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維碼介紹
1.1二維碼的特點
糾錯能力強:最大損毀面積達50%仍可恢復信息。成本低,壽命長:可通過激光、熱敏、噴墨等技術手段直接打印在紙、卡片等載體上進行應用,不受識讀次數限制,一般壽命為10年左右,是磁卡的3~5倍。識讀方便:可以使用激光閱讀器或安裝識讀軟件的智能手機進行識讀。攜帶的信息可隨載體移動,不受區域和數據庫限制。
1.2二維碼的使用優勢
傳統安全追溯所使用的技術手段側重點不同,一維條碼主要用于物品的識別,二維條碼主要用于物品的描述,RFID技術通過閱讀器和標簽之間的非接觸雙向數據傳輸實現識別。二維碼的制作低于現行的一維條碼,使用成本低于RFID。二維碼的使用既不像一維條形碼需要本地數據庫支持,也不像RFID需要成本較高的芯片輔助,只需將其打印或粘貼到產品外包裝上,通過安裝識讀軟件的智能手機即可實現信息共享。
2食品添加劑可追溯系統的設計方案
食品添加劑與一般食品不同,其產品不是被消費者直接使用,而是再度添加在商品化的食品中。有的作為復合食品添加劑的原料,經多次加工復配后,用于商品化的食品。因此,食品添加劑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及系統設計對實現食品添加劑的安全追溯尤為重要。食品添加劑安全追溯體系以日本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模型為參考,將其分為5個部分。
2.1食品添加劑安全追溯綜合服務平臺
食品添加劑安全追溯綜合服務平臺即食品添加劑中心數據庫,是4個子系統的基礎平臺,存儲系統的所有信息和數據。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商、食品加工企業、監管部門、消費者客戶端均可通過互聯網訪問該系統,實現相關數據的共享和公開。
2.2生產環節
食品添加劑分為單一食品添加劑和復合食品添加劑。對于單一食品添加劑而言,生產環節需要記錄3類信息:①生產企業信息:單位名稱、地址、聯系方式、生產許可證編號;②食品添加劑的生產信息:食品添加劑的名稱、規格、凈含量、生產日期、生產批號、貯存條件、保質期;③食品添加劑的使用信息:食品添加劑的使用范圍、用量、使用方法、法規或者食品安全標準的規定。復合食品添加劑除了上述信息外,還需要收集各單一食品添加劑的品種、含量,復配食品添加劑的保質期、使用范圍、用量、貯存條件等信息。將上述各項基本信息進行編碼形成生產環節二維碼,貼附于產品的外包裝,同時將信息上傳至食品添加劑中心數據庫,食品生產企業和政府監督部門可通過二維碼的識讀,獲得食品添加劑生產環節的各項信息,進行選購和監管,實現生產環節的可追溯。
2.3流通環節
食品添加劑進入流通環節后,食品生產企業通過識讀產品外包裝上的二維碼,獲得食品添加劑的相關基本信息,進行產品篩選。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對流通情況進行如實詳細的記錄:購貨商名稱、聯系方式、購貨日期、購買的食品添加劑的名稱、規格、數量、生產批號。相關信息經食品生產企業核實后,例如,乳品加工企業在購買牛奶加工使用的食品添加劑,需要詳細記錄并核對阿斯巴甜、山梨酸鉀、果膠等食品添加劑的上述各項信息,并將其上傳至食品添加劑中心數據庫,實現食品添加劑流向的可追溯。
2.4再加工環節
根據我國相關法律規定,以食品添加劑具體名稱的形式,按加入量遞減的順序在食品包裝上進行標注和排列。除此信息外,食品生產企業需將使用的食品添加劑按功能性進行分類,同時提供食品出廠時食品添加劑的檢測信息。例如在牛奶包裝上明確標示:甜味劑(阿斯巴甜、葡萄糖),防腐劑(山梨酸鉀、苯甲酸鈉),穩定劑(果膠、明膠、卵磷脂)等。對于食品原料可能帶入的食品添加劑要進行單獨標注。將上述信息編碼形成二維碼,貼附在食品包裝上,同時將上述信息上傳至中心數據庫,方便消費者進行識讀和監管部門監督,實現食品添加劑再加工的可追溯。
2.5追溯環節
消費者通過智能手機的二維碼識讀軟件,查看生產商提供的相關信息,了解商品中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情況。通過對中心數據庫的訪問,全面了解食品添加劑從生產到商品全過程的詳細信息,實現食品添加劑的可追溯。政府監管部門,通過識讀食品包裝上的二維碼對食品添加劑的生產、流通、再加工過程進行監督和管理,協助實現食品添加劑的安全可追溯。
3二維碼技術在應用中需解決的主要問題
二維碼在本系統中應用在食品添加劑的生產和再加工環節。由于二維碼的編碼是公開算法,因此二維碼的防偽是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可以通過在二維碼上覆蓋一次性涂層,中心數據庫中統計客戶查詢次數的防偽措施,確保二維碼的保密性、安全性。
4建議和展望
目前,我國對食品添加劑在食品中的殘留量沒有要求,但國外,尤其是美國和歐盟,絕大部分食品添加劑的殘留量都有限制。這要求食品生產企業在食品出廠之前,對其食品添加劑殘留量進行檢測,以添加劑使用法則進行核對和評價,在保證食品添加劑的合理使用的同時,解決食品配料帶入食品添加劑和食品添加劑復配引起的超量問題。把食品添加劑殘留量信息加入到食品安全追溯數據庫里,整合到食品包裝的二維碼中,方便消費者和政府監管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將有助于完善我國的食品安全追溯體系。
作者:劉飛 冷小京 單位: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