源理論是諾貝爾獎獲得者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創立的,經過眾多經濟學家的補充擴展,發展成為一門新型的管理學科,被廣泛運用于社會經濟的各個管理領域。我國引入人力資源理論始于20世紀70年代末,以鄧小平同志主持國事為起點,在探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四個現代化過程中總結出來的,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鄧小平人力資源理論。這一理論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到經濟發展戰略、資源配置、經濟增長方式、教育科技體制改革、知識分子政策、人才開發等諸多領域。其核心內容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論”、“人才開發論”、“教育優先發展論”。鄧小平以其高度的政治智慧凝聚了廣大理論界專家的心血,為當代人力資源理論增添了極富特色的新內容,為我們貫徹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及近期提出的人才強國戰略提供了指導思想。
二、人力資源優先開發的理由
聯合國曾做過一項調查,以一個文盲勞動者的勞動生產率為基數,小學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可提高43%;中學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可提高108%;而大專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可提高300%。另一項研究表明,在現代社會里,在人的體能、技能、智能三者之間,獲得體能、技能和智能社會所需支付的成本分別為1:3:9,而社會得到的收益分別是1:10:100。這就是說,我們將一個僅具有體能的勞動者創造的財富假定為只能維持其本人的生存,具有技能的勞動者所創造的財富則高出僅有體能的人10倍,能夠養活10個人;再具有智能的勞動者創造的財富又提高10倍,可以養活100個人。這些研究成果表明,物質資源的開發利用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基礎,但是,人類智慧和能力的發展則決定著對物質資源開發的深度和廣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的智能顯示出前所未有的巨大力量,在綜合國力競爭中越來越具有決定性意義。
按照人口計算,實際上我國的物質資源并不豐富。我國人均水資源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水量的四分之一;人均能源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尤其是石油占有量僅為十分之一。我國目前石油供給的三分之一依賴于進口。我國主要耗能產品的能耗比發達國家高出很多,最高的將近一倍,比世界平均水平也高出40%之多。這些都是科學技術較落后的具體反映。在物質資源不豐富的國度,低水平無序開發,不利于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可能還造成物質資源浪費。
人力資源是我國在世界上領先的大國,人口占世界的21%,勞動力占世界的26%,熟練勞動力占世界的17.5%。幾千年歷史文明的熏陶和不懈奮斗的經歷,造就了我國勞動人民不屈不撓、艱苦奮斗、追求光明、奮勇前進的優良傳統。新中國成立后,勞動人民當家作主,勞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空前提高。目前我國勞動者的科學文化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劣勢,這是不得不承認的事實。然而,物質資源開發一點少一點,不可再生,人力資源可再生,越開發越興旺。是優先開發物質資源還是優先開發人力資源這一問題,在我國國情面前已經有了明確的結論。無論在世界任何國度,面對嚴重的能源和其他物質資源短缺的國家,除了走人力資源優先開發之路,別無選擇。目前,我國怎樣把一個人力資源大國建成一個人才資源大國,把人口壓力轉化為人才優勢,是完成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三、人力資源與生產力的關系
人力資源作為生產力的駕馭者,它的成長開發同時又受生產力發展程度的制約。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生產社會化使生產力發展為一個復雜的系統,生產力要素包括三個層次:第一是實體性層次,這是生產力最基本的表現形態,主要由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三要素構成,其活動的直接成果是生產物質資料。第二是技術性層次,由科學技術、教育與信息所構成,這一層次的活動不直接從事物質生產,但具有依附的特征,可通過生產者將技術與知識凝結到物質產品中去,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和價值量,創造出更多更新的社會財富。第三為運行層次,由生產管理活動、生產性服務、經濟調節系統構成,運行層次的活動保障了物質生產活動的正常運行。生產力要素的層次性,決定了人力資源開發的一般規律顯示,人力資源的結構層次是,以生產主體在生產過程中對科學技術的掌握程度、技能熟練程度和社會分工的不同呈現為金字塔組合,由基礎研究人員、應用技術研究開發人員、工程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熟練技術工人、一般勞動者構成一個完整的框架,形成了整個社會的人力資源系統。對于一個國家來說,要求培養一支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隊伍,地方上應著重培養一大批管理專家和一支具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中做出積極貢獻的專業技術隊伍,以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
四、安慶要堅定不移地走“人才強市”之路
全國上下正在開展的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其落腳點理所當然地放在科學發展觀上??茖W發展觀的核心在于,將經濟增長目標設定在以人為本,實現社會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F代經濟增長的主要變量是人才和科學技術,因此我們在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時,應從解放思想和改變資源配置方式入手,從主要依賴物質資本投入轉移到依靠人力資源推動科技進步的軌道上來。
1、樹立科學的人才觀。
照科學的人才觀,人才必須具有三個要素:一是具有一定的知識和能力;二是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三是在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中做出積極貢獻。新的人才定義,反映了人才的廣義性、多樣性、層次性和相對性。強調為三個文明建設做出積極貢獻都是人才,打破了過去在人才界定中存在的唯學歷、唯職稱、唯資歷、唯身份的現象,堅持了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以社會、市場和群眾認可為標準,以為社會創造的價值大小去衡量,體現了“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