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歷史教學論文
一、初中歷史課程引入影視資源的必要性
從歷史學科的特點來看,我們的教學要求著力于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歷史意識,要逐步提升他們查找、鑒別史料,分析史料中有用信息的思維能力。這種學習方法的掌握,不僅有助于他們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更是對他們的自主學習,以及今后的終身學習產生有益的幫助。然而,實際的情況是依舊有許多的學生缺乏這樣的歷史意識,在課堂回答時,仍然把自己的判斷、結論歸納為“猜的”“蒙的”,反映出了一種極為幼稚、不成熟的思想。考慮到影視作品作為一種可開發、利用的教學資源,同時由于影視作品的一些特殊的表現形式,筆者經過實踐認為,采用影視教學的方式可以引導學生掌握一些正確的學習方法。
二、利用影視作品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1.從思維沖突中追尋本源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發現學生思維出現沖突的狀況。出現思維沖突是學生學習中很自然的一個現象,同時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教學切入口,但如何利用好這契機呢?例如,在學習“巴黎和會”時,為了讓學生了解中國代表在會議期間的風采,我播放了影視片《我的1919》中的某些片段,給學生們展現了中國代表團代表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的精彩演說及其為爭回國家主權所做出的努力,顧維鈞當時的演說是這樣的“你們日本在全世界面前偷了山東,山東的3600萬人民該不該憤怒?四萬萬中國人該不該憤怒?我想請問日本的這個行為算不算盜竊?是不是無恥?是不是極端的無恥?山東是中國文化的搖籃,中國的圣人孔子和孟子就誕生在這片土地上。孔子猶如西方的耶穌,山東是中國的,無論是經濟方面還是戰略上,還有宗教文化,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就連當時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和美國總統威爾遜也給了他相當高的評價。正當學生們為顧維鈞的發言感到振奮,認為中國代表團一定能在和會上爭回山東的主權的時候,卻在接下來的影片中聽到這樣的旁白:“在最高會議上日本代表發出警告,山東問題如果不按日本的主張辦理,日本將不在和約上簽字。英法首腦立即支持了日本,威爾遜總統猶豫了,在反復權衡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后,他終于犧牲中國,支持了日本。”為什么是這個結果?由于對當時的國際大背景和中國國內的情況了解不深,并對國際間的一些外交事務的處理會涉及到的各自利益的這種復雜關系,學生的認識水平比較多的還是處于“非白即黑”的階段,所以,他們的思維出現了困惑,產生了沖突,教師正好利用這樣的疑惑,幫助學生分析由于當時北洋政府的無能而使中國在國際地位中處于弱國的地位。從而使學生了解了為什么巴黎和會上西方列強一方面欣賞顧維鈞的風采,另一方面卻依舊沒有給予中國作為戰勝國的正義要求,只是因為“弱國無外交”的道理,同時他們也認識到了打著和平會議旗號的巴黎和會,其實只是幾個大國的分贓會議。我正是利用了學生思維中出現的沖突,引導他們最終找回了歷史的本源,并在這樣的一次次沖突、找尋中逐步樹立起正確的歷史觀。
2.剝開迷霧,認清本質
歷史事件的發生相互間往往會存在一定的前因后果的關系,而這些歷史事件間的相互關系有時看似是偶然的,其實它們相互之間存在著一種必然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可能無法理清這種因果關系,需要教師幫助他們剝開層層的迷霧。比如在講到鴉片戰爭的起因時,常會問到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沒有發生虎門銷煙這個事件,鴉片戰爭還會不會爆發呢?言下之意,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虎門銷煙這件事嗎?當時,許多同學都回答“是的”,顯然學生們是把導致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歸為虎門銷煙這個事件了,把必然會爆發的這場戰爭歸于一個偶發性的事件上。為了讓學生能夠自己領會到戰爭的必然性,我播放了一段《晚清悲歌》的視頻,其中有這樣一段臺詞:“當歷史跨進了十九世紀,西方列強攜工業革命的雄風蒸蒸日上,他們仗著堅船利炮,紛紛向海外擴張,幾乎把整個地球都變成了他們掠奪原料和傾銷商品的戰場。這群貪婪的殖民強盜,首先是英國把地大物博的中國當作了理想的掠奪對象。與此同時,大清帝國猶如江河日下,日薄西山,紫禁城中的統治者茫然不曉世界大事,依然緊閉國門,抱殘守缺,固步自封,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從這段視頻中,學生可以看到十九世紀的英國欲意要把中國變為它的殖民地,然而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使英國的這一企圖無法得到滿足,鴉片貿易所獲得的一些利潤是無法滿足英國的野心的,所以英國必然會用槍炮打開中國封閉的大門。可見,鴉片戰爭的爆發是在所難免的了,而虎門銷煙這個事件只是他們找到了挑起戰爭的一個借口,是一根導火線。只有把這一層層的迷霧剝開后,我們才能帶領學生愈來愈認清歷史的本質。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收集到的資料類型是多種多樣的,歷史影視資料只是其中的一種。學生掌握到的資料信息越豐富,他就越有可能對歷史作出恰如其分的評價。當然,影視材料中也必然會出現一些與歷史史實不符的虛假信息,因此,教師還應充分利用這些材料來幫助學生學會甄別歷史的真偽,去偽存真,在識別錯誤的過程中進一步樹立正確的觀念,這也正是提升歷史判斷能力的一種有效途徑。
作者:鄭喜香 單位:唐山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