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構成的教學目標進行調整,是學生通過色彩構成課的學習,能否更好的運用色彩、掌握色彩,自由的進行色彩的表現,為以后的專業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首要明確的是,包豪斯的色彩教學已經提出了感知的教育,強調一切從零開始,所以色彩構成課應該是一門認識色彩的課程而不是技法課。這就要求我們突破傳統色彩構成的教學模式,增添新的教學內容,來實現教學目標。由于服裝設計專業對色彩的要求,更富有個性化和情感化,因此針對服裝設計專業特點進行相應的教學目標的調整:1)色彩認識目標的制定,設計強調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服裝設計專業尤為凸顯這一特點,培養學生從生活和大自然中發現色彩的能力,將色彩理論知識放進色彩應用設計中掌握,強調個人對色彩的理解和心里感受以及實際應用。在實際設計中認識和理解色彩調和、色彩搭配、流行色和設計色彩的應用。2)色彩情感目標的制定,改變傳統的培養學生被動的分析、觀察,整合再創造的學習色彩構成的能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體現個性化的表現手法,鼓勵用電腦配色,增強學生對色彩搭配的感覺,強調色彩情感價值目標的樹立。從而為以后的服裝設計的學習打下個性化情感的色彩搭配和設計的基礎。
1教學內容上的創新
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方式是通過教育教學培養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教育方案的確定是《色彩構成》課程的核心內容,依據教學目標的確立,對《色彩構成》教學內容上的進行相應的創新調整,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去創新實踐:
第一,加強對民族色彩的應用技能的訓練,加強對民族色彩的教學研究,建立我國特色的色彩體系。例如早年日本色彩體系就有“和學色”,一度成為日本色彩研究的重點。上世紀70年代日本的時裝設計大師高田賢三不僅從和服中吸收色彩,還從世界各國的民族服飾中吸收色彩靈感,例如傳統中式服裝、羅馬尼亞的圍裙、印度的絢麗的紗麗、東南亞的富于變化的印染和噴繪、非洲北部的游牧民族的色彩濃重而神秘大地毯無一不成為高田賢三的豐富靈感資源。高田賢三的服裝作品將豐富的花卉和民族圖案,生動和明亮的民族民間色彩,混合交織在一起,使之協調而舒適。他的作品由于其美麗的顏色、絢麗的花朵和精彩的圖案而極富盛名,他還也時常變化其鮮艷的色調令他的服裝設計更具吸引力,被稱為時裝界的“色彩魔術師”。另外,還可以從繪畫作品中汲取靈感進行色彩的設計應用,例如20世紀的構成主義繪畫大師蒙德里安的抽象主義“構成”作品《紅黃藍構成》畫面以紅、黃、藍為主色,黃色為大面積,穿插小面積的紅色和藍色,此幅畫作先后被三位服裝設計大師運用到服裝設計當中,其中有時尚鬼才約翰•加里亞諾2009年的春夏男裝成衣發布作品,他采用鮮艷的紅、黃、藍對比色作為服裝的主色調,其中間隔黑色,使之調和統一。第二位是時裝界的“朋克之母”———維維安•維斯伍德的時裝發布會作品,其作品用不同比例鮮艷色彩拼接款式上用分割形式,使服裝具有極強的魔幻的效果和視覺沖擊力。第三位是60年代的時裝大師伊夫•圣洛朗,推崇蒙德里安的抽象幾何圖案,設計以圖案是紅、黃、藍、白四色方格的一系列女士短裙,精巧與時尚結合為一體,這些短裙引領當時的流行時尚,紅極一時,被稱為蒙德里安裙。在《色彩構成》教學中可以對生活與民族民間色彩進行深入認識和挖掘并研究,主要從民間手工藝品、民族民間刺繡、京劇臉譜、繪畫作品、陶瓷藝術、自然風景等等中采集優美的色彩,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心里感受去設計色彩。
第二,在教學內容上添加設計色彩應用與流行色方面的內容。現代服裝設計中流行色的應用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它是引導消費者的審美取向和促進服裝市場的消費的潮流,在服裝設計中,色彩是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印象繪畫大師馬奈曾說:“色彩完全是一種趣味和情感問題”,這就說明不同的色彩給人造成的情感波動和心理作用是很大的。色彩是服裝產品給人的第一印象,好的色彩會使人賞心悅目并產生想穿它的欲望,流行色是根據人們的視覺生理的規律、心理需求、情感反應而產生的色彩,往往在色相、純度、明度和色彩特性四方面呈現螺旋式上升的周期變化規律。流行色一般是由幾組經常變換的色調組成,每組色調又由不同色相、明度、純度的色彩搭配組合而成。每一種色彩的流行,都代表著不同民族和季節變化、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以及人們的審美觀念的變化,因此每個時期的流行色的演變規律,決定著服裝流行色發展的方向。日本曾提出流行色循環的大規律是“明色調———暗色調———明色調,或是暖色調———冷色調———暖色調”的發展變化趨勢。通過對流行色的學習和研究將《色彩構成》中的色彩規律,色彩調和與對比、色彩冷暖、色彩心理等的知識融入到其中,從而從實際設計應用中掌握色彩構成的各個知識點,繼而不會出現在教學中學生掌握實際設計應用和色彩知識點脫節的困擾。
第三,在教學內容上添加色彩搭配技能訓練。服裝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服裝的色彩更是給人一種“先色奪人”的第一印象,是服裝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什么款式的服裝,如果色彩搭配不協調或者過時的,都會讓人們產生不舒服的感覺,因此在《色彩構成》課中加入色彩搭配訓練能讓學生學習配色的技巧和認識其規律,能直觀的感覺其色彩在服裝當中魅力所在,從而產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在色彩學家眼中,大自然中的色彩總是調和和美好的,人們渴望色相、明度和純度的變化,構建出一種色彩上的平衡協調的關系。人類大腦對色彩的調和有一種天生的敏感力:既使沒有受過色彩的訓練的人也知道那些色彩組合會讓人賞心悅目,雖然他們可能不知道為什么這樣的色彩好看或是怎么搭配出這種組合。歌德認為,有些調和的色彩組合引發了人們的喜悅感受,可能和“殘像”的現象有關,這顯示人類的大腦渴望色彩三屬性建立平衡協調的關系。2009年春夏在流行趨勢的指導下,設計是大量運用“撞色”,還有同色系的亮色搭配,還翻新地在一件衣衫上運用2~3種同色系或對比色系搭配,補色的面積尺寸的配合,使服裝更加煥然一新,更加輪廓感。例如迪奧的2009年春夏秋冬成衣里有紫黃、藍橙、紅綠的對比強烈的補色搭配,面積和位置的比例協調是服裝看上去依然協調富于美感。總之,色彩的搭配是一門學問,教學中只有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增強學生對色彩搭配的感覺,強調色彩情感價值目標的樹立,體現個性化的表現手法,從而為以后的服裝設計的學習打下堅實的色彩基礎。
2教學模式的變化
教學模式的好壞直接關乎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能否落實,讓學生對《色彩構成》課產生學習興趣,最終取得達到學習效果的關鍵所在,根據服裝設計專業特點,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和變化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改變傳統模式是以技法訓練為主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訓練。首先,讓學生走出課堂到面料市場去,尋找不同的面料表達出來的不同的心理感覺,不同的肌理效果,如絲綢、麻料、牛仔布、毛呢、皮質等等。不同的肌理效果的面料表達的輕、重、喜、怒、哀、樂等不同的感覺的,不同的色彩加上不同的面料所表達的情感的差異,鼓勵學生選擇不同于傳統的材料和手法進行色彩個性情感的表達。并不斷擴大訓練的表現范圍,鼓勵學生只要不偏離課程主旨,大膽的進行創新的藝術嘗試,包括用電腦等輔助手段。其次,在課堂上一些世界服裝品牌的時裝發布會影視資料,讓學生通過觀看、分析、總結出不同發布會的系列服裝的主色調、色彩調和、色彩對比的效果,從而實現一個“客觀———主觀———客觀”的認識色彩的過程,學會將設計色彩應用到服裝設計當中。最后進行一些主題式訓練,表達包括背景描述、主題陳述、靈感來源、色卡群的建立。背景描述指流行色、主題色的社會背景、流行時代、色彩和面料的特征描述等。靈感來源指是來自于大自然色彩還是其他的來源,營造出的氣氛和畫面效果。色卡群是圍繞主色調按照明暗冷暖排列多個系列色譜,一個整體的色調。
(2)改變被動式的傳統模式,啟發學生自主式的學習。在《色彩構成》課中,教學目標設定方面,注重學生個體體驗,強調個性化自主學習教育,意義構建、自我意識的提升與學生自主性培養。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只是作為學生課程知識的建構者,注重師生互動過程的學習,運用反思性教學、解構性教學、主題與過程教學評論等方法,培養學生多元化思維路向和不斷超越、善于反思的思維方式。
3結語
服裝設計專業根據其特色,需要培養具有扎實色彩搭配和創新設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要求該學科培養的人才能達到畢業時的專業特征和預期培養素質。而《色彩構成》是服裝設計專業的重要的基礎課程,應順應時代的需要,夠建相應的具有專業特色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從而為以后服裝設計專業的學習打下具有個性化情感的色彩設計應用能力的專業基礎。
作者:黃艷梅 單位:桂林電子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