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預留懸念,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教學懸念一般是指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學重點的突出和教學難點的突破,教師想讓學生積極思考,不想把結論直接告知學生,于是就設置了一個關子,使學生處于一種無法立即預知結果,但迫切希望知道結果的狀態,即孔子所說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因此,教學懸念的合理預留,使學生的學習胃口一下子被吊了起來,使學生處于積極思考的狀態。對于老師設置的問題,學生會主動展開小組討論,或者課下積極搜集材料,進行論證,從而進一步激發起學生探究知識的愿望。例如,在講國家的宏觀調控時,我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了一張“一哄而下——下海”的漫畫,市場經濟條件下,公務員下海經商、校長教師下海淘金、編輯作家下海撈金等不一而足。
讓學生仔細觀察漫畫中的各種人物及其舉動,預留懸念:市場經濟下,漫畫中的“一哄而下”的結果會有幾種呢?下海會不會被淹死(即傾家蕩產,還欠巨債)?這里,面對“大海”里形形色色的商人,他們的競爭是否有規有序,有沒有管理者、組織者和裁判員呢?面對懸念,學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來,我故意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小組之間展開熱烈的討論,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中,最后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結論:市場經濟下,除了“市場”這只無形的手在發揮作用外,還有一只有形的手即“國家的宏觀調控”在起作用,無形手、有形手,手拉手,才能向前走。正是教學懸念的預留,才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小組合作中,學生討論、論證,最后獲得了一致的結論,從而解決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更使課堂處于緊張活潑的狀態。
二、突顯學生的主體性
在應試教育下,一些教師為了拼成績,大講特講政治理論和時事政治案例,而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把學生當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和罐子。只管自己的灌輸,不管學生的學習感受,從而使整個教學處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分離的狀態,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這也完全是與素質教育背道而馳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立足于學生現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生活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有機結合的課程模塊。
為此,教學過程就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學習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活起來。于是,我嘗試新的課程改革,每節課給學生留有10分鐘的自由討論時間,讓學生就教學的重點、難點、疑惑點、易錯點、易混點等,運用分析、論證、辯論等形式,深入探究一些理論性強、抽象性高的問題,使真理越辯越明,也能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接受政治課的教學,從而激活政治課堂。這樣的教學方式,體現了教學的民主性、平等性,便于學生主動搜集知識,準備論據,也有助于學生明辨是非、綜合運用問題等能力的提高。
三、總結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指引下,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手段、教學策略等的綜合運用以及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就能降低政治學科理論教學的難度,激發政治學科的教學活力和魅力,從而大大提高政治學科的教學效果。
作者:歐陽清泉 單位:湖南省江永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