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中生物論文
第一篇
一、用實驗來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我們要盡量減少那種單純的實驗演示,而是要挖掘實驗的深層內涵,使學生由對實驗表面的直接興趣轉移為內在的間接興趣,使得學生對生物學科本身產生濃厚的興趣與強烈的動機。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演示實驗來增強教學的趣味性。演示實驗比起枯燥地講解某些知識更具趣味性與形象性,實驗會吸引學生更多的目光與精力,使學生專注于實驗,進而在實驗中認真觀察,更好地學習新知。另一方面讓學生親自動手。學生有很強的動手能力,讓學生動手,改變了以往教學中學生以聽與記為主的灌輸式教學,使得學生的學習更具趣味性,更符合學生的特點,可以有效緩解繁重而緊張的高中生活,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動機。
二、用實驗來強化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
有些知識點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與抽象性,使得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高中生理解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些抽象深奧的知識點靠教師單純的語言講述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此時教師需要借助一種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來表述這些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化抽象為形象,讓學生從大量直觀事物中獲取更多形象可感的信息與認知,經過思考由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知。實驗就是最為理想、最為有效的教學手段。通過實驗可以將與這些知識點有聯系的形象事物直觀地再現于學生面前,讓學生進行全面的觀察,在觀察中抓住事物的特點,從而全面地認識事物,真正地掌握這些知識點,達到對抽象知識本質屬性的認識。如根毛和根尖的結構,讓學生通過觀察來認識根的形態,掌握直根系、須根系、主根和側根的形態特征。然而再讓學生用顯微鏡來觀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結構,以此來掌握根冠、生長點、伸長區、根毛區的細胞結構特點。這樣通過實驗操作學生認真觀察,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識更具形象性,學生印象更深刻、理解更透徹。
三、讓學生在實驗中提高技能學會自主學習
現代教學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重在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學會自主學習。實驗可以為學生搭建起通往生物殿堂的橋梁,讓學生在實驗中掌握基本的實驗操作知識與技巧,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增強學生探究意識,讓學生學會實驗探究,掌握基本的實驗方法,從而達到獨立自主地開展學習與探究。因此,在教學中我們不要讓實驗成為教師的專屬權利,學生只有看的份;也不要讓學生只是機械地執行預定的實驗方案,只是機械地模仿;而是要讓學生擁有真正的學習主動權與選擇權,讓學生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學習主人、探究主體。
我們要在做好教師演示實驗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學生實驗,要讓學生在做好驗證性實驗的基礎上開展更多的探索性實驗,讓學生根據所學自行設計實驗方案,驗證各種可能性,通過交流合作、歸納總結來自主地掌握知識。為此教師要加強指導與啟發,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增強自信心,讓學生展開積極的實驗操作。當學生有全新的想法等進步時,我們要給予表揚與鼓勵,讓學生享受實驗的樂趣,增強信心。即使學生的實驗失敗了,也不要武斷地加以否定,或是直接指出學生實驗中存在的不足,而是要讓學生學會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讓學生自行修正觀點,重新設計實驗方案。這樣既可以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可以讓學生在不斷的分析中發現新問題、分析新問題、解決新的問題,真正將學生所掌握的知識串聯起來。讓學生真正掌握實驗方法與技能,這樣更利于學生在生物教學中用實驗來展開自主探究活動,從而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四、總結
總之,加強實驗教學,以實驗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提高學生觀察能力、創新能力,培養學生實驗技能,這是新形勢下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必然趨勢與重要內容。我們要還學生學習的主動權,與學生一起積極地參與到實驗教學中來,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使自身能力與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賈志偉 單位:河北省冀州市中學
第二篇
一、變過程機械化為靈活化,讓探究活動更深入
由于生物組織中普通存在的可溶性糖類較多,所以在選擇材料時,教師應該選含糖高,顏色為白色的植物組織,如蘋果、梨,因為這些組織的顏色較淺,易于觀察;做脂肪的鑒定實驗,應選富含脂肪的種子,以花生種子為最好。如何變機械性操作為靈活化?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時,應給學生充足探究的時間,如在做脂肪的鑒定時,花生種子需要經過浸泡、去皮、切下一些子葉薄片,將薄片放在載玻片的水滴中,用吸水紙吸去裝片中的水這些加工。但在操作種子時,如果花生浸泡時間短,不易切片,浸泡時間過長,組織較軟,切片不易形成,而且切片要盡可能薄些,才能觀察到實驗結果??梢哉f,實驗環節存在較多的“變數”,當某個環節學生沒有操作好時,教師應該給一定的時間去調節,而不能因為以實驗是否完成來匆匆完成這個步驟,因為學生有可能在探究過程中發現一些課本所沒有的知識??梢哉f,探究實驗本身就是模擬前人探究的過程,必須靈活對待實驗過程存在的關鍵性問題,才能讓學生深入到實驗探究中。
二、變教師主導為學生主體,讓探究活動更有效
進入高中后,不少學生的操作能力比較強,有些教師認為探究實驗如果太放手讓學生操作可能會走很多彎路,甚至不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來執行,于是,表面上實驗是學生在探究,但實際探究過程卻完全按照教師的設計一步一步的操作,雖然實驗結論可能會盡快得出,但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沒有自主發揮的空間。其實,新課標倡導學生自主能力的發揮,教師要正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雖然他們在實驗中可能走彎路或者浪費一些時間,但是這也正是探究實驗的特點,充滿變數。當然,以學生為主體,并不代表放任學生自由和讓學生做一些完全和實驗不相關的事情,教師要在適當時候把握課堂,從而和學生一起完成探究實驗。
三、變教教材為用教材,讓探究活動更多元
我在多年的實驗教學中發現有些教材在設計實驗時,流程清晰,可操作性強,但這類實驗其實比較適合初學者做,由于這類設計面面俱到,學生無法在實驗中突破教材上固有的結論;有些實驗表面上看似結構簡單,但給教師和學生操作的空間就大了,如果教師和學生能突破教材理念,二次開發這類實驗,就能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方案,提出個性化的問題,然后在探究中發現教材上沒有涉及的知識。因此,探究實驗同樣要以教材為載體,然后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二次開發教材,讓探究活動突破教材的思維束縛,促進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如在實驗“觀察根尖分生組織細胞的有絲分裂”時,如何讓學生在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識別有絲分裂的不同時期,比較細胞周期不同時期的時間長短?在研究教材時,我發現教材提供的實驗過程較為簡單,而在實際操作實驗時需要運用比較多的知識,如洋蔥根尖的培養必須在實驗課之前的3-4天,制作的流程為解離———漂洗———染色———制片。
在對教材的二次思考后,我將實驗提前告之學生,然后讓學生結合教材和所學過的知識進行洋蔥根尖的培養,學生在培養的過程中如果由于方法不對就會導致接下來的實驗效果不明顯,因此,我鼓勵學生立足教材去查找資料,做好洋蔥根尖的培養。由于學生的認知基礎和操作方法不一樣,因此,在培養過程中會存在一定的問題,教師可以在適當的時間切入,幫助做實驗前準備。在制作裝片時,教師再次處理教材,讓學生結合參考資料做好裝片制作,這些過程必須嚴格遵循一定的時間和操作方法,而這個過程也是存在著較大的變數,因此,二次處理教材就要讓學生體會實驗探究的細膩性和嚴謹性,感受到探究過程的樂趣,并獲得生物知識。
四、總結
總之,要讓探究性實驗激活高中生的思維,需要生物教師轉變觀念,把握探究性實驗的教學特點,用發展的眼光面對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效加以調整,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探究性實驗帶來的樂趣,并獲得實驗能力的提升。
作者:李俊新 單位:廣東省大埔縣田家炳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