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通識教育論文
一、通識教育背景及要求
目前,我國高校教育一直以來實行的專業化教學模式迫切呼喚大學通識教育的出現,通識教育在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中的比重也必須加大。但傳統基礎英語課程通常以專業為核心展開教學,所教內容無一例外都與專業知識與能力有關,而無形中忽視了文化這一大樞紐。文化通識教育是造就廣泛的、非專業性的基本知識、能力、態度與價值的教育,主要是讓學生形成博大、寬廣的視野及靈活的思維能力,進而能夠適應社會以及自身發展的需求。將文化通識教育融入基礎英語課程的教學,有利于克服目前學科文化中的物質文化日趨狹隘的現狀,培養學習者的比較視角和批判意識。
二、通識教育理念與基礎英語課程融合模式
(一)教學內容與測試
英語專業學生自踏入大學校門開始,就應該同時接受通識教育和專業基礎知識教育。基礎英語課程教學中,要突破傳統的語法教學觀念,在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同時,要通過文化通識教育,注重文化本身的價值取向。在具體內容的安排上,首先要求學生必須進行專業技能學習,不僅要與中學英語教學銜接,而且要更進一步落實英語基礎的掌握。這方面教學核心內容的確定,應以教育部頒發的課程教學要求為基礎,以學生的職業導向為參考。其次,通識教育的內容應該貫穿語言技能培訓始終,可以以課本補充材料的形式出現在課堂上;或者由相關老師編輯,融語言技能與通識知識為一體的教材。通識教育的內容應盡量選擇學生可能感興趣,又與專業相關的文章,如西方文化、語言學、世界歷史、心理學、邏輯學、哲學等等,要求學生對課本進行精讀,另外,一些自然科學與技術知識均可涉獵。第三,教師可為學生提供與課文涉及學科相關的系列課外閱讀書目,要求學生做讀書報告,特別經典的應該背誦。基礎英語課的考試測驗,除陳舊的卷面問答、個人陳述外,還可添加寫作及課外測試,對于課內測試來說,也可以多樣化,如老師可給學生設計一些適合辯論的問題,讓學生充分思考,通過辯論加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和對自身想象力及批判能力的培養,還可以將考試設計成開卷的形式,給學生安排讀書評論或者讀書報告等,做到測試標準多元化,方法手段多樣化。
(二)教學方法
通識教育在基礎英語課堂上的融入,對教學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課堂涉及學科范圍的擴大,詞匯量和閱讀量的大幅度增加要求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學生對教學過程的全程參與。教材的增刪,預習內容的確定,課前準備活動,課堂活動進行方式,課后作業以及活動設計等,都可以在教師和學生的溝通下進行。教師在課前給學生布置文化背景調查的相關作業,教學中,以對通識材料的賞析和背誦為主,引導學生理解不同文章的特點及作者的寫作意圖,通過多看、多讀,加大語言材料和知識內容的輸入,然后通過不同課堂活動設計(課堂展示、小組討論、辯論等)對學生語言與知識的輸出能力提升和檢驗。課后教師應注重對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如大量的自主閱讀,資料的選擇與編輯,工具書的有效使用等。
(三)師資力量培養
傳授學生一滴水,教師必須有一桶水。唯有具有優秀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具有優秀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的學生。目前,我國英語專業的師資主體都是在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具有人文通識背景的師資在國內英語專業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基礎英語教師一般具備很強的英語基本功、熟悉教學法,但是,如果在實際教學中涉及其他領域,就必須在知識結構上進行一定的拓展,比如,自覺閱讀法律、商貿、新聞等領域的書籍,旁聽這些專業的課程。這樣,教師既可以在課上加入專業領域材料,還可以為學生開設專業方面的導論課。同時,經過長期系統的繼續教育和培訓,教師也能提高自身素質,拓展發展空間。
三、結語
英語專業人才所具備的能力不僅要包括過硬的語言專業技能,還應該掌握更多的跨學科知識。培養的學生既要具有扎實的英語基礎,又要具有廣泛的自然、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較強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通識教育理念構筑了一個框架,有助于我們找到更好的方式去改革目前的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通識教育應該既有寬度也有深度,學生既廣泛涉獵多方面的知識又致力于某一學科領域的深入研究,從而構建英語專業學生知識體系的應對性和完整性。基礎英語不單是一門語言技能課,所培養出來的學生也是具有創新能力的素質型人才,這門課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樣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真正做到了將人文通識教育貫穿在課程教學中,并使之成為課程教學的一部分。
作者:王倩 單位:魯東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