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中英語論文
一、對學生英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力度不夠
英語學科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是需要學生張口說的,所以在新課改下的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培養學生綜合語言應用能力。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很多英語教師由于受高考指揮棒的影響,只是著眼于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而忽略了應該讓學生通過語言的應用,來體驗、實踐、參與、探究和合作等方式,發現語言的規律,逐步掌握語言知識和技能,但忽略了情感態度的調整,沒有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難以提升。
1.英語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工具性學科,學生學習單純的語言知識,鍛煉相應的語言技能并不是最終目的。單一、片面的英語測試也不是衡量學生能力強弱的唯一尺度,只有培養學生學會語言、理解語言、運用語言,最終達到運用語言于生活實際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它的形成是學生的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的綜合體。但很多英語教師還是只重知識,而忽視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2.單純的英語詞匯和語法的講解占據絕大部分內容。學生上課說,展示自己的機會很少,這就使很多學生的英語還是停留在死記硬背的階段,依然是啞巴英語。
二、評價機制不健全
教學評價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形成性評價是指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學習過程性的評價,而終結性評價是指對期末課程結業時對學生完成學業后的整體評價。積極有效的評價應貫穿英語教學的全過程,應是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而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對這兩種評價機制貫徹不到位。
1.忽視對個體、合作過程的評價。
在平日的形成性評價中,有的教師在對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評價時,往往只重視對小組整體的評價而忽視對個體的評價;只重視對合作成果的評價,而忽視對合作過程的評價等。這樣有的學生沒有在評價體系中做到自我認識與自我反思,這樣長此以往,語言的綜合能力難以提升,學生慢慢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2.重視終結性評價,把評價等同于考試。
考試是學生質量評價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其他評價形式和手段不能取代的獨特之處。但是這種評價缺乏科學性和全面性,它只反映學習結果,忽視學習過程。教師往往把考試分數作為評價的唯一根據,分數高就是學習好,反之則亦然。這樣僅僅憑學習成績來評價,抹殺了對學習過程的評價,使學生對學習失去信心。應試教育下終結性評價的負導向和負激勵已被發揮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多數教師僅僅依據紙、筆方式的考試,很少采用對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學習態度、行為表現、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等有促進作用的評價方式。
3.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評價中強調:“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擺在評價的首要位置,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體現了以人為本和終身教育的思想。”在實際的評價中,我們教師忽略了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沒有把其放在評價的位置上,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
三、結語
總之,新課改對于我們英語教學提出了新要求,我們必須要拋棄落后的、有問題的教學模式。在應用新模式下,還需我們教師在不斷的實踐中克服這些誤區,找到切實可行的、促進新課程下新一代高中生高效學習能力發展的方法。這樣才符合新課改的要求,才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和成長。
作者:蔡秀清 單位:福建省德化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