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美術史課程是高師院校美術教育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其教學目標是通過對中外美術史上的美術現象、流派、美術家、美術作品及其風格流變的系統了解和學習,掌握中外美術歷史發展概況和基本規律,并且通過對代表性美術作品的鑒賞,提高學生的藝術理論修養和審美素質。從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來講,美術史課程不僅僅是學習系統的美術史知識,更在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在培養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美術理論素養和審美能力的合格美術教師的過程中,美術史課程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目前高師院校美術教育專業的美術史課程教學的現狀并不盡如人意,與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還有較大的差距,存在許多具體問題,例如美術史教師的教學觀念僵化保守,仍然運行著不太合理的課程結構和陳舊的教學方式,美術教學資源匱乏等等。然而筆者從事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美術史課程教學多年,感觸最深的還是:與美術史課程教學內容配套的圖像資源的貧乏,并且認為這是高師美術史課程教學中所有教師都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圖像資源的貧乏使美術史課程的教學效率大打折扣,也是美術史課程枯燥、乏味而令學生厭學的最終根源之一。試述其理由如下:其一、美術史雖然是以文字形態存在的美術知識系統,具體美術作品的存在也并非意味著美術史的存在,但其產生的根源卻是視覺圖像——美術作品,一部美術史其實就是一部圖像史,并且由同一部圖像史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美術史,有多少藝術史家,就有多少種藝術史,現當代西方藝術史學中眾多活躍的不同形態的藝術史就是很好的說明。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講,圖像史比它的相應的文字形態的美術史更具有說服力和發言權。既然是美術史,它就不同于文學史或其它史學形態,所以教學也就不可能與其它史學學科教學同樣對待,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不能脫離與之并行的美術作品的圖像系統,否則就背離了美術專業理論的教學規律。離開視覺圖像,給學生灌輸美術史作者文字形態的理論知識,無視學生的視覺體驗,是美術史課程教學的最大悲哀,也是目前高師院校美術史課程教學中面臨的最突出問題。其二、從教學和藝術欣賞的角度來講,美術史教學也不是被動地接受固定不變的美術史知識的活動,更在于通過美術史的學習,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讓學生成為自我發展的美術教育人才。所以,學生有權利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感知,對當前現行的美術史理論進行深入思考甚至提出質疑,也完全有可能發展和補充完善美術史,這是通過美術史課程的教學培養和提高學生創造能力的關鍵。我國的藝術史學科發展滯后,除研究起步較晚以外,與我們的教學觀念和體系的缺陷也有極大的關系。學生的創造力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我們枯燥、乏味的教學和文字理論的教條所扼殺。作為視覺藝術理論的教學就應該符合、順應視覺藝術的內在規律,應將關于思想史和文化史的由文字生成說法和由圖像生成說法結合起來、交叉發展,圖像與相應的文字理論相結合,才是美術史教學的最佳方式。
也許有人會問:我們的美術史不是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書寫的嗎?離開視覺圖像也是科學正確的;高師的美術史教材中不是有大量的圖片嗎?怎么能說脫離圖像系統?筆者的用意并不是否定我們現在美術史的價值,而是從美術學科教學規律的角度提出這個問題,科學、高深的美術理論更需要直觀的視覺圖像的配合,才能使學生對基礎知識、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的理解更深刻、透徹,況且脫離視覺圖像進行視覺藝術理論的教學行為本身就是違背馬克思主義原理的。現用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師美術史教材,為適應基礎美術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和美術學科特點,是配有大量圖片,但圖片的規格、質量遠遠不能滿足高師美術史課程教學的需要。
從格式塔心理學的角度來講,不同的視覺圖像和觀看者之間會形成不同的“心物場”,美術原作和方寸大小且模糊不清的印刷品,對學生心靈的震撼力,是無法相提并論的。筆者提出這個問題,并不是無理取鬧地要求給所有學生提供美術史課程內容中涉及的全部美術原作,這不現實,也不可能。筆者的用意在于,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我們目前的技術力量,構建高師美術史課程教學內容所涉及美術作品復制品的配套圖像系統,使復制品最大限度地肖似于原作,在規格和尺寸上與原作保持一致,在材質、色彩上將失真因素降低到最低限度,基本準確反映原作的風貌,為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的美術史課程教學提供高質量的配套“圖像版教材”。
很顯然憑借教師個人和院系的努力不可能完成這個系統的構建,所以在目前國家、政府十分重視教師教育的大好局面下,教育主管部門,特別是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司,應本著弘揚民族文化,提高教師教育質量,為國家培養高素質美術教育人才的目標,與全國各師范院校以及相關部門共同協作,加強對美術史學科課程配套圖像系統的構建,而且應該將圖像系統的構建寫進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美術史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來規范各高師美術教育專業美術史課程教學。為此,筆者提出個人對構建圖像系統的幾點想法和建議,與有關教育管理部門和美術同行們商榷。
一、制作高質量的與美術史課程教材配套的美術原作復制品。
這是目前解決高師美術史課程教學圖像資料匱乏問題的惟一有效途徑,也是美術史課程教學的最基本要求和教學質量的最基本保證。
早在19世紀,美國美術教育中就充分利用印刷術和彩色復制品的策略,推動了美術教育的普及和發展,而憑借當今的技術條件,我們完全可以做得更好。目前全國各地的出版社、圖書市場雖然也有部分與美術史教學內容相關的美術作品印刷品,但都是零星、點滴的,而且圖像質量良莠不齊,學校和院系沒有經濟實力也不可能購買大量的美術原作,但也無法購買到優質、系統的成套復制品。所以應由國家教育主管部門與國家正規出版社、美術專業院校、著名大型博物館等機構共同協作,有必要時可以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復制與現行美術史課程教學內容配套的美術原作復制品圖像系統,以高質量、高清晰、低誤差的模型、圖像系統服務于美術教師教育。同時按美術史教學大綱、教材內容的編排,使這些復制品具有美術史學科的系統性,成為圖像版的美術史教材,各高師院校可與美術史文字教材一起征訂配套的“圖像版教材”,使美術史課程的教學順應美術學科的教學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