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存在問題及不利因素
1.1土地資源退化,農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長期大量使用化肥而不重視有機肥的使用,導致土壤理化性狀的劣化,土壤板結,肥力下降;這還導致土壤重金屬的污染和富集;加速土壤酸化;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還導致水體的富營養化。大量作物秸稈等廢棄物焚燒較多,堆肥還田再利用較少;加之周年不間斷生產,土壤自然更新受到抑制,土壤肥力下降。山林地的優勢未能充分發揮,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也加劇了水土流失。水資源雖豐沛,但時空分配極不均衡,干季和濕季分明。節水灌溉尚未普及,土地地塊狹小及不合理的利用,河、岔、溝、渠垃圾堆積,行洪、蓄水功能削弱,水質下降。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溫度、降水波動性加劇,農業有害生物波動性爆發,冷害、干旱、澇害及臺風等自然災害及病蟲害的頻發對農業生產造成很大影響。
1.2快速城鎮化,耕地面積減少
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主城區不斷向四周擴展。隨著規劃的調整,許多村落和耕地面臨征用,農戶在拿到補償金的同時也因此失去了長期賴以生存的土地,并且后備土地資源中耕地極其有限,特別是與主城區緊鄰的吉陽鎮、鳳凰鎮以及建設中的“國家海岸”海棠灣鎮。如吉陽鎮人均占有土地面積0.39hm2,不足全國平均值的1/2,農業呈萎縮狀態。
1.3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低,產業鏈不完善
大量的農戶分散經營,缺乏對產品市場需求的預測和研判,往往造成增產不增收,削弱了農戶生產的積極性。同時,由于分散經營,農業規?;藴驶茈y實現,特別是在農產品的病蟲害防治上,統防統治很難實現,規范規程形同虛設,造成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難以形成品牌,缺乏市場競爭力。農產品深加工不足,附加值低,抵御風險的能力不強。貿、工、農一體化程度低,產業鏈脫節,流通環節繁多,農戶利益受到擠壓,為了多賺錢只能以量取勝,產品質量卻難以保證,這種有重大缺陷的半截子產業化難以滿足市民對食品質量、安全的需求。
1.4城鄉收入差異顯著,導致農業勞動力喪失
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均衡性與城鄉收入、公共基礎設施差距的逐步加大,加之農業的比較效益低下,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相比,能夠享受到的公共服務很少,原來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大量轉移進城。農村更難以留住喜歡熱鬧的年輕人,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數量和質量都呈現下降趨勢,對開展生態農業建設造成不利影響。
2三亞市建設生態農業的對策
在新形勢下,只有清醒地認識到農業發展的優勢和劣勢,查找問題,才能因勢利導,抓住機遇,統籌規劃、創造獨具特色的生態農業。
2.1重新認識城市生態農業
城市生態農業指城區或接近城市周邊地區,充分利用和依托城市的科技、經濟和市場優勢,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現代化農業體系,它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城市農業相比,城市生態農業把生態功能放在更為突出的位置,注重其對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作用。發展城市生態農業已成為城市生態體系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城市建設的必然選擇。隨著三亞國際旅游島建設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吉陽鎮、鳳凰鎮許多村落已融入主城區,現有的耕地、林地已成為城市綠地和城市生態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發展高效的生態農業基地及獨具特色的景觀綠地(如農業公園),既能增加城市綠地率和生物的多樣性,提高城市抵御災害風險的能力,又使人們能在充斥著壓力和競爭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一片身心放松的綠洲。如迎賓路許多苗圃等林地可更新成為城市的公共綠地,在不改變土地性質的同時,更好地發揮其生態環境效益。
2.2科學制定生態農業發展規劃,與時俱進
科學規劃生態農業是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優勢,打造龍頭產品,避免重復建設和同業競爭,發展優質、高效、低耗、環保農業的前提條件,也是實現生態農業與其他產業協調發展的基礎。市所轄的鎮、場距離城市主城區、距離海洋遠近不同、地形和資源條件差異很大、當地的種植傳統和經濟發展水平也不相同,因此,要將農業規劃納入整體土地利用規劃體系當中,按照農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資源合理開發利用與保護增殖并重,考慮整體與局部、眼前與長遠的結合、典型示范與逐步推進相結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并不斷調整、完善、落實、提高。如育才鎮結合自身特點確定的“美麗事業”、“綠色事業”、“奔跑事業”、“騰飛事業”和“甜蜜事業”就很典型。
2.3合理選擇生態農業模式
一般認為,生態農業可分為生態農業模式和生態農業技術2個部分,前者喻為生態農業的硬件,后者喻為軟件。生態農業建設實踐表明,其核心和基礎是模式建設。因此,根據不同區域的生態、經濟條件,利用各種組合效應選擇和組建較為適宜的生態農業模式并對其進行優化,是生態農業建設的重要前提。三亞市在推進一池三改的沼氣復合環模式、水田稻、漁共養、瓜菜輪作間作、山林地種植、畜禽、蜜蜂養殖、庭院熱帶果蔬立體化種養、設施農業、特色農業、休閑農業都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和經驗,但要及時查找存在問題和制約因素,進行模式示范、推廣和創新,并加強配套農業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在資金、政策上給予支持,從生產組織、技術示范、產品包裝、市場流通、信息服務、風險防范上狠下功夫,推動生態農業的健康、均衡、快速發展。
2.4依海興市、取財于洋
鑒于陸域發展空間狹小的現實,開發利用海洋是必然的選擇。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優先發展漁業,拓展發展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作為海南省重要漁業基地和海產品集散地,要積極拓展遠洋漁業,實現“造大船、闖深海、抓大魚、收大益”。還要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改變傳統的、落后的養殖模式,實現養殖模式的創新,在養殖品種、養殖條件上下功夫,如建設水產品健康養殖基地、觀賞魚養殖等。通過完善基地基礎設施,健全病害防治體系,推行標準化健康養殖模式,提高產量和品質。同時,實施水產品精深加工工程,進行漁業產業價值鏈整合,實現產業鏈各環節價值增值。漁業還要抓住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歷史機遇,將海洋旅游、濱海旅游作為海洋漁業轉移的新亮點,以休閑漁業為載體,編制規劃,建設基地,開發觀光漁業、垂釣漁業、海洋探險等特色產品,增加收入。
2.5推行全產業鏈生產模式,實現農業規?;?、標準化
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已成為制約生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如何從源頭抓起,建立覆蓋產前(原材料種子、土壤)、產中(農藥、化肥)、產后流通、貯藏、銷售各個環節的質量安全控制模式,就成為解決此問題的關鍵。首先,要在國家已有的農業技術標準、規程、規范的基礎上,建立健全切實可行的地方配套標準等。結合現實條件,部分標準還要拔高,形成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其次,建立健全檢測監督機制和常態化的工作模式,全程監督。最后,針對小戶分散種植、銷售難于監管,產品質量無法保證,抵御市場風險能力低,難形成品牌,缺乏市場競爭力等問題,要引入龍頭企業,推行規模化、標準化的全產業鏈生產模式。積極推行“以市場牽龍頭、以龍頭帶基地、以基地連農戶”的產供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產業化格局,充分發揮龍頭企業、農業合作社的規模種植、計劃種植效益、全產業鏈一體化生產、便于統一管理的質量保證、有較強市場定價權、抵御市場風險等方面的優勢,形成品牌,做大做強生態農業。目前,全省已試點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通過登記,將承包地塊、合同、權屬證書落實到戶,賦予農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為土地的合法流轉和集約化生產打下了基礎。
2.6以旅興農,大力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和創意農業
休閑旅游農業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將農業景觀、生態景觀、田園風光景觀的深層次開發與旅游業延伸交叉形成的新型農業開發模式,是親近、回歸自然的產業。創意農業則可理解為“農業上的創意”,是用文學創造審美意境的手法,來對待、完成農業生產的全過程。對于生產者來說,豐富了農業生產的文化內涵,延長了農業生產的產業鏈,增加了附加值;對于消費者來說,滿足了只有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方能享受到的審美情趣,而且將都市人強烈的回歸自然、健體強身、陶冶情操等多種本能性需求得以滿足。未來農村不再僅僅是從事農業生產的地方,農業的多功能性將更加彰顯,富裕起來的城市居民將把農村作為理想的旅游、度假、觀光、體驗的好去處。作為國際濱海旅游目的地城市,熱帶氣候及豐富的資源吸引著大批游客,在此背景下,推動農業轉型,充分挖掘農業旅游資源和文化,以旅興農,大力發展休閑旅游農業和創意農業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契機。
目前,三亞市休閑旅游農業已有很大發展,如亞龍灣國際玫瑰谷、小魚溫泉等。創意農業則剛剛開始,需要在統籌規劃、合理布局;規范開發建設,提升檔次;緊密結合農業與旅游業,深度挖掘農業旅游資源、文化;突出項目特色;提高人員素質,加強管理,擴大宣傳,改進服務等方面下功夫。三亞市農業比較優勢明顯,發展潛力和空間很大,在機遇與大發展的挑戰面前,要在做好農業資源普查、生態農業規劃等工作的基礎上,努力在彰顯特色、壯大規模、打造品牌、提高效益等方面下大力氣,才能實現生態農業的健康發展,助推城市的全面、協調發展。
作者:趙懷寶 張燕燕 曲環 陳慶斯 雷鑫 單位:瓊州學院 三亞市農業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