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初中數學論文
1.突出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重視老師的引導作用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的最終目的不是老師被動的傳授知識,學生被動的接受,而是學生在不斷的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逐漸鍛煉和培養一種可以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與能力。因此,在授課過程中,一定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一般性的問題來說,可以由老師拋出問題,學生自行去判斷、分析直至最后解決問題,在此過程中,老師要注意引導學生走正確的道路,當學生得出結論的時候老師再適當的加以修正和評價,注意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
例如,在即將要為學生講解一元一次方程應用題的時候,老師可以將課本的例題稍作改變,出一道題目,例:據交通局及旅游局統計,今年國慶期間,本城市自己開車出游的人數是9萬人,坐火車出游的人數是自己開車出游人數的4倍還多5萬人,那么求解坐火車出游的人數是多少。在授課前可能有很多同學都做過了預習,對一些基本的概念有所了解,因此課堂上,老師可以先不進行講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論知識點,只是拋出一個這樣的問題,讓不同的學生到黑板上按照自己預習課本的理解嘗試去分析這個問題,然后大膽列方程,再由全班同學進行討論,得出結論,最后老師不著急給與指正,而是在大家討論完等待結果的時候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識、重點等,最終在講授完知識的時候給予課堂一開頭題目的正解。這樣積極的開闊了學生的思維與視野,而多一些這些方面的練習,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自己的價值以及獲得成功的喜悅,從而增進對這門課程學習的興趣,學習效率也會大大提升。
2.豐富初中數學教學形式,提高教學有效性
數學的抽象、單一與枯燥是眾所周知的,而以往的數學教學,也多數以板書為主。隨著科技信息化的發展,應該逐漸將多媒體教學等方式引入到初中數學教學中來。實踐證明,新鮮的教學情境,往往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例如在學習幾何的過程中,如果老師選擇板書可以要浪費很多時間在黑板上畫出一個標準的圓或三角形,而計算機只需要一點,即可成行,這樣既增加了圖像的直觀性,又增加了對學生的吸引力,節約了上課的時間,讓學生能夠輕松學習幾何知識。適當的增加多媒體教學頻率,讓學生輕松、新鮮的教學環境中,提高數學學習效率。
3.提升老師自身素質,努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一個老師的學識、形象、態度與經驗,往往對學生的學習有著一定的影響力。作為一名初中數學老師,不光要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的外在素質。在數學課堂之上,仔細、耐心的傳授知識,注意講課方式幽默有趣,課堂之外,關心、幫助每一個同學,善于挖掘每一個同學的優點,并對之進行鼓勵。不歧視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也不偏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會到你是一個公平、熱心、耐心的好老師,因而引發對你喜愛與敬佩,隨之也能增加對該門課程的喜愛程度。
4.貼近生活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知識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很多聯系卻不為同學所熟悉,因此作為初中數學課的授課老師,一定設計與生活貼近的問題,實行與生活貼近的授課方式傳授知識。從身邊的實際生活情景出發探討數學問題,才能夠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共鳴。貼近生活的教學方式,能夠帶動學生的積極性,也容易讓他們主動參與到享受數學學習的快樂之中來。
5.巧用提問方式,培養學生發散性與創新性思維
課堂提問是數學教學的必須環節,也是重要環節。但據調查顯示,很多學生最怕的就是提問環節,害怕回答不了老師的問題,害怕被老師批評等。這樣的現象屢見不鮮,那么如何巧用提問方式,從而讓提問環節發揮最大的效用呢?首先,在知識的關鍵處發問,這樣做的目的是引發學生在此處知識點的著重注意與思考。其次,注意提問的技巧性,不要簡單直白的發問,而是需要有樂趣性的問題,例如老師派你去種樹,總共有25棵樹苗,為了保證完成任務,你上午工作了三個小時種了13棵樹,下午需要繼續工作多久呢?有沒有同學幫助老師來算一算,我算的結果我認為是錯的。這樣會極大的激發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興致。
6.總結
總之,課堂就只有45分鐘一節,作為老師要好好規劃上課內容,提高這45分鐘的有效性,以達到想要的教學效果。有人曾經提出一個教師成長的簡要公式:經驗+反思=成長。也就是說作為老師需要經常反思自己的課堂是否有效,才會有改進,才會更出色。
作者:林堪川 單位:廣東省雷州市企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