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新聞傳播
搞新聞的人都知道,新聞事實是冗雜的,而新聞則是簡潔的。一般來說,客觀事物在發展過程中,要占用漫長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而新聞只有幾百字、幾千字,在報紙上只占那么一小塊地方。讀者在轉眼間便可讀完。這其中要求記者在表現客觀事物時,必須截取客觀事物的局部,使用最精練的表達方式,面面俱到、有聞必求是做不到的,也絕無必要。
在實踐中有人卻常常犯這個禁忌。
寫一個人物通訊,往往是從一個引人人勝的場面寫起,接下來就是倒插筆,回顧他從出生到成長;從學校到社會;從學習到工作;從這個單位到那個單位……最后還一定要寫到他的“賢內助”,他的有病得不到照顧的孩子,讓人越看越乏味,昏昏欲睡,讀后留不下什么印象。
相反,有些人物通訊雖只精練地描寫了一個或幾個片斷.寥寥幾百字,數千字,卻收到了人物形象鮮明,讀者過目不忘的好效果。
這里就有個對新聞事實與新聞的認知問題,新聞事實是全方位的,新聞報道卻是單角度的。新聞事實好比一個西瓜,記者不能把它整個地推到讀者嘴邊,讓人家去啃,我們必須選個角度切下一塊來,給人家嘗,讀者嘗了這一塊,也就知道整個西瓜的滋味了二還有報道一個單位的工作成就時,常常會有這樣的詞句:領導班子團結;狠抓管理;新技術推廣應用;抓雙增雙節;安全生產;精神文明建設……這種面面俱到的東西其實不是新聞,只能算是工作總結。大部分工廠都是做了這么些,如果都這樣報道,那報紙不是千篇一律了嗎。我認為應當針對同行業普遍存在的薄弱環節,選取這個廠工作成就最突出的一個方面,比較詳盡地展開來寫。這樣,才能展示出這個廠不同于其它廠的特色。對同行業起到引導作用。
這樣寫的道理是,新聞事實是專業化的,新聞是大眾化的。任何一件新聞事實都是發生在一個特定的領域之內,只有少數人和它發生直接的聯系,理解它的一切方面。而新聞則是面向社會各個階層、各個行業來傳播的。如果記者囿圈吞棗地把一些專業術語、概念寫進新聞里去,廣大群眾讀者是難以消化理解的。記者應是專業化和大眾化之間的“翻譯”擔負著通俗平易地向大眾介紹事實的責任。
一個合格的記者必須具備把新聞事實變為新聞的本事,廣泛深人地采訪,搜集充分材料,全面地把握事實真相,這是產生新聞的基礎。我曾經帶過一個新記者,他采訪用了兩個小時,采訪本內記錄近5000字,回來就寫了5000字的通訊。
結果這篇稿子被編輯只留下400字。毫無疑問,他是犯了禁忌。
新聞報道是帶有角度的,要找到最佳角度,就必須掌握全方位的各個角度,然后加以對比選擇;新聞事實是冗雜的,新聞是簡潔的,新聞里面的材料都能起到以一當十,以十當百的作用。這些高質量的材料也只有從大量材料的對比中才能選擇出來;新聞要有主題,而一樁新聞事實可體現出多方面的主題,新聞只需要其中一個,這需要記者從全面采訪中深人挖掘時代感最鮮明的主題。
我做了近20年的記者,其中一個體會是必須毫不吝惜地舍棄那些多余的采訪材料,只選用那些和主題有關的、最精彩的、能打動人的材料,和主題無關的、一般化的、重復的堅決不要。一般情況下,采訪本中記錄的素材,用進新聞的一般只能是一小部分,舍掉的是大部分,這樣才會保證新聞的質量。另外還要大膽地打碎原始素材的結構,重新組合。如果在寫作時,拘泥于原始素材的順序和表達方式,看一眼采訪本。寫一句,或者整段地照抄采訪本,那肯定寫不出文脈貫通的新聞來,高明的寫法是把選定的材料吃透,熟記,然后,把采訪本扔到一邊。
酣暢淋漓、行云流水般地寫下去,最后打開采訪本,核對一下名稱、數字、引文和重復情節,就行了。這樣的新聞才會有記者的寫作風格,讀者讀起來,才會愛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