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循環經濟理論概述
(一)理論基礎
循環經濟理論是有一定理論基礎的,基本上包含了可持續發展理論、生態經濟學理論以及環境容量理論三個方面的理論基礎。根據可持續發展理論,自然資源和環境都是不可再生的,因此,要努力使得社會、經濟、生態三者之間和諧共處,確保經濟發展與生態改善的良性循環。根據生態經濟學理論,人類經濟活動都應該與自然生態之間保持一種有機的協調與統一關系,從而使得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間成為一個整體,達到生態經濟的最優目標。根據環境容量理論,人類經濟社會發展應該要在自然環境承載容量以內,從而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環境自我修復功能。
(二)基本特征
循環經濟的主要構成要素是人、自然資源、科學技術等,它追求資源環境的不斷改善,促進經濟的持續發展與社會的不斷進步。因此,它包含了經濟特征、生態特征和社會特征。就經濟特征而言,循環經濟主要是要實現生產和消費的雙重循環。生產方面,循環經濟要求減量化與清潔化。消費方面,循環經濟要求持久消費和集約消費。就生態特征而言,循環經濟要求對資源環境實行全過程控制,要讓生態條件改善成為經濟發展的前提與基礎,也成為社會進步的根本性標志。就社會特征而言,循環經濟的根本性目的就是要實現經濟發展、生態改善以及社會進步三者間的渦合式發展,從而實現人自身的發展。
二、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現狀剖析
(一)生態農業產業化概念
所謂生態農業產業化就是指以生態化作為前提條件,以市場作為主導方向,充分發揮出農業地區生態、區位、產品的比較優勢,構建一個多元化的農業產業體系,使得農業生產、加工與銷售成為一條龍服務,從而實現生態的良性循環,并進而提升農業的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這種生態農業的產品應該是優質、安全、無公害的產品,努力實現農業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的高效、協調、統一。事實上,生態農業產業化是把農業產業化和生態農業發展的各自優勢結合起來的一種農業發展模式,其精華就在于把生態學原理很好的利用起來,從而不僅帶動農業向更廣、更深層次發展,還可以使得農業產業化發展符合市場規律的前提下得到更好的提升。
(二)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中的問題
1、相關政策法律體系不完善。我國生態農業的概念引入較晚,其試點應用更是滯后,直到現在還沒有發展到全面推廣和實施的階段。這主要是因為我國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相關政策體系還不夠完善,并沒有一套建立在國家層面上的完整的生態農業產業化政策體系。此外,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也沒有從國家層面上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法律體系,僅僅有一些并不是專門針對生態農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其中提及或涉及生態農業而已,有時政策和法規還會出現內容不一致的尷尬局面,從而導致了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面臨著難以推進的矛盾。另外,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標準也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進行約定,還有些制度與原則已經落后了,影響了生態農業產業化的正常發展。
2、農業科學技術水平不發達。我國農業發展中的技術開發與推廣體系仍然較為滯后,科學技術水平還非常有限。具體表現在:農產品深加工技術落后,生態農業技術開發創新體系不完善,技術轉化推廣體系尚未建立。因此,我國當前的農產品中的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仍然占據著少數,很多農產品只是經過初級加工就進入市場,缺乏深加工技術,從而無法提高農業的經濟效益,這又嚴重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使得生態農業發展陷入了惡性循環。此外,生態農業產業化中的技術開發創新體系還不夠健全,沒有有效的具體的優化組合和創新,無法滿足生態農業產業化的發展需求。加之,農業技術推廣還缺乏有效的服務體系,從而使得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低。
3、農民群體整體性素質偏低。我國廣大的農民群體是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主要推動者與實施者,但是,他們的整體素質偏低,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沒有較強的市場競爭意識,往往會受到短期利益的驅使而片面追求農業經濟效益。具體來說,我國當前的農民群體仍然屬于小農經濟的主要經營者,他們對于市場競爭的意識還不夠強,不了解市場需求,盲目性與趨同性生產較為明顯。農民并沒有從市場角度來形成完整、科學的營銷機制,也不會讓產品變得更為特色與多元化,很難分散經營風險。此外,農民更多的重視收入增加,并沒有考慮農業發展的長期效益,從而容易造成農業生態環境的破壞與惡化,從而不利于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
三、循環經濟視角下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路徑
(一)大力發揮出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加強相關政策法律法規建設
作為我國三大產業之一的農業,其本質上仍然屬于公益性產業,具有較強的外部經濟性。因此,我們應該大力發揮出政府部門的宏觀政策引導作用,不斷完善各項政策法律法規建設,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與法律法規指導。具體來說,政府應該認真研究并制定出適合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扶持性、引導性政策,提供它們優惠的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還要給予一定的激勵機制,修改并制定適合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控制性、協調性政策,還要針對它制定并出臺專門的法律法規,讓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有一個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與法律體系,從而為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提供一個堅實的政策支持與法律保障。
(二)加大政府投資力度,促進農業科學技術創新
政府應該加大對于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投資力度,尤其是加大對于農業科技創新與推廣的投資力度。這就需要政府提供大量資金讓更多的人投入到農業基礎理論研究當中去,或者借助于高校和科研機構來建立相關的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等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還可以組建一個融科研、試制、生產為一體的研發機構,使得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有較好的基礎理論作為支撐,還要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科技創新平臺,有選擇的借鑒或引進國外先進的農業生產和加工技術、設備或工藝,從而為農民提供高科技農業生產經營模式,培育出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三)以市場為主導推動農業生態化與產業化升級
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必然離不開市場化的發展道路,否則,生態農業的高經濟效益就無法體現出來。因此,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中必須以市場為主導方向,確立生態農業中的主導性產業,大力扶植生態農業中的龍頭企業或重點企業,努力構建一個農工貿一體化、種產銷一條龍的生態農業產業化模式,讓農民能夠及時準確的獲取市場信息,引導農民樹立市場營銷觀,推動生態農業的產業化發展進程。當然,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中以市場為主導,還會促使農民努力發展健康食品,主要是發展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無公害食品、生態食品等,還要讓生產各個環節都是環保、健康和無公害的。此外,我們還應該大力宣傳健康食品,結合農村區域優勢,推動農產品品牌建設,從而實現生態農業的產業化轉型和升級。
(四)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
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還應該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強化農民的生態環保意識,全方位地發展生態產業,要避免盲目跟風,而是應該科學選擇主導產業,優化生態農業模式。而這些都應該以農村完善的社會化服務體系作為基礎。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于農業的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發展農業的同時,增加農民收入,努力構建一個集農業信息、技術、金融、物資、人才、中介服務體系等于一體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讓農業生產經營實現集約化模式,使得農業向專業化生產、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轉變,讓農民在完備的基礎設施條件下,以及完善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保障下,提高農業經營的整體效益,促進農業綜合競爭力的提升,實現農業的可持續與跨越式發展。
四、結論
我國農業發展正處于關鍵的轉型時期,依據循環經濟模式而開展的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正是迎合了“低碳農業、綠色經濟”的發展要求,我們應該在追求規模效益和分工效益的同時,兼顧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維護好農業發展的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與良性循環,這樣的農業發展模式才是真正符合國際趨勢,又能夠有效解決三農問題的新型農業經濟發展模式。
作者:陳廣桂 陸建飛 單位:揚州大學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