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農田水利論文
一、小農水管理存在的問題
1.職責不夠明確,體系尚未完善
首先,市排灌管理所作為負責灌排泵站等主要小農水設施管理的第一層面,雖在水管體制改革中定性為專業性純公益單位,但其職責未能得到全部明確和有效落實,除了人員和事業經費未完全納入市財政外,所屬企業脫鉤不徹底、小農水管理經費幾乎為零等情況,極大地弱化了其服務功能,影響了工作的專注力和執行力。其次,鄉鎮水利農機服務站作為小農水管理的第二個層面,盡管具備了專業性純公益的特點,但并非全額撥款單位,此外,大量非在崗事業人員的安置處理、全市僅有34名機務及工程員且青黃不接的情況,事實上嚴重限制著對小農水的行業技術管理。第三,行政村作為小農水管理的主要層面,由于政府各部門其他眾多任務的擠壓,加上本身編制等情況的限制,工作無法有效深入開展,隊伍萎縮明顯,目前所剩機務、水管員年齡大多在57~67歲,并且工程設施管護也不夠力,遇到無法關閘、開不動泵、田間受淹,只能采取臨時應急措施,得過且過。
2.關注程度弱化,憂患意識下降
2013年江陰市農業產值僅占總值的0.77%,主糧的低消耗與鄉村總體富裕所凸現的糧食在居家生活中的無足輕重,無疑極大地弱化人們對農業生產的關心。曾經的“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共同治水”更像是老年人的懷舊,即便是部分職能機關、政府官員思想上也降低了對小農水管理的憂患意識,口號多、行動少,應付多、實事少。同時,基層行政村在公共管理作為方面的意識明顯不足,對農村水利設施的管理滿足于“有人管、能夠用”,只要“上級不深究,百姓不窮吵”就行。此外,作為小農水的主要直接受益者,一些農戶自己也不關心。
3.公助支持不足,經費難以保障
小農水事實上多年來一直存在重建輕管的問題,基建、改造項目資金各級政府基本有保障,但后續管護經費的落實始終是個問題。目前市(縣)級財政基本沒有,地方鎮(街)只保證大圩的主要穿堤建筑及鎮(街)區重點排澇泵站,行政村成為分擔大戶。盡管行政村依托并不穩定的村級集體經濟,盡力給予了小農水管護資金補助,并在鎮(街)政府的支持下,已使灌溉站、排澇站、圩堤的總體補助比例分別達到了72.5%、82.8%、91.2%的水平,但廣大農戶還是期待全部免費使用。在一些仍然實施全額或部分征收管護費的行政村,個別村民借口灌溉不及時、灌溉水不足而少交、確拒交田塊水費的情況仍有發生。
4.經濟建設加速,配套亟待更新
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工業園區的集中建設以及高效農業建設的推進,一方面破壞了原有的灌排體系,加劇了部分灌區農田破碎化的現象,另一方面又凸現了部分農業區排澇標準偏低、灌排設施不適應發展的情況。根據《江陰市基本農田保護規劃(2006—2020年)》,至2020年全市耕地面積為36.8萬畝(2.45萬hm2)。因此,萬頃高標準農田建設必然全面興起,同時伴隨著對原灌區布局的調整及對建筑物配套要求的提高,大量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需要重新布局,一些建設年代久遠的或低標準的小農水設施需要更新升級。在全市現有的1242座灌溉泵站中(含灌排結合站),完好、基本完好的有779座,結合灌區整治與調整,需要更新改造的有463座。另外還需拆建、改造、新建配套建筑物6071座。
5.日常管護松懈,運行水平低下
自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特別是農村“兩工”政策取消后,一些地方放松了對小農水的日常管理。有809座泵站無人看守或未裝報警裝置,236座為外來民工或村中孤寡老人借宿,泵站設備遭竊仍有發生。圩區穿堤涵閘長開、長關現象較為普遍,堤身雜草叢生,違章基本無人制止。渠溝缺乏有效維護,田間“里三溝”“外三溝”清理粗糙,運行調度不合理,渠道漏水、滿溢仍有發生,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5~0.6。個別灌區因污水影響,灌溉得不到保證的問題曾經發生。一些在城鎮化建設中受損的灌排設施未能及時修復,存在有灌無排、溝通不暢情況。部分泵機設施維護不足,垃圾、水草清理不及時,造成運行效率低下。此外,覆蓋全市的水利工程計算機管理網絡尚未建立,小農水管理信息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少量納入系統的灌排泵站在經過多年運行后,許多系統硬件也已進入老化或更新期,故障率高,網絡系統傳輸速度慢,計量誤差大。
二、改進小農水管理的建議
1.加強宣傳引導,提高管理意識
各級政府及水行政主管部門要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廣泛宣傳小農水的公益性,宣傳小農水在農業生產、農村發展中的作用,宣傳管好小農水對推進農村水利現代化、服務民生的重要意義。要從建設美麗中國、加快蘇南示范區現代化、促進水生態文明、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高度出發,進一步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重視程度,進一步提升廣大基層干群管好小農水的思想認識。農村水利同時,要加快出臺《江陰市(縣)小農水管理辦法》,把小農水長效管理擺上議事日程。
2.深化體制改革,完善管理體系
各級政府相關部門應進一步深化水管體制改革,完善體系建設。要認真考慮市排灌管理所原有泵站管理的公益特點,明確其小農水管理職能,并將人員和事業經費全額納入市財政預算,以減少后顧之憂,全力開展專業管理與技術指導、服務;要讓水利管理服務站實行事業單位全額撥款,真正做到站企完全脫鉤,進一步明確對農田水利工程等進行公共管理的職能,定崗定員,切實監管;要繼續強化行政村及用水合作組織在小農水工程日常管理的重要支撐作用,落實責任,保證規范化管理全覆蓋。建立起以市排灌管理所為歸口管理服務中心、鎮(街)水利管理服務站為組織管理重點、“行政村+協會”為主要支撐的基層三級水利服務體系,實行工作目標管理,納入政府及相關部門年度目標管理體系。
3.理順投入機制,強化資金保障
縣、鎮二級財政在積極爭取中央、省、市專項補助資金,繼續加大對小農水建設資金投入的同時,應建立管護經費分級補助獎勵機制,重點確定資金規模并將其列入同級年度財政預算,要確保政府投入逐年增長,力爭在“十二五”末使市(縣)、鎮(街)、村三級管護經費分攤比分別達到60%、20%、20%,全力減輕村級經濟負擔。各級政府要出臺優惠政策大力吸引社會公益資金的投入,不斷增加小農水管護資金的總體額度;要繼續鼓勵壯大集體經濟,充分發揮村級實體組織對小農水管護經費的直接支持。對一些經濟較薄弱村,要在繼續推行減征用水戶相關費用的同時,確保應征數足額到位,部分彌補管護專項資金的缺口。此外還應建立小農水管護經費專戶,實施專賬核算,專款專用,并接受財政、紀檢、監察等相關部門的監督檢查。
4.優化配套改造,增強工程效能
各級部門應充分利用中央財政小農水重點縣建設平臺,開展區域連片集中改造,著重實施灌區渠系的優化配套,加速高效農業建設,加快農業集約化生產經營,切實增強工程綜合效能。即在圩堤基本達標的前提下,高標準加固、升級穿堤涵閘建筑設施,提高圩區排澇、灌溉效率;積極推進改造區農業規?;?、集約化經營,全面推廣干支渠道混凝土低壓管道輸水及末級農渠的混凝土襯砌防滲,有效提高水利用率;大力推行果蔬區、高效農業區低造價噴滴灌節水系統的建設,充分發揮灌區節約水資源優勢;積極引導發展農田水分安全利用與循環系統,阻斷污染轉移,維持農田良好自然生態。同時,要以華西項目示范區精準農作管理系統建設為契機,依托正在建設的全市水務信息平臺,建立起全覆蓋的小農水信息統籌管理系統,并以重點實施對排澇站的遠程集中監控為舉措,全面推進灌區小農水設施自動化運行建設。
5.強化隊伍建設,提升管理素質
市(縣)、鎮管理服務單位首先應大力引進、培養、選拔各類水利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逐步優化水利隊伍人才結構。要持續改進水利系統對全體職工的繼續教育培訓體系,進一步加大在崗職工的職業教育和繼續培訓力度,不斷提升員工自身技能水平。主動服務基層,行業管理部門要積極開展科技下鄉活動,定期免費舉辦小農水管理專項培訓,把最新管理技術、信息送到民間管水協會、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村產業化龍頭企業及種植大戶手中,著力提高基層一線小農水管理能力。
6.堅持市場導向,推進管養分離
小農水管護應以堅持市場化改革為導向,加速推進管養分離,既可滿足管理機構精干、高效的組織要求,又可充分發揮專業服務隊伍的技術優勢與社會化維護低價格成本優勢,同時強化了群眾參與的基本原則。對中型以上圩區或主要農業生產區的較大泵站、圩口閘、套閘,宜以鎮(街)為單位,通過招標方式擇優確定運行、維護業務給專業服務機構;對一般小型站、閘、涵工程設施,要繼續推進和完善承包、租賃改革,可以項目區、一個鎮、一個或幾個村為單位,將工程運行、維護進行打包競拍,擇優外包;對支、斗、農渠工程及主要配套建筑物,應根據項目區域范圍,由當地行政村指定具有一定專業技術且敬業愛崗的專職人員維護;對量多面廣的田間工程設施,則應明確由用水合作組織、土地承包經營者或農戶自行日常打理。
7.明確目標責任,實施長效考核
水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推動市(縣)、鎮(街)、村間《小農水目標責任書》的簽訂,及時修訂、完善小農水管理的目標、標準及考核辦法,加強與政府其他相關部門的聯系,落實保障措施,形成各方支持,農民積極參與的良好局面。各級管理部門要積極推進轄區內以灌區為單元的小農水目標管理的定期、定量長效考核,要規范監督考核,建立“效果民評”機制。同時,要強化考核結果應用,將考核成績與各級專項補助資金落實掛鉤,獎優罰劣,并導入“支出民審”制度,確保操作規范、公正。要通過建立完善有效的長效機制,真正實現小農水的高效運行,長期受益,有力促進新農村的發展,讓廣大群眾在這項看得見的惠民工作中真正得到實惠。
作者:周順 張小平 龔振宇 單位:江蘇省江陰排灌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