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素質教育"春風般吹遍神州大地,各級各類學校便有了層出不盡的新人新事,比如杜郎口中學,對于杜郎口中學來說,這種模式可能正好符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可是一經推廣,去參觀的、取經的,摩肩接踵,不管是否使用,回到本地一律生搬硬套,這種類似的教育跟風現象層出不盡。讓人真是應接不暇,嘆為觀止,各種形式的表演,唱念做打,無所不用其極,唯恐被笑話了去,被說成沒有跟上素質改革的教育。也不乏有些人又開始追根溯源,提出這樣或那樣的理論來做依據。其實,中國是一個大國,其子民眾多,智力各異,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確確實實需要因材施教。但是這個"才",應該是個人的天賦:唱歌天賦好的,主攻音樂;舞蹈天賦好的,主攻舞蹈;體育天賦好的,主攻體育;動手能力強的,主攻技術……如此類推,方能夠"天生我材必有用",而不至于把所有的孩子送進機器,統一成"品學兼優"的所謂好學生。若如此說來,那些成績不好的孩子,豈不是成了廢材?但是,那些孩子長大后恰恰是給我們制造糧食和生活必需品的勞動者,按照前面所說的理論,那豈不是無用之才了么?究其根本,是我們的教育體制上有問題,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既要用分數來衡量一個人的一生,又要"因材施教";既要用一把尺子來測量一個人的未來,又高喊著"素質教育"的口號。如果想徹底改變這種現狀,那就要從根本上杜絕形式主義。真正達到"因材施教",就要根據個人的天賦,讓孩子能受到公正、平等的應得的教育,那就是--擅長什么主攻什么,別取長補短,反而把長處弄短了、沒了。這也就是所謂的"理論與實踐教育",即文化教育與體能教育如果能夠完美的結合,那么一個國家就會發展的越來越快,態勢也會越來越好。
如二戰以后西方諸國:德、日、英、法、美、蘇等國經濟的迅速復蘇與發展無不依賴其良好的工業基礎和良好的勞動者素質,其中勞動者的素質起了決定作用,特別是德、日兩國的發展更體現出職業技術教育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巨大推動作用。新加坡的分流制教育法更具獨特的魄力。而在我國職業技術教育依然不能成為社會的主流,這就導致了許許多多的社會弊病,如考試中的作弊、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之爭、諾貝爾獎與我國的絕緣、人才發展的斷層、公民身體素質的下降與惡化......可見教育改革大勢所趨、勢在必行。在教育改革總的方針原則應該是:有利于國家、有利于民族、有利于個人才能的施展的開放式教育,即個人根據自身愛好,靈活選擇專業,由市場檢驗其知識能力。未來教育應當二大版塊,即正常公民教育和非正常公民教育,正常公民教育發展職業教育、科研開發教育和混合型教育;非正常公民教育主要是限制自由教育,分為強迫勞動教育和刑罰教育、道德教育,在兩大版塊中可分為兩大主線,即幼兒教育———少兒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終身教育。具體要求學生在綜合素質方面全面發展,而教育部門也應當抓住相關環節。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才能使國民素質真正提高,才能使國家強盛,國民富強。
作者:楊寶君 單位:吉林省長春市清華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