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德育論文
一、以“正面人物”為切合點,滲透理想奮斗教育
外國文學教學中精選了《魯賓遜漂流記》之名著。在課堂討論中,教師應適時引導學生把魯濱遜這個人物形象與現代大學生的夢想、奮斗、創業相比較,針對目前社會存在的“高富帥”、“富二代”、“啃老族”、“傍上款”、“中大獎”等現象,結合自己身邊的或者新聞媒體報道的事例,提出自己的看法,表明自己的觀點。在師生激烈地討論中,學生們堅定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提出了是坐享其成、一夜暴富,還是自食其力、自主創業的問題,從中樹立了腳踏實地的創業精神,拼搏進取的人生態度和不斷追求的理想信念。理想奮斗教育因素的滲透,不僅體現在作品人物形象中,作家本身的經歷也是學生們學習的榜樣。比如,“勃朗特三姐妹”不幸的命運、巴爾扎克坎坷的奮斗之路、普希金的自由精神以及高爾基等作家本身不平凡的人生經歷,都是勵志的典范,他們的事例都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頑強意志品質。
二、以“經典愛情”為切合點,滲透愛情觀教育
愛情永遠是生活和文學作品中的主旋律,不少經典作品中魂牽夢繞的愛情故事震撼心靈,深受學生喜歡?!读_密歐與朱麗葉》、《簡•愛》等作品的人物形象穿越時空,深入人心。但是,因為東西方傳統教育不同,文化背景以及審美取向不同,學生在學習中要么不以為然,要么盲目照搬,有的學生對西方文學作品中那些羅曼蒂克的愛情故事,斷章取義,充滿好奇與向往。教學中,教師應結合中國文化以及傳統道德對“美”的理解,適時加以引導,就“當代青年人應該怎樣對待愛情”,“應該追求什么樣的愛情”,“女同學如何贏得真正的愛情”,“當愛情事業受到挫時你應該怎么辦”等問題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從賞析《羅密歐與朱麗葉》中,既讓學生看到愛情的忠貞和美好,又使學生感覺到現代社會物質文明與精神世界的嚴重失衡。討論中,學生們普遍認識到當今社會利己主義、功利主義、拜金主義等正在大面積地侵蝕著人類的精神生活,只為“愛”走到一起的人越來越少;呼吁在理性對待愛情的同時,給愛情涂抹一些亮色,讓愛多一些純潔和美麗,忠貞和高貴,少一些功利性和商品化,同時要珍愛生命。從賞析《簡•愛》中,要讓學生們學習主人公為維護自身的生存權利苦苦抗爭的尊嚴意識;蔑視權貴的勇氣,自強自立的人格。激發那些家境貧困、相貌平平的女生,樹立自信和尊嚴,塑造不卑不亢的品格。莎士比亞曾說過:“愛情不是樹蔭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語,不是輕綿的眼淚,更不是死硬的強迫,而是建立在共同基礎上的心靈溝通。”教師在講授《少年維特之煩惱》、《呼嘯山莊》、《包法利夫人》等作品時,也可以根據不同的人物形象進行恰當地挖掘和滲透,結合作品時代背景,分析人物的命運。教育學生人生路很長,愛情不是全部。在愛情和婚姻的道路上沒有折中,更不要愛慕虛榮、貪圖享樂。“道不同不相為謀”,美好的愛情要建立在志同道合的基礎之上,如果將愛情觀定位在以物質為基礎的情感,那樣的情感充其量是一種交易。
三、以“反面人物”為切合點,滲透金錢觀教育
時下最流行的一句臺詞是“人活著,錢沒了”,“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種一切都要向“錢”看的思想,反應了金錢的重要以及人們對金錢的渴望。我們不能否定金錢在經濟生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對于一個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學生而言,面臨的首要問題是成家立業,而這一切都離不開錢。錢可以使家庭破裂,喪失良知,走上不歸路,錢可以賑災、扶貧、支援國家建設。作為當代大學生,是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建設我們的家園,還是靠出賣尊嚴、投機倒把、禍國殃民獲取金錢?巴爾扎克的《高老頭》為當今社會青年在正確認識金錢的問題上指明了道路。高老頭的悲慘命運和拉斯蒂涅從良心到野心的墮落,暴露了在金錢勢力支配下資產階級的道德淪喪和人與人之間的冷酷無情。作品深刻的現實意義有兩點:一是作為現代人怎樣看待金錢和它的社會作用?二是從拉斯蒂涅的墮落中你應該反思什么?而拉斯蒂涅這個人物形象的賞析是教學中的一大難點,把握不好,容易讓學生誤入歧途。教師必須把這個人物的“變化”與19世紀法國社會背景相結合,與當時雄心勃勃的貴族資產階級青年知識分子的野心與追求相結合,分析拉斯蒂涅怎樣由一個正直,善良、有熱情、有才氣的青年,經歷了“人生三課后”,深陷名利場泥坑的根源。揭示上流社會燈紅酒綠、揮金如土的生活,對涉世未深的青年人的影響和毒害。在討論中,高老頭的慘死,讓學生們看到了金錢的罪惡!清楚認識到,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比錢更重要的東西———親情、友情、愛情。而大學生拉斯蒂涅由善良到無恥的蛻變,對懷揣“出人頭地”夢想、尋找“捷徑”走向成功的當代大學生,起到了警示的作用。樹立了知恥明禮、明辨是非的道德意識和正確的金錢觀。
四、以“作家弘揚的道德人物”為切合點,滲透真善美教育
艾瑪托夫認為,“作家的任務就是把自己關于精神價值的概念,關于什么是美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概念傳達給讀者”。狄更斯就是一個真誠的道德家,其《大衛•科波菲爾》中大衛的成長經歷,表明了作家的人生觀及道德態度。健全、美好的人性是作品的主題,高尚、誠實、仁愛是他推崇的美德。雨果《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丑對照”原則、《悲慘世界》中“以仁愛化解仇恨”的愿望、普希金筆下的達吉亞娜、莫泊桑筆下的羊脂球等等形象,都體現了作家對真善美的弘揚、對假丑惡的抨擊,詮釋了作家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情感,給學生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些作品還要通過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來引導學生明辨是非,樹立真善美意識。司湯達《紅與黑》中于連的悲劇人生更是說明了這一點。賞析的重點是:于連為什么會追求兩個年齡、地位和身份都與自己有著極大差別的女人?其心理動因是什么?這種仇視富人、鄙視窮人,善于偽裝,渴望改變命運的心態是誰造成的?悲劇的根源在哪里?在課堂討論中,讓學生們感受到,良好的社會制度是青年人事業成功的保障,健康的心態來自對家庭、對社會、對一切美好事物的熱愛;要樹立感恩父母、感恩社會、建設我們美好家園的崇高情懷。
五、總結
“人類在探索精神家園歷程中遭遇的個性與環境、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沖突”,成為西方文學永恒的主題。做為外國文學課教師,要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懷,就要通過外國經典作品導讀,挖掘其德育因素并在課堂上適時滲透,讓更多學生從外國優秀作品中汲取營養,豐富自我,啟迪心靈,肩負起社會賦予的責任。
作者:王麗娜 單位:青島濱海學院大專文科基礎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