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經濟學論文
一、研究生“就業難”現象的勞動市場經濟學視角分析
高師院校研究生,作為研究生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是教育事業重要的后備師資力量,更是未來教育科學研究管理工作的主力軍,其主要就業渠道即是我國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研究部門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也即我國的一級勞動力市場。
受我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限制,大中城市及沿海發達地區的工作機會更能提供優厚的薪資待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因此,大中城市及沿海發達地區的一級勞動力市場便是高師院校研究生的主要就業渠道。
然而,近年來我國對于人才培養與儲備的需求量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及沿海發達地區的二級勞動力市場,偏遠地區、中小城鎮及農村的一級勞動力市場。
因此,隨著研究生招生數量的逐年增加,大中城市及沿海發達地區的一級勞動力市場的勞動供給遠遠大過需求,從而形成了高師院校研究生“就業難”現象。雖在此情勢下,部分高師院校研究生愿意轉變觀念,到大中城市及沿海發達地區的二級勞動力市場尋找就業途徑,但由于用人單位從自身成本及收益考慮,不愿意雇用高學歷人才,導致高師院校研究生就業“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二、緩解研究生“就業難”現象的對策建議
研究生的充分就業,對于提高國家人才質素和儲備數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將以如何緩解高師院校研究生“就業難”為探討對象,提出可供參考的對策建議。
第一,國家政府要研究新政策,促進高師院校研究生就業得以落實。國家政府應積極履行自身的領導與調控職能,根據我國人才培養與儲備需求量的主要集中地域和崗位情況,對未來一段時間內高師院校研究生就業需求走向進行預測,向廣大社會公布預測結果及配套鼓勵政策,引導研究生落實就業。
例如,政府可以出臺優厚待遇、優先發展機會等優惠政策,吸引高師院校研究生走向偏遠地區、中小城鎮及農村的教育工作崗位;或是采用多渠道資金支持、創業機會優先等方法,鼓勵高師院校研究生在大中城市及沿海發達地區的教育教學領域自主創業。在促進教育事業均衡化、多樣化發展的同時,促使高師院校研究生充分就業。
第二,高師院校要采取新舉措,積極拓寬研究生就業新渠道。高師院校作為研究生的直接培養者,勢必應積極采取各項新舉措解決研究生就業問題。首先,應長期進行研究生就業市場調研與推廣。學校應在充分了解研究生就業走向及國家就業政策導向的基礎上,進行就業市場調研,了解用人單位的個性需求,宣傳學校畢業研究生,根據調研結果及時調整專業結構設置及改革課程設置,促進研究生的充分就業。
其次,應調動一切資源來拓寬研究生就業渠道。學校應充分利用各職能部門、學科專業在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與相關單位的密切關系,積極拓展合作伙伴,大力開發教育教學實踐基地及實習合作單位,建立長期穩定的人才交流與輸送平臺,為提升研究生就業能力、拓寬就業渠道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研究生要調整就業預期與心態,不斷提升自身就業能力。隨著近年來的不斷擴招,研究生教育已從“精英化”步入到“大眾化”階段。因此,要實現高師院校研究生的充分就業,首先就要研究生調整就業預期與心態。
研究生應摒棄高學歷與高地位對等的就業觀念,樹立合理的職業價值觀,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并根據國家人才需求、政策導向、自身實際等情況不斷調整預期與規劃,力爭做到不盲從、不抱怨、有目標、有動力。在制定好職業生涯規劃的同時,還要不斷加強自身就業能力的提升,扎實專業知識、掌握教育教學技能,多參與職業規劃大賽、職場模擬應聘與測評等活動,全方面提升就業能力,增添自身就業砝碼。
作者:侯春玲 單位:吉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