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在近代第一城市上海,文化的傳播和交流開始面向廣大的市民階層,其包括文化觀念、行為方式、娛樂生活的方方面面,構成了趨時務新的生活時尚,繪畫在這一過程中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并以獨特的視覺圖象構成了文化的新形式。這些圖象導源于近代上海工商業的興盛,隨著市場的開拓、印刷技術的進步以及文化媒介的增加,不僅流傳于本地的各個社會階層。而且擴散至內地和東南亞地區。其傳播面之廣,影響力之深。是當時其它文化形式所不能取代的。
1884年,《點石齋畫報》創刊,它的出現應該說是美術史上的一件大事,其“撰諸古采風問俗之典”,并“辟新奇,廣聞見,流布四方者也”,“選擇新聞中可喜可驚之事,繪制成圖,并附事略”,為后來繪畫時事新聞確立了最佳典范。
《點石齋畫報》的創辦者揣摩透了當時普通民眾的心態以及社會心理走向,又能迎合讀者的需求和口味,因而引起了廣大民眾的普遍關注和喜好,社會影響巨大。((點石齋畫報》主要由“奇聞”、“果報”、“新知”、“時事”四者,共同構成,以圖配文的形式把知識傳播于文化素質較低的民眾。
所以,創辦人美查在選材和文章的整體思想上,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中國社會下層民眾的獵奇的心理,故它用大量的篇幅介紹“新知”。對“新知”的渴求,成為他們閱讀畫報的動力之一,也是畫報賣點之一。“新知”的介紹,無論是對知識界,還是對普通民眾來說都是求知的誘惑。當然,“奇聞”、“果報”的內容也是為了迎合大眾趣味而設的。
《點石齋畫報》內容十分廣泛,不同興趣的人盡可以各取所需,分別從中找到諸如華夷之變、西學東漸、維新變法之前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民間風氣,乃至政治、軍事、民族、宗教之類的題材內容:戰爭風云、中外交涉、船堅炮利、聲光電化、舟車便利、飛行想象、租界印象、西洋奇聞、東贏風情……可以說《點石齋畫報》扮演了晚清社會窗口的角色,借畫報生動展現出來時事與趣味。
《點石齋畫報》用感性的畫面引起了視覺的沖擊,當然得益于畫報的西畫風格,以及背后蘊含的“求真”的取向,用《點石齋畫報緣啟》的話說,是“西畫以能肖為上,中畫以能工為貴。肖者真,工者不必真也。既不皆真,則記其事又胡取其有形乎哉?”陳平原先生在《晚清人眼中的西學東漸》中把《點石齋畫報》在晚清的特殊意義概括為:“用圖像的方式連續報道新聞,以‘能肖為上’的西畫標準改造中畫,借傳播新知與表現時事介入當下的文化創造。”這里,圖畫的首要意義在于傳播新知,推進美術大眾化。
《點石齋畫報》有兩個特點:
(一)為時事性,信奉“圖有功于社會”的原則,以“新聞畫”的形式反映社會現實、官場黑暗,揭示國家多難、時局維艱,起到警世的作用。
畫報最多的篇幅是政治事件和社會新聞的報導,中法之戰和中日之戰的圖畫中記述了事態的發展,也富有傾向性地表現了嘲笑敵人、頌揚自己積極思想,反映了正在覺醒起來的中國人民的心理狀態。可以說,《點石齋畫報》在某種程度上引導群眾更加關心并更加注意當時的政治及社會的現實,并傳播了愛國主義思想及對于社會上新事物的興趣。畫報也曾介紹外國的生活軼事笑話和科學的新發明,有傳播知識的作用。
(二)為社會性。《點石齋畫報》也以大量篇幅描繪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民間習俗,內容多是人們茶余飯后喜聞樂知的社會新聞。諸如《孝子可師》、《戒賭斷指》、《風流惹禍》、《騎驢肇事》等,每圖上方配一段文字或詩句,標題多用朗朗上口的四字句,圖文并茂,通俗易懂。
在當時,《點石齋畫報》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生活方式和知識結構,天文地理,中西時事,天下奇聞,無所不有,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信急來源和知識來源,極大地開闊了人們的視野,讀報也成了市民生活的一部分。
當然,《點石齋畫報》的流行得益于石印技術的傳人與推廣,這是美術大眾化的物質基礎。
石印技術發明于奧匈帝國,以天然多微孔的石印石作版材,利用水油相拒的原理,用脂肪性的轉寫墨直接把圖紋描繪在石面上,或通過轉寫紙轉印于石面,經過處理,即成印版。印刷時,先用水潤濕版面,只有圖文部分能附著油墨。其優點,一是制版快,印刷快,較之木刻不知要快多少倍;二是逼真;三是價廉。這一技術,于1833年傳人廣州,鴉片戰爭以后傳入上海等地。利用這種新技術的民間畫家們創造了石印畫報,成為深受群眾歡迎的傳播萌芽中的新思想的美術工具。
以圖象為主的畫報,畫師的作用確實舉足輕重,他們成為傳播新知的要操作者,導致感覺世界方式的變化。他們是美術大眾化的主要實施者。
因此,《點石齋畫報》的出現也有十分重要的美學意義。《點石齋畫報》的主筆吳友如、金蟾香等原來為蘇州桃花塢的年畫畫家,他們熟悉群眾的生活和他們的心理特點,所以,他們的畫報追隨著有歷史傳統的年畫,在當時獲得了廣大的讀者群眾,并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吳友如原來擅長遵循著古老方法描繪古裝美女,但他的點石齋畫報不被根深蒂固的形式主義思想束縛,而以群眾要求進步的心理為依據;繼承了年畫藝術中的現實主義傳統,發揮了繪畫藝術反映生活的作用,使之得到群眾的普遍承認。吳友如和其他畫報畫家大膽地運用了新的表現方法,創造了有真實感的人物形象,和有復雜的生活內容的構圖。吳友如認為繪畫當跟時代而變遷,時代有這東西,就可以取為畫材,不必拒絕新事物,融時代氣息于畫幅。
他從而把新鮮事物作畫材,如介紹外國的風俗景物、高樓大廈、輪船火車及聲光電氣等科學奇異的東西,在每幅畫旁,加上一段夾敘夾議的說明文字,將畫面時間、地點、人物,情節都交代的清清楚楚,圖文并茂,很受市民讀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