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老年教育論文
一、社會老齡化為我國帶來的問題
個人層面則涉及養老、醫療、生活質量、心理需求滿足、個人價值實現等個人及家庭生活全方位的問題。個人層面的問題是我們日常社會生活中體會最為深切的問題。養老問題的困擾是老齡化最突出的問題。隨著社會勞動力比例的下降,家庭子女的減少,失獨老人的增加,老有所養,誰來養,已經成為當前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也成為每一個老年人必須面對的問題。疾病的困擾即“老有所醫”,收入減少、支出增加也是老年人面臨的現實問題,這會直接影響老年人的生命與生活質量。老年人個人價值實現、社會關注、社會交往等心理需求的滿足和幸福指數的提高問題,較為普遍地存在于老年人群中。這需要社會給老年人提供更多機會使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同時也需要老年人轉變思想觀念,以更加開放、積極的狀態改變自己的生存狀況。再有,老年人空閑時間較多,對于教育的需求和熱情普遍較高。老齡人口受教育程度相對于年輕人而言普遍較低,這種情況與社會協調發展的要求不相符合,“老有所學,老有所教”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
二、社會老齡化問題的原因及解決途徑
1.老齡化問題的根本原因
從以上三個層面的問題分析,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有兩個:一是勞動力不足,人口紅利消失;二是經濟發展不足,“未富先老”。兩方面原因共同作用,進而造成國家、社會和個人的諸多問題。人口紅利:在勞動年齡人口比重提高、人口撫養比下降的過程中,人口生產性有所增強,這種社會追加的人口生產性對經濟增長具有促進作用,這一效應即為人口紅利。我國隨著老齡化的到來,人口紅利也將隨之消失,這將帶來一系列的經濟和社會問題。“未富先老”:根據聯合國公布的老齡化社會標準,200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就顯示中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社會。據預測,從2020年開始,中國將步入老齡化嚴重階段;2050年,中國將步入超高老齡化國家行列。然而,與其他老齡化問題嚴重的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老齡化面臨更為艱難的問題。中國經濟在飛速發展的同時,人均GDP仍然處于較低水平,不足發達國家的20%,這種被稱為“未富先老”的狀況成為社會的隱憂。
2.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途徑
要解決人口紅利消失問題需要從兩個方面努力,一方面,需要國家出臺相關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目前,國家已經出臺了單獨家庭生育二胎和推遲退休年齡等相關政策,人口紅利問題將得到一定好轉。另一方面,需要轉變老年人和社會全體成員的觀念,倡導積極老齡化觀念,實踐人口轉型紅利即“老年人口紅利”理論。“積極老齡化”是指人到老年時,為了提高生活質量,使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盡可能獲得最佳的過程。積極老齡化既適用于個體,也適用于人群。人口轉型紅利是指老年人口通過再社會化轉變自身的社會角色,從賦閑的離退休人員轉變為有所作為的工作者,通過再就業和續就業來開發老年人力資源的價值,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廣義來說,老年人對兒女的各種幫助、在社會上的善舉(如從事公益事業、志愿者活動)以及在市場上的消費等等也推動經濟社會的進步(穆光宗,張團,2011)。在歐美,老年人的再就業、從事公益事業等活動已經成為常態。但目前在我國,老年人對社會的貢獻集中體現為對子女家庭的幫助,對社會其他方面的貢獻還更多停留在理論探討層面。要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在轉變傳統老年觀念,將先進老齡化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同時,還需要提高老年人的整體素質和技能水平,使他們具有再就業和從事公益活動的能力。
要解決“未富先老”問題就要求國家不斷健全社會保障、法律等制度,從制度層面保障老年人權益。同時全社會也要行動起來,形成老年人保持心理和身體健康,家庭成員鼓勵支持老年人以積極心態為社會作出更多貢獻的氛圍,探索多途徑、系統解決老齡化問題的方式。從以上分析看,無論解決什么問題都涉及到社會觀念轉變和將先進老齡化理念付諸實踐,以及老年人能力提升的問題,這就涉及到將全體社會成員,特別是老年人組織起來并進行教育的問題。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推進,社區開始擔負起教育、娛樂、交往等多項功能,這些功能不斷被強化,居民對社區的依賴日益加強,居民的社區意識逐漸增長。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社區成為對全體社會成員實施終身教育的最佳平臺。因此,發展社區教育已經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也將成為解決社會老齡化問題的一條有效途徑。
三、發展社區老年教育解決社會老齡化問題的實踐探索
1.轉變傳統養老觀念,樹立積極老年觀
中國社會對于老年人的基本態度和觀點是:在物質上,老年人得到其子孫和全社會的贍養和扶助,在精神生活(包括社會地位,參與社會活動的意見等)中受到人們的普遍尊敬。其中,“贍養”,是這一老年觀的基礎部分,而“尊敬”則是在這一基礎上的核心內容,這些內容在社會生活中互相影響和互相滲透(倪躍峰,1998)。這種老年觀體現的是家庭養老的基本觀念,是在我國幾千年來的小農經濟和多子多福的家庭追求與生活現實的基礎上形成的。但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迅速,計劃生育政策長期實施的情況下,這種老年觀已經受到了嚴重沖擊。社會情況的變革要求我國老年觀也必須隨之而變。社會的進步首先表現為社會成員觀念的進步。
在以“贍養”“扶助”為基礎的“家庭養老”這個中國傳統的養老觀念中,隱含著一種消極的老年觀:當老年人達到一定年齡后,目前我們一般以退休為標志,即使仍然身體健康,具備一定的勞動能力,也會退出工作崗位回到家庭,很少再就業或從事公益活動。他們從社會財富的創造者轉換為社會財富的消耗者,開始成為社會和家庭的負擔,即“老年人”等于“被供養人”。這種觀念不僅是老年人,也是家庭、社會普遍接受的觀念。這種觀念作用的結果是,對于家庭而言,老年人開始成為子女精神和物質生活的負擔。對于老年人而言,一是他們開始以家庭為中心,逐漸脫離社會,生活范圍縮小,從而影響到他們精神生活的質量;二是他們的經濟收入減少,從而影響到他們物質生活的質量。當代社會需要轉變傳統的老年觀,對于老年人的社會角色進行重新定位,而不是把他們一律視為需要被供養、被扶助的對象。當我們不再將“老年人”與“被供養人”畫等號,人們自立自強的意識就會增強,從而形成“積極應對老齡化”的良好環境。
為了促進老年人享有健康晚年、幸福晚年、積極晚年,世界衛生組織于2002年4月提出了“積極老齡化”的口號。積極老齡化是指人到老年時,為了提高生活質量,盡可能獲得最佳的健康、參與和保障的機會的過程。它讓人認識到自己的潛能,按自己的權利、需求、愛好、能力參與社會活動,并得到充分的保護、照料和保障。以“獨立、參與、尊嚴、照料和自我實現”為原則,倡導健康、參與、保障。其中,“健康”,包括積極開展健康教育、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等內容。“參與”,是指人退休以后,根據需要和可能,繼續參與社會事務,使老年人的生活繼續融入主流社會,參與創造收入和發揮作用的機會,成為國家穩定發展的積極因素。“積極老齡化”雖然提出,并在理論界得到較為廣泛的研究,但是了解甚至是知道這個名詞的老年人和其他社會成員寥寥無幾。因此,我們需要通過面向全體居民的社區教育將這種積極的老年觀宣傳給每個老年人和社會成員,使積極老齡化深入人心,并逐漸轉化為現實,從觀念上引領我國老齡化社會問題的解決。
2.參與“時間銀行”建設,實現“老有所養”
“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是我國《老年人權益保護法》提出來的老年人權利保障目標。在人口流動加速,家庭小型化的背景下,“老有所養誰來養”是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的現實問題。建立起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已成為我國城市發展養老事業的基本共識,家庭和社區將成為解決老齡化問題的主體。社區居家養老是建立在國家養老保險制度和政策的基礎上,以社區為平臺,為居住在家庭中的老年人提供服務的一種社會化養老服務模式。這種模式與養老資源和職能幾乎完全依靠家庭的傳統家庭養老有著根本性的不同。與其他養老模式相比,社區居家養老必將由于其符合我國社會發展趨勢,符合中國人對于養老的基本認識和習慣,而成為我國養老基本的也是最為重要的模式。成功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將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我國社會老齡化所帶來的問題。目前,社區居家養老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沒有成熟的模式。就當前各地發展情況看,除了居民觀念轉變和政府政策支持等問題,最需要解決的就是提供服務的人力資源和服務質量保障問題。世界較為通行,在我國也開始試行的做法就是建立“時間銀行”。從廣義上看,時間銀行是指不同年齡階段的志愿者,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同時,為自己以后享受同等時間的志愿服務積累時數;狹義上,時間銀行是指低齡老人為高齡老人提供志愿服務,積累服務時數,待自己年老需要服務時,享受同等時數的服務(王澤淮,2003)。
就職能而言,建立并管理時間銀行應屬于民政部門的任務。但就現實看,時間銀行在我國尚處于理論探討和初步實踐階段,需要大量的理論研究工作,這顯然是民政部門人員難以完成的。擔任社區教育任務的一般是高校,高校教師有著很強的研究能力,這恰好可以彌補民政部門工作人員的不足。同時,高校的科研成果也應該通過與政府部門的合作,完成理論向實踐的轉化,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現實力量。因此,高校與政府部門合作,社區教育參與到社會老齡化問題的解決之中成為一種現實需求。在時間銀行的建立、運行和完善過程中,社區教育應參與的工作包括:對社區居家養老模式進行頂層設計;宣傳先進老年觀,轉變社會傳統養老觀念;設計時間銀行的建立模式,研究制定相關管理、運行機制和時間兌換等制度;宣傳時間銀行的理念和內容,培訓時間銀行管理人員,參與組建并培訓志愿者等相關服務人員隊伍;建設社區教育管理人員及教師隊伍,探索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下老年教育的教學內容和模式;研究提供和接受扶助人員的雙向選擇和信用評級等制度,形成科學的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加強研究和實踐,制定時間銀行運行模式的評價體系,并付諸實施,等等。符合我國社會實際、運行科學的時間銀行機制的建立,將有效開發社會閑散力量,挖掘低齡健康老年人的潛能,不僅使他們做到“老有所為”,還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養老服務人力資源嚴重匱乏的情況。機制的建立和實踐,不僅可以解決當前需要扶助的高齡老年人的“老有所養”問題,還為目前低齡未來高齡的老年人解決了后顧之憂,最終可以為我國的社會老齡化問題的解決探索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
3.加強知識教育,實現“老有所學”“老有所教”
在老年人的多種需要中,“老有所學”的地位舉足輕重,它能夠豐富“老有所養”的內涵,增進“老有所醫”的效果,開發“老有所為”的能力,提升“老有所樂”的品位,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情況,全國60歲以上老人文盲人口約為3 700萬,約占老年人口的21%,隨著年齡的增長文化水平顯著下降。調查顯示,老年群體主觀上接受教育的需求十分強烈,他們希望學習的內容廣泛,涉及到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不同知識層次的老年人對知識的需求內容不同,知識層次較低的老年人對于健身、養生、娛樂、生活技巧等方面的知識更感興趣,要求教育內容簡單易懂。原因在于,幾乎所有老年人在這些方面都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與生存、生活直接相關。知識層次較高的老年人興趣相對廣泛,他們的興趣會延伸到個人愛好、國內外大事、計算機技術的應用、理財等多個方面。時間靈活,形式多樣是老年人的普遍要求,這主要源于他們一般都會有照顧家庭和孫輩的任務。與他人交往,擴大社交圈成為老年人參與各項健身、娛樂活動的重要原因,也是對老年教育的期望。
“老有所學”和“老有所教”是相輔相成的,雖然老年人的學習欲望強烈,但是目前社會能夠提供給老年人的教育資源極為有限。老年大學是由政府興辦的公益性老年教育組織,也是目前各地開展老年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更為普及的是社區或社區附近能夠進行的一些體育、文娛活動,這些活動有些地區是有組織的,但大多數是由老年人自發組織的活動。從全國來看,由于地方政府的思想意識、經濟能力不同等方面的問題,加之地區間、社區間教育資源嚴重不平衡,這些教育與活動顯然遠遠不能滿足社會中老年人的普遍需求。綜合以上分析,要切實加強老年人的知識教育,實現“老有所學”需要大力開展社區教育實現“老有所教”。教育的內容首先必須是老年人喜聞樂見,易于接受的,繼而應該通過這些教育,宣傳先進的老年觀,并引導他們接受更為廣泛和深入的教育。根據老年人對于教育時間靈活和形式多樣的普遍要求,僅就加強知識而言,各地終身教育平臺的建立是實現社區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最佳途徑。當然,這就需要對老年人進行計算機技術的普及。
4.加強技能教育,實現“老有所為”
“老有所為”是《十二五老年事業發展規劃》中提出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實現“老年人口紅利”的通俗化表述。但要開發老年人力資源,僅僅憑借老年人和社會觀念的改變顯然是不夠的,這就需要加強老年人的技能教育。老年人的技能教育要根據需求進行多層次的教育。對于某方面具有特長的老年人,教育的重點應放在轉變老年觀的教育;對于具有一定勞動技能,有意愿再就業和續就業的老年人,重點應放在如何選擇適當方向,提高實用技能的教育;對于急需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和質量,但又沒有什么技能的弱勢老年人群體,應該進行其力所能及的技能教育。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教育無法通過現有的中高等職業教育實現,而必將成為社區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任務。通過這樣的教育,“老年人口紅利”才能從理論走入社會,“老有所為”也才能逐漸得到實現。
5.建立老年人學習組織,實現“老有所樂”
社區教育不僅要能夠實現其對于社區成員的教育功能,還應該具有一定的組織功能。這種組織功能可以表現在“時間銀行”的建立過程中,志愿者隊伍的組建中,也可以表現在學習型家庭、學習型樓宇、學習型社區、學習型單位等的建設方面。面對社區中越來越多的老年人,讓他們參加到志愿者和學習組織中,進行學習,參與社會活動,可以增強他們的歸屬感、成就感、人生價值的實現感。進一步可以讓老年人生命質量有所提高,生活體驗更加快樂幸福,實現“老有所樂”。
四、總結
總之,當老齡化已成為困擾我國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挑戰。發展社區老年教育,使之參與到解決老齡化帶來的問題之中,幫助老年人轉變觀念,提高技能,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教育者,我們必須抓住機遇,辦社會、居民需要的教育,通過教育解決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只有明確了這樣的發展方向,才能得到居民的接受,社會的認可,社區教育才能夠有前途。因此,社區教育參與到解決社會老齡化問題的實踐當中,也是社區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
作者:李河均 單位:廊坊廣播電視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