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內容與方法
1.1訪談法
采用目的性抽樣,共抽取60名訪談對象。其中市衛生局管理人員5人、區縣衛生局管理人員10人、市級醫療機構醫務科科長9人,鎮級醫院管理人員10人,服務于一線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及村衛生室醫生26人,就人才結構狀況、基層醫生崗位的基本情況、崗位對從業人員知識、能力及素質的要求等問題進行訪談。調研由臨床醫學專業教師完成,教師經過統一培訓,熟悉調研目的和內容。采用開放性訪談形式,在訪談前列出訪談提綱,全程采用筆錄形式,時間控制在50~60min。其后,對訪談記錄進行定性分析,得出結果。
1.2問卷調查法
通過對我校2010級臨床醫學專業120名學生進行培訓,以學生暑期社區實踐方式開展調研,學生到調查對象所在單位發放調查問卷,當場填答當場回收。總共調查了全國350名社區和農村基層醫生,共回收有效調查問卷316份。
1.3統計學分析
建立專題數據庫,利用Excel工具進行數據統計分析。
2結果
2.1基層衛生機構及醫生的人力資源現狀
2.1.1基層醫療衛生機構
《中國衛生統計年鑒-2012》顯示:我國基層醫療機構含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鄉鎮衛生院、村醫務室、門診部、診所(醫務室)共892337個,農村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為1.32。
2.1.2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年齡、學歷、技術職務構成基層衛生技術人員學歷、技術職務偏低,學歷以大專及以下為主,技術職務以初級為主。
2.2基層醫生崗位工作任務
通過對服務于城市社區及鄉鎮農村基層一線的醫生進行問卷調研,發現他們的工作內容都非常廣泛,除了診斷和治療疾病以外,他們還從事很多其它方面的工作。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全科醫生比例最大的前3項工作內容依次是日常體檢(49%),健康教育與咨詢(43.3%)和預防保健(41.2%)。
2.3基層醫生就業崗位及準入條件
通過訪談和調研得出,基層醫生的就業,主要崗位任務是從事臨床診療、疾病預防、保健、疾病康復、計劃生育及健康教育等六方面的相關工作,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工作1年后有資格考取臨床執業助理醫師。
3討論
3.1人才需求與專業定位
基層衛生醫療服務機構數量巨大,而農村每千人執業(助理)醫師數為1.32,離國家衛生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1.88差距甚遠,基層衛生人員的主體仍然以專科層次及以下和初級技術職稱為主,所以基層醫療機構對專科的臨床醫學專業人才需求量非常龐大。專科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周期短、崗位針對性強,是醫學高等教育體系的補充和完善,具有不可替代性。為滿足基層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更好地發揮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各環節的作用,尤其是建立健全集“臨床診療、疾病預防、保健、疾病康復、計劃生育及健康教育”等六位一體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專科的臨床醫學專業應面向基層,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掌握基層常見疾病的診療技術,能直接服務于基層衛生機構的實用性高素質技能型醫學人才。
3.2人才培養模式、教學模式導向及課程體系改革
在調研中發現,傳統的“2+1”的人才培養模式與目前基層醫生崗位不適應,專科的臨床醫學教育應該主動適應社會需求,確立面向基層辦學的方向。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應堅持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教學上融“教、學、做”于一體,積極探索工學結合、任務驅動、項目導向、頂崗實習等有利于增強學生職業能力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本科壓縮型”課程體系不能滿足行業發展的現狀需求,必須根據基層醫生工作任務和崗位能力的特點,重構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中,除了考慮基層醫生的衛生服務與管理能力外,還需兼顧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核標準,確定基本素質能力、專業基礎能力、崗位核心能力及崗位持續發展能力,以崗位能力為切入點構建課程體系,以崗位“六大”工作任務構建核心課程,校院共同開發《內科常見疾病診療學》、《外科常見疾病診療學》、《婦產科常見疾病診療學》、《兒科常見疾病診療學》、《急救實用技術》、《中醫實用技術》、《診斷學》及《預防醫學》等八門核心課程。
3.3教學內容改革的重心
教學內容主要突出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優化課程結構,合理組織和選取教學內容,將原來的《人體解剖學》和《組織胚胎學》整合為《正常人體結構》,將《老年病學》、《傳染病學》與《內科學》整合為《內科常見疾病診療學》,增設《遺傳與優生優育》、《康復治療技術》和《常用護理技術》,強化培養目標,淡化學科意識。以基層醫生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情景設計教學內容。
3.4人才培養目標路徑
按照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理念,依據人才培養目標建立的科學性原則、目標性原則、規范性原則、多樣性原則,通過3次調查研究,運用統計學方法分析,全面了解專科臨床醫學專業職業面向,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根據基層醫生崗位及崗位群工作任務,結合行業專家建議,確定人才培養規格的知識、能力、素質等職業要求,據此構建學習領域課程。根據職業崗位群工作任務,制定人才培養目標,構建了臨床醫學專業理論課程及實踐課程體系,設計教學模式的改革和人才培養途徑。
4結論
4.1專科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具有基層醫生崗位基本素質,掌握臨床醫學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融臨床診療、疾病預防、保健、疾病康復、計劃生育及健康教育為一體的基層衛生工作的能力,能夠在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農村、城鎮社區衛生服務站等)開展醫療衛生服務的實用性高素質醫學人才。
4.2專科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
4.2.1知識
掌握與醫學相關的自然科學、生命科學、行為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基礎知識;掌握一定的英語、計算機和法律基礎知識;掌握臨床醫學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城鄉基層多發病、常見病、慢性病、地方病的診斷、治療及預防知識;掌握基本的藥理知識及臨床合理用藥原則;掌握改善疾患殘障及康復的有關知識;掌握傳染病發生、發展的基本規律及防治原則;掌握健康教育、疾病預防控制和篩查的原則。
4.2.2能力
具備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使用安全、經濟、有效的臨床(適宜)技術對城鄉基層多發病、常見病、慢性病、地方病的診斷、治療的能力;具備對城鄉基層重大傳染病及時識別、早期處理的能力;具備處理城鄉基層常見急危重癥初步處理、組織搶救與轉送病人的能力;具備對常見致殘疾病進行康復治療及管理的能力;具備開展婦幼保健、計劃生育工作、實施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的能力;具備勝任城鄉基層衛生宣教、健康指導、預防保健等工作的能力;具備對未來職業生涯做出規劃,終身學習的能力;具備在城鄉基層衛生服務領域獨立應用計算機技術、利用圖書資料及網絡資源等途徑,自我發展、繼續提高的能力;具備用一門外語閱讀醫學文獻的能力;具有處理好人際關系,與人和諧相處的能力;具有與患者、患者家屬、同事及其他醫療衛生保健人員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具有組織協調及自我管理的能力。
4.2.3職業素養
具備醫務工作者基本的職業道德和良好的職業素質;具備較寬厚的文化修養和高尚的審美情趣;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和良好的文明習慣;具有誠實守信的品質,踏實肯干、認真負責的工作作風,不過度醫療;富有愛心和同情心,能關心和救助老、弱、病、殘及困難群體;樂業愛崗,熱愛本職工作,具有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的精神及遵紀守法、團隊協作的意識;具有扎根城鄉基層,有為城鄉基層醫療衛生事業服務及促進城鄉基層衛生事業發展的奮斗精神。隨著我國衛生事業的改革和醫學教育的發展,專科臨床醫學的專業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十分明確,面向基層和社區,在今后一段時間還有很大的發展;探索專科臨床醫學教育規律和人才培養模式,辦出特色,將為促進醫學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楊友誼 黃振元 楊敬博 陳建勇 鄒偉敏 單位: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 荊州市荊州區東門社區衛生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