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品價格波動大,產量不穩定
2006年8月-2008年5月,在長達22個月的生豬價格高利潤時期,年飼養一頭能繁母豬至少要賺上萬元,多者要賺兩萬余元,一頭肥豬出欄要賺上千元。2009年3月-2010年3月,斷奶仔豬價格3.6元/kg,比2008年同期的44元/kg下降了91.82%;肥豬活重價格7元/kg,比2008年同期的22元/kg下降了68.18%;豬肉價格24元/kg,比2008年同期的34元/kg下降了29.41%。養豬業全面嚴重虧損,出欄1頭肥豬散養戶虧損約200元,規模養殖場虧損250~300元;管理水平較高,開源節流處理適當,自繁自養自配飼料的規模養殖場也要虧損50~100元。由于養豬行情低迷、養殖成本高、市場價格波動大,傷害了農民養殖積極性,致使農民生豬補欄積極性降低,對畜牧業發展帶來不利影響。對于養殖戶來說,價格大幅度下跌,將面臨嚴重虧損,流動資金嚴重不足或資金鏈條斷裂,生產能力被削弱,甚至出現大量淘汰、宰殺母畜現象。特別是散養戶和小型規模養殖場更為突出,退出養豬產業將成為必然選擇。2011年以來,牛價步步攀升,飼養一頭能繁母牛,年可獲純收入7000~12000元,一頭肉牛育肥90d,可獲純收入1300元,吸引了大量的本地資本和外來投資養牛,甚至出現變賣房屋、車輛和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投資養牛的現象。
2疫病侵害嚴重,防治困難
動物疫病已成為制約畜牧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養殖者大多數都采用傳統的分散養殖方式,人畜同居,豬牛同圈,養殖戶之間圈舍相連,雞鴨鵝狗放養,同村牛馬羊同時同地放牧,糞尿隨地排泄,糞便任意堆放,往往一頭(匹、只)畜禽發生傳染病就可能很快傳遍全村。集市購畜未經隔離觀察,常將自養牲畜趕到牲畜交易市場評價,把生病或病死畜禽屠宰食用。落后的飼養方式,淡薄的消毒意識和危險的生活習慣,輕預防、重治療、濫用藥,致使動物疫病接連發生。許多舊的疫病沒有得到有效控制,新的疫病又在發生,使畜禽死亡率居高不下,成為困擾農民增收致富和制約畜牧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受經濟利益驅動,所養畜禽感染疾病,不是盡量治愈,而是請鄉村獸醫、動物防疫員或到獸(人)藥店買藥治療,畜注射1~2針,禽喂藥1~2d,不愈就低價處理給黑心商販、無證屠宰場或運至牲畜交易市場兜售,并經常將一些不明原因死亡的畜禽尸體隨意丟棄于村寨院落或農田草地。在一些地方的河溝泡塘中經常可以見到漂浮的死雞死豬,或任其腐爛發臭,或聽憑順水漂流。糞尿、污水任意排放,疫情管理缺陷、防疫系統薄弱。養殖場選址、設計、建場不規范,通常只建畜禽圈舍、飼料和養殖用具存放室、飼養員生活區(室),而無消毒、獸醫、隔離、無害化處理等設施設備,普遍存在養殖用具、畜料運輸車輛、來往人員進出沒有嚴格的消毒措施,潔污道交叉使用,場內氨氣、硫化氫、甲基硫醇等有害氣體污染嚴重的現象。不僅給動物疫病的傳播造成了極大的隱患,也給環境衛生造成了破壞。
3缺乏資金投入,養殖融資難
養殖業作為一個弱勢產業,發展受多種因素影響。養殖者往往規劃養殖時都比較樂觀,沒有把生產經營中的市場、疫病、資源、資金斷鏈風險等制約因素通盤考慮。養殖模式與資源和市場不相適應,沒有將養殖規模掌握在自身經濟能力可控范圍。多數養殖者只有前期圈地建圈和購畜資金,而后續飼料、疫病防治、人工、水電等資金投入不足,為將養殖維持下去,多方借貸。一旦市場疲軟或牲畜患病死亡,造成損失,就會出現逃避、賴賬、惡意拖欠等失信現象。有的為了騙取國家對規模養殖場、小微養殖企業和草地生態畜牧業整村推進扶貧項目的支持,采取趁國家投入建圈之機圈地盤,只建圈不養畜、養畜只為檢查或驗收、借畜應付檢查或驗收、虛報浮夸、公路沿線規范、山旮旯不干、政府要搞典型拿錢來,給多少錢辦多少事,一旦國家投入中斷,馬上歇業關門,從而導致養殖業“融資難、難融資”。織金縣金龍鄉小偏洞肉牛養殖場,2004年建場,2005年存欄牛達460多頭,曾是貴州的一面旗幟,2006年由于資金鏈斷裂,養殖場老板劉龍海騙取國家信貸資金200余萬元,后因資不抵債而郎當入獄。
4草畜配套欠合理,季節供需不平衡
分布在織金縣海拔1700m以下地區的草場,由于人口密集,養畜較多,家畜過度啃食牧草嫩芽,加之畜蹄踐踏、糞便污染,人為活動頻繁,改變了草場的植物學組成,土壤結構也隨之遭到嚴重破壞,導致草場葉綠體光合作用減退,覆蓋率降低,地表裸露,水土流失加重,優質灌木、草本逐漸減少,劣質灌木、雜草逐漸增多。分布在海拔1700m以上地區的草場,由于交通閉塞、氣溫偏低、舉家外出務工和往城鎮、街道、公路沿線、海拔較低地區遷居人戶較多,家畜少,放牧家畜能從容地選食草場灌木和草本植物的嫩芽、嫩葉,致使草場較快地進入生殖生長期,莖葉粗老、變黃乃至枯死,一般休眠1~3個月才從灌草叢中心或邊緣萌發出新的嫩芽。由于粗老莖葉的阻礙作用,家畜對新嫩莖葉的采食率較低。有的草場則常年無人畜到達,有的草本匍匐倒地,莖葉腐爛,給病源微生物和昆蟲的滋生提供了優越的環境條件,導致病蟲害頻繁發生,造成了資源流失。有的養殖戶只為牲畜準備農作物秸稈,不利用冬閑田土種植光葉紫花苕、白菜、蘿卜等青綠多汁飼料,不調制儲備青干草,不搞青貯,尚未完全擺脫“夏飽、秋肥、冬瘦、春死亡”的困擾。
5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產業鏈條短
織金縣畜牧業生產還是以單家獨戶的分散養殖為主體,養殖規模偏小,生產方式落后,集約化和標準化生產水平偏低,生產管理比較粗放,傳統飼養方式依然存在,出欄率、飼料轉化率及養畜經濟效益仍停留在低水平上,自我服務能力弱,產業化程度低,生產總量小,人均占有量低的局面沒有明顯改變。具有實際經營能力的農民經濟合作組織、行業協會少,沒有大型的龍頭企業帶動。畜產品加工環節落后、層次低、深加工產品較少、產品質量檔次不高、附加值低,缺乏市場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科技含量低。生產、加工、銷售關系脫節,三者之間尚未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體,農戶的利益得不到保障,產銷網絡體系不健全,產業鏈條短和社會組織服務化程度化低,這些因素都制約著畜牧業的快速發展。
6養殖污染嚴重,治理難度大
長期以來,在織金縣廣大農村,許多農民都是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進行小規模的庭院飼養。這種傳統的飼養方式,基本上都是圈舍民居相連,人畜共居一處,生產區與生活區同在一地,兩者之間沒有任何隔離,一家1~2個圈舍,有的豬牛分開,有的混養。由于放養習俗,所養畜禽在村寨之間自由穿梭,到處覓食飲水,隨地排泄糞尿,造成糞便滿地、污水橫流、蚊蟲肆虐、臭氣熏天。有的將糞便長期堆積于房前屋后、圈舍周圍、村寨廣場、道路兩旁、田邊地角等人畜活動頻繁的地方,任雞抓狗踩,人畜腳蹄攜帶,滿地皆有。
作者:郭太雷 單位:貴州省織金縣草地生態畜牧業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