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大眾化是當代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重要趨勢。美國學者馬丁•特羅最早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眾化概念,并闡述了高等教育發展的精英、大眾和普及三個階段。英國學者約翰•布倫南把它歸結為高等教育的三種形態:
(1)精英———塑造統治階級的心智和個性,為精英角色作準備;(2)大眾———傳播技術,為更廣闊范圍的技術和經濟專家角色作準備;(3)普及———讓“全體成員”適應快速發展的社會和技術變革[1](P21)。《羅賓斯報告》發表后,英國政府采取將學生人數與教育經費掛鉤以鼓勵高校擴大招生的政策,促使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張。《羅賓斯報告》預測,與1962—1963年度的21.6萬人相比,1973—1974年度將有39萬人,1980—1981年度將有56萬人進入全日制高等教育。事實上,到1973年約有40萬人(約占適齡人口的13%)被各種形式的全日制高校錄取,1983—1984年度在英國所有高等教育形式中的錄取人數已達89.7萬人。到2003—2004學年英格蘭地區有180余萬大學生在131所高校就讀,毛入學率43%。英國政府希望到2010年底適齡人口的入學率達到50%。按照馬丁•特羅的觀點,顯然英國已完成了由精英高等教育向大眾高等教育的轉型。英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政策取向主要體現在數量擴充、公平入學和質量保障三個層面。一、英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數量擴充(一)拓寬高等教育入學途徑
傳統的英國高等教育入學途徑有兩種:一是取得第六學級畢業資格和獲得高級水平考試證書;二是獲得相當于高級水平的各種職業教育證書。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英國一些高校開始招收沒有傳統的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和職業教育證書的超齡青年,讓他們通過攻讀升學課程(AccessCourse)進入高等院校。這類課程主要是幫助缺乏必要教育背景的成年人獲得高等教育入學資格。1987年高等教育白皮書明確提出要把攻讀升學課程視為進入高等教育的第三條途徑。升學課程按學分計算成績,學生必須修滿規定的課程,獲得足夠學分才能取得入學資格,入學最低要求是16學分,其中至少12學分必須達到3級以上水平。在計算學分時教育經歷、工作經驗和自學課程都予以承認,以前的經驗轉換成學分可免修部分課程,這既肯定了成人的經驗和基礎,又節省了學習時間和費用。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盡可能與高校專業保持一致,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署應對所有類型的升學課程進行有效監督,招收攻讀升學課程學生的高校必須根據成績與學習態度選拔新生。升學課程開設效果良好,在全國首批參加升學課程的學習者中,最后升入高校并取得學位者超過70%。“在敦請審批部門考慮全面發展升學課程時,政府申述了這一途徑對提高高等院校入學人數,特別是對提高超齡人員入學人數所起的重要作用。總的看來,沒有跡象表明通過這一途徑招收學生降低了入學標準;相反,這類學生攻讀的高教課程的內容與教學還會因他們的到來而改進。”[2](P98)此外,轉移學分制度也有助于擴大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該制度可以在進行協作的高校內實施,或通過全國學位授予委員會的學分積累與轉移計劃在更廣的范圍內推行。
對于沒有傳統入學資格的成年學生而言,還可以通過對先前工作經驗的認定進入高等院校。由于許多成年人通過工作經驗、社區活動、志愿工作或個人學習等形式已經獲得一些知識和技能,這樣就可通過評估使其獲得相當于正規課程的學分。據1997年統計,1995—1996學年45%的本科生年齡超過21歲,30%的學生年齡超過25歲,超過21歲的大學生增長速度是21歲以下學生的兩倍[3](P212)。英國接受成年學生的任務主要由多科技術學院(成年學生占60%)和開放大學(30歲以上學生占75%)承擔,采用部分時間制辦學模式已成為英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重要舉措。據統計,在1989—1990年度高校注冊學生1 086 300人中,部分時間制學生有397 000人,占注冊學生總數的37%。1991年高等教育白皮書預測,到2000年英國高校部分時間制學生將達49.5萬人[4](P29)。實際上,1997—1998年度英國高校學生總數為1 800 064人,其中部分時間制學生有633 937人。開放大學副校長丹尼爾指出,部分時間制學習既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的原因,也是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結果。另外多科技術學院中還普遍開設了工讀交替制的“三明治”課程,這類課程主要是理工科方面應用性強的專業。攻讀“三明治”學位課程學制為4年,前三年用于學習,后一年(約15個月)用于學生的工作實踐,合格者可獲學士學位。英國雖然建立了比較完善的工讀交替制教育原則,但其潛在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政府今后將進一步加強部分時間制、工讀交替制等多種形式的高等繼續教育,以滿足各種類型學生的需要。
(二)通過有關文件鼓勵擴招繼《羅賓斯報告》后,
1972年英國政府發表了《教育:一個擴展的框架》白皮書,提出未來10年將繼續擴展高等教育,并在多科技術學院和其他非大學學院保持最快的擴展速度,預計到1981年英國大學和非大學部分的高等教育基本平衡,各自擁有37.5萬個學額,使18~21歲年齡組青年總數的22%能進入高等教育(1961年是7%,1971年是15%)。1983年發表的《雷弗休姆報告》認為,擴大高等教育入學途徑,不僅是基于社會公平的原則,也是加快培養各種高級專門人才和提高英國經濟實力的需要。1985年英國政府發表《20世紀90年代英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綠皮書,主張把“羅賓斯原則”修正為“高等教育課程應向所有能夠從中獲益并希望接受高等教育者提供”,這種解釋為擴大英國高校招生規模提供了指導方針。據統計,自1979年以來在大不列顛接受全日制高等教育的國內學生增加了8.5萬多人,幾乎是70年代增長數的3倍。18~19歲同齡青年的就學指數從1979年12.4%增加到1986年的14.2%,21歲以上的超齡青年自1979年以來增長了25%。入學人數增長顯著的是女生,約占英國高校全日制學生的44%,而1980年前尚不足40%[2](P89)。全日制學生的增長主要發生在多科技術學院和隸屬地方的其他院校,以多科技術學院和其他學院為代表的非大學公共高等教育部門,逐漸成為與大學并立的另一高等教育主力軍。1987年高等教育白皮書《高等教育———應付新的挑戰》重申仍堅持修正后的羅賓斯原則,政府督促有關負責人采取措施使更多青年和年齡較大的成人進入高等院校。白皮書提出:“不應低估必要的改革,有必要調整教育事業的現狀,以適應經濟的需要與招收較以前具有更廣泛的學術知識和實際經驗的學生,盡管這些學生中的很多人沒有傳統的入學資格。高等院校不僅需要改革入學條件與程序,也需要改革教學方法與課程設計,以適應這些新型學生”[2](P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