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設教學情境,建構學習環境
學前教育教學改革必須放在一個開放的體系上,建立幼兒園——學院的合作機制,幫助幼師學生獲得真實的幼兒園教學環境。按照幼兒園的生態環境建設實訓室、實驗模擬室以及學生實習基地,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舞臺,學生在這種開放的生態環境里,模擬幼兒園教學,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教育理論知識、發展教學能力、養成敬業精神。
2、創新教學設計,引導自主學習
教學設計(instructionaldesign),亦稱教學系統設計,是面向教學系統、解決教學問題的一種特殊的設計活動。傳統教學設計是圍繞人的知識本位設計的,不利于學生職業能力的發展。我們必須圍繞學生的學習來創新教學設計,有利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3、創新教學結構,構建學習模式
學前教育專業的教學存在著模式陳舊、僵化的傾向,表現出理論脫離實踐、缺乏明確的目標導向等弊端,阻礙著學科目標的全面實現和學科教學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模式決定著教學的程序、步驟,制約著學生學習活動的方式及組合形式。現行學前教育的學科課程主要包含教育概要、教育實踐和評估三部分,對這三部分內容實施既要考慮它的針對性,還要考慮它的長期性,更要考慮學生學習的方式和特點,才能實現學科人才培養的目標。因此,我們既要建構適合學生主動學習的模式,還要滿足不同課程的目標、特點、難度、內容等不同的多種教學結構模式。
3.1“多級”理論教學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針對的是幼兒園教育教學活動基本理論知識,學生缺乏學習這些理論知識的經驗,難以理解。因此我們按照其認知規律和知識的層次,采取不同的教學結構,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并對學習過程不斷地評價,促使學生自主學習。
3.2“模塊”式實踐教學模式。
此模式的目的是培養幼兒具有從事幼兒園教育教學能力,形成教育教學的技能,掌握幼兒園教育教學改革的理念,最終使學生生成職業素質。學生能力和技能的形成分四步走:第一個環節是“校內實訓”,貫穿課程教學的始終;第二個環節是“教育理論應用于訓練”,是專項訓練過程,是學生的教育理論與教育能力同時內化的過程;第三個環節是“教育見習、實習”,是學生在幼兒園的實際教育教學活動,這一活動是在教育理論指導下的幼兒與幼師學生雙邊活動的過程,是教育教學技能技巧提升的過程;第四個環節是“學生教育理論知識”,是教學技能和教學理念整合的過程,終極目標是學生獲得綜合能力和素養并勝任幼兒園教育教學工作。
作者:王璐 單位:哈爾濱市政府機關第三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