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社科相關
摘要:利己與利他之爭,自古以來,百家爭鳴,觀點各異,演繹出多彩多姿的異質文化圖景。以利己為根據形成了個性獨立的西方文化主脈,以利他為歸依構建了集體主義的中國文化精魂。利己與利他本質上是一致的,互融互通,互惠互利。利己通過利他來實現,利他以利己而真實存在。二者相存相依,并行不悖。
關鍵詞:利己;利他;互利
利己與利他,為己與為人,經濟人與道德人,歷來是倫理學爭論的一個焦點,成為制度設計的邏輯前提,關涉社會發展原動力的探源。厘清二者的辯證關系,復歸人的本性,堅持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利己思想的西方文化探源
人的本性是利己還是利他?古今中外,先哲圣賢,都作出了悉心的探索,可謂是眾說紛紜,精彩紛呈,演繹出千般民性、萬種風情的異質文化。以利己為特征的西方文化和以利他為取向的儒家文化,構成了中西文化迥然不同的價值走向。西方利己的文化特征則是構筑在個性獨立的基礎之上。
(一)商品經濟興起與個性獨立的確立
西方文化有三個較為顯著的特征:理性主義、個人主義和英雄主義。古希臘是西方文化的肇始和奠基,生活在地中海、愛琴海的古希臘民族,依山傍海,大多由海岸、島嶼和半島嶼組成了小國寡民的城邦制國家。他們沒有廣袤無垠的草原,也沒有千里沃野、一馬平川的平原,有的只是山巒重疊、高低起伏、土地貧脊的山丘溝壑,不適合農業生產,可耕地很少,只適宜發展小手工業和一些加工業。古希臘人要生存,就必須面對波濤洶涌的大海,戰勝驚濤駭浪,打開海上貿易的通航。正是煙波浩渺的大海,給了古希臘人茫茫無定、浩浩無際、渺渺無限的觀念,鑄造了他們開拓進取、寬廣包容、開放博大的文化秉性,也塑造了自由奔放、冒險求新、個性獨立的民族性格。在商品經濟活動中,他們用自己生產的金銀器皿、皮革、手飾、武器等產品,與他人進行交易,換回生活所需的農產品。而商品交換就必須遵循等價交換的原則,交易雙方按照價值量相等的原則換取各自需要的商品,商品是天然的平等派,任何人的地位、機會都是均等的。你賣出的東西必須是你的財產,你不能賣別人的財產,也不能出售公家的財產,買賣雙方是一種誠信的契約關系。你獲得的利益大小,完全取決于自己的能力高低,能否生產出適銷對路、價廉物美的有用商品,得到他人的青睞和爭先恐后的購買。建立在私有財產交換的商品經濟基礎上,必然要求個性獨立,激發個體意識,確立起個人主義張揚的價值理念。尊重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不可重復的主體,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尊嚴。商品經濟的存在方式,給了古希臘人特有的生存特質,個性獨立,平等競爭,肯定人的行為背后,受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支配,應給予保護和激勵。以個人主義為本位的思想根源,深深根植于古希臘文化的原野田園,成為西方文化發生機制的內在思想根據。
(二)經濟人假設的利己邏輯
近代以來,市場經濟率先在西方興起,亞當·斯密創立了古典經濟學,其理性“經濟人”的假設,成為了市場經濟發生的基本前提和邏輯起點。他認為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義,受利己心支配,社會利益往往被拋在腦后。人是經濟人,利己心是自然賦于人類的本性,追求個人利益是自然之理,天經地義。千百年來,多少理想主義的道德家和神學家都夢寐以求地要把一種普遍的利益帶給蕓蕓眾生,造福于整個社會,但都未能如愿。因為他們不明白為什么注重個人利益反而會給社會帶來普遍利益,是由于每個人受到一只看不見的手的驅動和引導,從利己心出發去追求自己的利益,卻達到一個非他本意要達到的目的,即更有效地促進社會利益增長,追求個人利益的結果反而是社會財富的增加。這種行為的結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個殫精竭慮、刻意追求公共利益更有利于社會。這一千古之謎的求解,正如亞當·斯密在其代表作《國富論》中向我們娓娓道來:“每個人都在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品能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地說,他并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進的公共福利為多少。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在這樣做時,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引導他去促進個目標,而這種目標決不是他所追求的東西。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益,他經常促進了社會利益,其效果要比他真正想促進社會利益所得到的效果為大。”這一思想蘊含的邏輯是,其一,每個人都是經濟人,都是利己者,沒有利益追求,就沒有經濟活動。從自身利益出發展開競爭。同時人還是理性經濟人,超越了自然本能,就會在“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中,權衡利弊,趨利避害,千方百計使生產成本降到最低的限度,獲得產出最大化。這個以“個人本位”為邏輯起點建立起來的市場經濟法則則被稱為“利潤最大化”假設。其二,方法論上與個人主義相聯系的往往是自由競爭的市場原則,一種合理的社會制度設計就應該順應利己這個事實,允許和鼓勵每個人關心他自己,追求他自己的利益,市場經濟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和諧、有序、自組織狀態,這就是個人自由原則。政府應盡量減少對市場的干預,給人們充分的自由,生產什么?生產多少?怎樣生產?為誰生產?自主選擇,自己拿主意,不受他人和一切外部力量的干擾和控制,政府的職能是發揮裁判員的作用,維護市場秩序和公平交易,當好私有財產的“守夜人”,主張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其三,怎樣才能追求到個人利益最大化,為達到利己之目的,必須以利他為手段、為前提。對個人利益的追逐,主觀上是為了滿足利己的需要,受看 不見的手的第一推動,客觀上卻滿足了他人和社會利益。人們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的實現,不僅不會損害他人的利益,反而還會促進他人利益的實現,使社會整體利益得到更快更大更有效的增長。這就是主觀為自己,客觀為別人的經濟哲理。
二、利他主義的中國傳統文化考釋
(一)以和合文化為特征的集體主義和利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