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社會實踐論文
一、社會實踐活動意義與目的
正確認識就業形勢與擇業困難之間的關系并理性地做出擇業意向。為使得三年研究生生活更加有目標性、指向性,減少畢業后失業現象發生,使得當代大學生更加能夠適應市場需求,不斷發散新思維,開創新領域,主動地轉變就業觀念、調整自身素質,以充分適應社會并能夠正確認識就業形勢與擇業困難之間的關系并理性地做出擇業意向,減小就業難度,同時對于我們自身來講提早認識就業問題,未雨綢繆,以達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
二、自動化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特點
1.專業市場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現代化電氣設備的廣泛應用,工業生產的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人工智能的發展,特別是電力電子技術和微機控制技術向著智能化方向發展,因此,企事業部門急需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技術人才。進入21世紀,工業電氣自動化已成為現代工業發展的基礎和主導。社會對該專業人才特別是應用型人才有著極大的需求量。本專業正是培養這種既有實踐技能又有一定理論知識的應用型專業人才。該專業技術先進,緊密結合社會要求和科學技術創新,適應性強,實用性好,做到與現代企業發展同步。該專業的畢業生就業市場容量大,前景廣闊,工作環境好,多年來一直被人才市場列為最受歡迎的專業之一,畢業生供求比長期保持在1∶5左右。而適應現代化工業發展的需要,就需要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既有適應時代特點的具有專業理論知識,又具有專業操作技能的復合型、實用型、現代型的電氣自動化人才。
2.自動化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特點。工業自動化是機器設備或生產過程在不需要人工直接干預的情況下,按預期的目標實現測量、操縱等信息處理和過程控制的統稱。自動化技術就是探索和研究實現自動化過程的方法和技術。它是涉及機械、微電子、計算機等技術領域的一門綜合性技術。工業革命是自動化技術的助產士。正是由于工業革命的需要,自動化技術才沖破了卵殼,得到了蓬勃發展。同時自動化技術也促進了工業的進步,如今自動化技術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機械制造、電力、建筑、交通運輸、信息技術等領域,成為提高勞動生產率的主要手段。自動化專業社會實踐活動結合以上專業背景必須深入企業,從企業實際生產中發現問題,發現生產過程中對自動化技術的需求類型和程度,以專業的理論知識為指導,為企業分析自動化設備及技術的需要,提出專業的技術方案,從而使實踐活動的效果從研究生教育與解決企業生產實際問題兩方面得到體現。
三、實踐活動具體實施
1.實踐基地建設。本次研究生社會實踐活動由武漢科技大學與武漢恒際自動化有限公司于2012年暑期聯合完成,武漢恒際自動化有限公司是專門從事電氣傳動與自動化控制系統集成的專業自動化公司,為本次活動提供了技術、場地、設備等等方面的支持。
(1)實踐中心基地。地點為公司辦公大樓3樓會議室。本次實踐中所有資料收集、整理工作在此完成。并于每天工作結束后在此開會討論,總結經驗和教訓。網上交流中心在中心基地成立暑期實踐QQ群,每天會有一名隊員在網上交流中心值班,解答同學們的疑惑,并根據同學們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實踐內容。
(2)信息流動站。進行暑期社會實踐過程中,由通訊員用新浪微博手機實時直播實踐概況,傳遞圖片和消息,讓沒有參與的同學能夠身臨其境地了解本次暑期實踐的情況。
2.實踐詳細情況。實踐活動組跟蹤參與恒際自動化公司項目“起重機變頻器控制節能性研究”,使用雙PWM技術實現電能的回饋,從而實現起重機的節能。主要做了如下工作與研究。
(1)針對目前起重機變頻控制的技術、設備使用情況制定了研究開發方向,包括目前技術缺點分析,現階段市場分析,技術方案的研究與開發。
(2)起重機變頻控制的關鍵組件的設計開發與試驗。(3)起重機變頻控制樣機的裝配,測試與帶負荷運行試驗及最終方案的確定。實踐活動過程中,活動組成員與企業技術人員有良好的溝通,雙方優勢互補,整個項目研發過程進展順利,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3.實踐總結。
(1)凸顯專業特色。武漢恒瑞電氣有限公司是專門從事電氣傳動與計算機控制系統集成的專業電氣公司,這與本次實踐活動的專業特色相符。通過實踐小組成員發現了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從實踐中了解了自己需要掌握專業的知識,增強了專業素質,為以后上崗就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深化了對控制專業的定位與就業方向的認識,增強了社會責任感與服務意識。
(2)隊員團結努力,感觸至深。在恒瑞短暫的三十天時間里,研究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在帶隊師與企業項目負責人的帶領下明確分工,團結協作。團隊本著把工作做到最好的態度,求同存異,力爭上游,充分發揮每一個隊員的特長,使每一位成員都融入到我們的團隊中去,最終創造了我們團隊在此次社會實踐中的驕人成績。實踐充分證明,社會實踐促進了在校研究生的全面發展。通過社會實踐活動,研究生們從與員工的廣泛接觸、了解和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體驗,從無數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啟發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華,社會責任感增強。在實踐中,我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進一步的強化,提高了認識能力、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
作者:柴琳 單位:武漢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