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英語教學
湘方言是我國七大方言之一,通行于湖南大部分地區以及廣西北部,使用人口占漢族總人數的5%左右。湘方言北部的主要代表有長沙話和雙峰話。南部的主要代表有祁陽話,另一種湘方言的代表為湘鄉話。湘方言在語義、詞匯、句法上與普通話大同小異,而在語音上和普通話差異較大。研究湘方言和英語的共性及個性對于湘籍學生的英語學習具有極為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母語遷移理論
在心理學中,遷移指的是人們已經掌握的知識在新的學習環境中發揮作用的心理過程。Lado[1]認為,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過程中會依賴已掌握的母語,并經常把母語的形式、意義、文化等遷移到目的語言習得中去,且學習者母語的學習習慣會影響到第二語言的學習,第二語言中與母語相似的成份(語言的共性)對學習者來說是簡單的,與母語相異的成分(語言的個性)對學習者來說是困難的。La-do的這一對比分析,指出了語言遷移現象對第二語言學習有正負兩個方面的影響。到20世紀60年代,對比分析逐漸被錯誤分析所替代,以Corder[2]為首的錯誤分析理論派認為外語學習受普遍語法影響,而錯誤是外語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一個階段。
語言的標記性理論[3]運用語言共同性理論來分析總結二語習得的規律,解釋二語習得過程中的困難和產生錯誤的原因。依據該理論,當母語的某些規則與目的語習得過程中語言形成的普遍規律相吻合時,習得的速度就快,反之則慢,遷移是語言學習的輔助手段。而Selinker則認為母語對二語習得是一種認知過程、一種策略,或是一種調解。對學習者來說,其主要任務不是去克服母語的干擾,而是在認知過程中盡快掌握目的語的知識和技能。總之,學習者可以通過分析來比較母語與目的語,利用兩者的共同點,加深對第二語言的理解。同時,可以利用兩者的不同,提前預測第二語言學習容易犯的錯誤和出現的問題,這樣有利于在學習和使用過程中避免犯錯誤和排除困難,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二、語言的共性與湘方言的正遷移
母語與目的語的相似之處促進二語學習的影響稱為正遷移。二語習得者在開始習得第二語言時,就會把他通過母語而獲得的對語言共性的認識,運用到二語習得中,從而加深對所習得語言的理解。母語是學習外語時可以借用的克服外語局限性的一種資源。
(一)語音
湘語言和英語在語音方面有共性,即都有音位和音節。在音位中都有元音和輔音,而在湘方言中表現為聲母和韻母。在音節中都有“輔音/聲母+元音/韻母”的組合方式,且元音/韻母可以單獨成音節,二輔音/聲母則不可以。此外,兩種語言都有重讀音節與輕讀音節的區別,句中和句末的語音停頓以及不同的語調,如陳述語調、疑問語調、祈使語調、感嘆語調等,且口語中都有連讀音變,如同化、異化、弱化、脫落等。
(二)語義
詞義都有褒貶之分,單義和多義之分以及本義和轉義之分,且有詞義的演變。例如,兩種語言表示“舌頭”的詞語都有“語言”的意思,如湘方言的“唇槍舌戰”,英語的“mother tongue”。在句義方面,詞義的組合具有相同的搭配限制,如施事、受事、與事、時間、處所、工具等基本語義格。在語言的具體運用中,句子存在因為指稱不同而引起的歧義現象。
(三)語匯
從造詞方式上看,都有語音造詞法,如摹聲造詞法、譯音造詞法、變音造詞法等。湘方言的“咯咯(crackle)”、“嘎嘎(quack)”、“喔喔(crow)”、“嗡嗡(hum)”之類的摹聲詞,“馬達”、“沙發”、“拷貝”、“尼龍”之類的譯音詞,在英語中也存在。從語匯的層級來看,一般都存在語素、詞和固定短語三級語匯單位。從語匯的類聚來看,都有同義詞、反義詞、上下義詞、類義詞、同音詞、同素詞、同構詞等。
(四)句法
就語法形式來說,都用詞序和虛詞來表示語法意義(其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就詞類來說,兩種語言中也都存在名詞、動詞、形容詞,數量詞、代詞以及實詞、虛詞的劃分。就句法結構來說,二者也都存在主謂結構、動賓結構、偏正結構、聯合結構。此外,在句法變化方面,省略和易位現象在兩種語言中都存在,甚至連一些具體的省略、易位規則也是有相同之處的。
三、語言的個性與湘方言的負遷移
與語言的共性相比,其個性則更為明顯。在學習一門外語時,由于母語知識而對目的語學習產生負面的阻礙外語學習的影響稱為負遷移。按照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原有的習慣會影響新習慣的養成,對于第二語言學習來說,母語的特性往往會被遷移到第二語言的學習中,大腦中已形成的母語規則會干擾第二語言習得的順利進行。負遷移會導致學習中各種錯誤的出現,增大二語習得的難度。
(一)語音
1 長、短音對應不明顯 由于湘方言中沒有像英語中i:/i,??/?,u?/u,??/?等長短元音的對立,因此,湘籍學生在發這些元音時,常常會出現長元音發得不夠長,短元音發得也不夠短,即長、短元音的發音區別不明顯。
2 開口度偏大或偏小 英語中的e,湘籍學生多發成ε,ei也多發成ε,而?卻常常發成ε,致使讀音中不能區別英語中的e和?。
3 舌位偏前或偏后 湘籍學生多把英語中的ɑ:發成前a,舌面后半低元音Λ,也多誤發成舌面前低元音a;而英語中元音?(:)多誤發成舌面后半高元音r(:);也有少數學生把?發成加舌尖中邊輔音l的音,如i?發成il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