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職英語教育缺乏“人文精神”
目前英語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在教學中,高職英語教師往往側重于講授課文、講解詞匯和語法、練習聽說技能等,學生處于“被領導”狀態。事實表明,部分高職學生其學習能力較弱,被動式“模仿”學習無法改變他們學習能力不足的問題。教師要在課前設計課程,為學生制定出能符合其學習興趣的教學內容,并且這些內容和學習目標是學生可以掌握和實現的,又能體現出學生在未來職業實踐中的價值觀、情感和態度、合作和創新的意識。最后,部分高職學校忽略對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挖掘。
出現這種情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教學管理層對學生缺乏真正意義上的“人文關懷”:忽視學生的內心感受和學習困難,趕鴨子上架,強制性地要求他們去完成有困難的學習任務;對于反映出的學生基礎差、學習效率低下、學習主動性不高、層次差異明顯等現實卻置之不理。這使得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內在動力,學習情緒始終比較緊張壓抑,對學習呈現出厭惡逃避的情緒,難以發揮出學習者的主動性作用。
二、如何在高職英語教育中融入“人文精神”
高職英語應當結合自身教學目標,在教學設計中融入“人文精神”,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徹底轉變學生學習被動局面,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能力。從培養傳統的“技能型”、“職業型”的應用英語人才到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素養”的職業人才,高職英語教育還需要在以下方面努力。
(一)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前復旦大學校長楊福家教授認為:“學校和教師一要教學生怎么做人,二要教學生怎樣思考問題,最后才是教學生具體的專業知識。”因此,英語教師必須首先加強自身的人文素質,提高自身人文涵養,才能在英語課堂中充分運用人文信息給學生呈現一個生動活潑、積極向上、充滿互動和協作的英語課堂氛圍。教師應當對我國傳統哲學、文學、史學、藝術等有較深厚的積累,才能在英語教學中較好的解讀中西社會的不同文化現象,開闊學生的學習視野和提高思考能力,使學生在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借鑒地吸收西方文明中的思想精髓和文化精華,從而對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形成肯定的認識,并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自身學業中。
(二)建立“生本”英語課堂
1.課程體系
人文素質是一種內在的素養,需要把所學的人文知識通過結合個人社會實踐進行自我反思內化而成。但是,缺少社會實踐是目前中國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高職英語應當通過模塊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設計出既提高語言技能又提高學生人文內涵的課程體系。這種體系需要通過“基礎知識”、“聽說訓練”、“職業英語”、“人文素質拓展”、“職業素質”等不同模塊組成。通過圍繞學生未來所需要的“職業能力”開設英語課程,即通過課堂基本語言技能訓練、校外企業“實習實訓”、職業“仿真課堂”、“人文素質大課堂”、“職業禮儀與素養”等多元化培養模式,開展口語交際、職業英語聽說訓練、職業英語閱讀與寫作、人文素質講座或選修課程、文獻檢索和英語學習工具的使用等實踐性課程。這些課程使學生既能掌握基本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又能具備較好的職業能力和人文素養,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的競爭。
2.“生本”教學設計
課程教學要努力探索“以人為本”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過程的主體,教師應當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引導者、組織者和評價者。要保證學生在平等、民主、和諧和積極協作的人文課堂環境中,根據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參與到課堂的教學,教師的教學設計就不僅要結合高職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實際能力,還要結合他們的情感體驗和情知差異來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通過學習知識、應用知識來提高語言技能和人文素養。在具體教學設計上,首先要求教師對教學對象的學習能力、學習方法和習慣、學習動力和需求做具體分析。然后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綜合教材和教學資源,設計明確可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流程。同時,運用小組式學習策略,保證每個小組由學業水平優秀、一般和較差的同學組成,以小組的形式參與課堂內外的學習任務。最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表現,讓每個小組做具體的學習總結,同時讓每個同學總結自己的特長和不足,為下次學習積累經驗和信心。
3.多樣化教學方式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從形式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環境,而且還有利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高職英語的課堂教學應當摒棄本科院校的大課堂教學方式,組織學生進行“圓桌式”討論學習、匯報式學習、甚至在適合的教學單元鼓勵學生進行短劇表演或劇情模仿式學習。教師通過多媒體技術,用圖像、聲音、色彩、畫面和個人示范等方式為課堂教學營造輕松、愉悅的合作學習氛圍,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體會到學習和創新的價值,同時感受到跨文化交流帶來的個人內在精神和價值觀念的沖擊。
(三)合理運用教材中人文信息
高職英語教材中蘊含著大量的人文信息,這些信息能從各個方面反映出英語國家許多主要的人文精神,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這些信息來熏陶學生。以《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為例,該套教材的編寫思路非常重視人文觀念的滲透。在第2冊第3單元ICan’tAcceptNotTrying中,文章作為邁克爾•喬丹的個人回憶錄中的一部分內容,反映了喬丹在學生時代面臨的挫折。針對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特意設計用學生所學的英語詞匯來描述喬丹的故事背后反映的“美國精神”:aggressivein-dependent,professional,down-to-earth,self-made。通過上述詞匯來概括課文部分內容,讓學生在小組討論中逐漸明白: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即使是像喬丹那樣的偉大球員,在成功的道路上也是遭遇了許多挫折,但只要努力進取,踏實進步,目標堅定,百折不撓就能成就一番事業。此外,本課還涉及到許多美國體育背景知識,例如,職業橄欖球聯盟(NFL)、職業棒球大聯盟(MLB)、職業籃球協會(NBA)、職業冰球大聯盟(NHL),這是在美國最受歡迎的“四大體育”賽事。通過對這些文化背景知識和人文信息的積累,學生在掌握基本語言知識的同時,還對語言背后的文化和文化精神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夠重視這些人文精神的傳遞,幫助學生們理解這些蘊藏在教材中的文化背景和人文內涵,那么既提高了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又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相應的提高[8]。
(四)考評機制凸顯“人文精神”
當前高職院校的考評機制缺乏對教師和學生的“人文關懷”。表現在:對教師考評呈現“功利化、程序化”特點;對學生的考評則呈現“應試化、分數化”特點。首先,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完成者和教育功能的執行者,對其工作質量和能力的考核應該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去衡量。當前許多高職院校對教師的教學考核僅僅局限在對“定量”的要求上,也就是對其科研數量、課時數量的考核上,而對教師的人文素質、對教學的熱愛與投入程度、教學創新能力以及對學生的精神影響力等“定性”的要素并未給予考量。因此,應當要建立學校對教師的綜合考查機制,把教師對學生的價值引導、情感激勵和認知建構等方面的作用納入到考評體系中。其次,為學生制定形成性考評機制。學生在校的學習情況,應當由學習態度、卷面成績、個人素質、職業精神等方面組成。學生在精神層面和社會化過程中的人文素養的提升應當和學習成績一樣,成為學校和教師考量其學習過程中進步的依據,使學生能在學校的大環境中塑造積極向上、獨立自強、勇于創新和堅持不懈的個人品質。營造出這樣氛圍的學校,必將為社會輸出具有無限潛質和朝氣蓬勃的大學畢業生,使他們充滿信心的面對社會的挑戰。
三、結語
綜上所述,英語作為高職院校基礎學科,要求英語教師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還要注重培養學生健康向上的“人文精神”,盡量避免教學“工具化”傾向,要重視“人文精神”對學生在學習能力、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等方面的深遠影響。要做到這點,必須從教師觀念、課程體系、教材運用、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全面改革,倡導“人文精神”,為社會培養既具有職業化素養,又具有積極進取精神的高職學生。
作者:陳文 沈劍 單位:無錫城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