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建筑工程論文
1結構轉換層施工技術
高層建筑在空間設置上,通常都是小空間在上,大空間在下,并成軸線分布,雖然與機構力學的要求不一致,但這一技術一致被很多施工方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高層建筑結構下部樓層受力大于上部,正常是越往上墻面和柱子越少,這就加大了軸間距。結合實際的情況,設計建筑結構要不同于常規方法,即上面的空間小于下面,也就是上面的墻面或者是柱子要有很大的剛度,下面的墻面或者是柱子的剛度可以適當的小一些。要想達到這種結構,就應該在樓層設置轉換層。設置轉換層還要考慮外筒和內筒剛度以及自身的高度。設計好轉換層的高度,有利于提高高層建筑體的抗震能力,保障使用者的安全,施工單位在設計時要限制轉換層高度,以此來減小上下層的位移和內力突變。通過控制側向剛度比可以控制層間位移角及內力突變。對于帶轉換層的剪力墻結構或筒體結構,可采取以下措施強化下部結構:加大筒體及落地墻厚度,提高混凝土強度,在房屋周邊增置部分剪力墻、壁式框架或樓梯間筒體,提高抗震能力;可采取以下措施弱化上部:不落地剪力墻開洞、開口、減小墻厚等。
2混凝土工程施工技術
檢查混凝土質量,首先要檢測其抗壓強度。此強度直接收水泥強度的影響,采用相同的水和灰時,高號水泥可以制作出更高抗壓強度的混凝土,工程施工時,水泥標號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其中,水灰比越大,混凝土強度越高,反之,混凝土強度越低。水灰比不變時,通過增大混凝土和易性,來增大混凝土的收縮和變形。顯而易見,水泥強度和水灰比都會影響混凝土的強度,所以選好水泥標號和控制好水灰比這兩點至關重要。在保障質量的同時降低成本,即盡量降低混凝土的標準差?;炷恋膹姸入m然有一定離散性,但通過科學管理可以使其達到最小值。因此,混凝土標準差能反映施工單位的實際管理水平,管理水平越高,標準差越小??梢哉f,混凝土質量控制實質上是標準差的控制。
3施工后澆帶的施工技術
高層建筑施工,由于其結構、建筑特點的要求,大多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連接在一起,大部分主樓被裙房包圍。要想將高層與裙房脫開,傳統的技術是設變形縫,但變形縫的設計又不美觀,容易出現雙梁、雙墻等現象,這樣平面布局的設計就有了困難,通過技術人員的不斷摸索與嘗試,便有了施工后澆帶法的施工技術,近些年來,隨著高層建筑的增多,這種技術也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與改善。一般來說,在施工過程中,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的基礎同時施工,有助于上部結構順利施工,但也有的工程是先作高層施工,再作低層施工,但無論哪一種施工方式,都需要按施工圖紙預留施工后澆帶,包括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連接的基礎梁、上部結構的梁和板。主體工程完工后,用微膨脹混凝土將預留部分進行澆筑,使其連接成一個整體。通過澆筑后,就可以降低一部分高層與低層間的差異沉降量,之后再補充施工后澆帶混凝土,二者的差異沉降量就更小,這樣差異沉降量對主體結構的影響就很小了。再有,需注意,對于施工后澆收縮帶,要在主體結構完工兩個月后澆筑混凝土,這時混凝土收縮量已完成大部分。施工后澆帶位置的選擇也有講究,不宜選擇在結構受力大的部位,而宜選擇在彎矩小,剪力也小的位置,如建筑梁、板的變形縫反彎點附近;也可選擇在梁、板的中部,雖然彎矩大,但剪力很小。
在施工后澆帶位置,需注意即使混凝土是后澆工序進行的,但是鋼筋要完好、牢固、避免有斷裂。對于后澆處跨度小的,需一次性配足鋼筋;對于后澆處跨度大的,在后澆前,鋼筋可以按技術要求規定斷開,但是后澆混凝土前必須將其焊接完好。為保證建筑安全,后澆帶的配筋,也必須按規定的技術要求配置,即要求其強度必須大于澆筑混凝土成為一整體后的差異沉降所產生的內力,這個數值可以通過差異沉降變形的數據反推得到,在配筋時再適當進行提高。后澆帶的寬度也有講究,不宜過寬或過窄,即便于施工,也要符合建筑結構構造的要求,一般以700~1000mm為宜。施工后澆帶的斷面以留直縫為宜,最重要的是保證混凝土澆筑后連接牢固,不會造成危險或事故。
4結束語
高層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的研究得到越來越多業內人士的重視。文章通過對高屋建筑施工特點進行分析,研究影響施工質量的相關因素,與多層建筑施工比較,對其差異作一簡單的討論分析。希望我們的研究對專業人員有一定的幫助。
作者:楊桂明 單位:凱翔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