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學科教育
創造性思維具有新奇、獨特、流暢和變通的特點,其表現為思路開闊,不囿于別人的見解和自己已有的知識局限,能迅速發現事物與事物之間、現象與本質之間的聯系,富于想象和善于類比。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并盡量為學生拓寬展現自我的空間,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培養創新精神。那么,在地理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呢?
一、授之以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能滿足于對學生一講就懂,更應善于提出新穎的、可引起認知沖突的問題,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舉個例子來講,初中地理教材涉及“時區和日界線”內容,學生接受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教師不妨在上課之初,首先向全班學生提出問題:“小明得知到日本東京訪問的爸爸,今天就要回到北京了,他了解到飛機從東京起飛的時間為早上8點,按照飛機飛行2小時50分鐘計算,到達北京的時間應為10時50分。他準備到機場迎接爸爸。可是還沒有動身呢,爸爸就到家了。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創設問題情境,提倡探究教學
所謂設置“問題情境”,就是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制造一種“不協調”,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情境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不協調—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過程。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不要急于把現成的知識硬灌給學生,而要善于啟發學生,幫助他們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講述北美氣候部分時,首先要求學生閱讀教材插圖,然后設問:“北美與歐洲西部緯度相當,歐洲西部的氣候表現為海洋性特征,而北美卻普遍為大陸性特征,為什么?”學生只有通過比較、綜合,才能得到確切的回答。
應當強調,在地理教學中還要充分顯示教師和學生思維活動的全過程。因此關鍵問題是,教師應該問什么?
而學生的思維過程又是通過回答的教師提問來顯示的。
所以教師的“問”要有科學性和藝術性,既有情,境和情趣又富有思考價值。如“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是否符合地理學原理,為何到海之水越來越少?在學生作出正確回答之后,教師可進一步追問:“這個問題你是怎么推導出來的?請你給大家講一講。”
當學生的思維活動遇到了障礙時,教師可問“:你卡在什么地方?”最后,通過教師和其他學生的分析、回答予以解決。這種教法,形式上只問一個學生,但對其他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樣產生了激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