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電影電視
語言是人類思維和交際的工具,但無論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漢語還是運用范圍最廣泛的英語,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語言不通,文化迥異,即便是擦肩而過,也形同陌路。然而,有這樣一種語言,打破了人類古往今來的交流困惑,穿越時空,橫跨國界,鏈接古今,通達自如。這就是電影畫面。
電影畫面語言同音樂、舞蹈、繪畫有著共通之處,即解讀角度的的世界通識性,某種意義上來說,是真正的世界通用語言。
然而,與其他幾種藝術語言僅僅訴諸于感性,缺乏敘事能力相比,電影畫面語言又有所不同,通過鏡頭的組接,人們能夠清晰領會導演的藝術構思與敘事進程,進而獲得超越感性的理念升華。亞歷山大•阿爾諾曾說,“電影是一種畫面語言,它有自己的單詞、造句措辭、語形變化、省略、規律和文法。”
盡管關于電影畫面語言是否是一種成熟的語言,學界還存在一定的分歧,但有一點是能夠達成共識的,那就是電影語言通過鏡頭運用、鏡頭組接等蒙太奇手法還原現實,清晰敘事,進而傳達觀念,具有符號學意義上的“語言符號”屬性。
在都市電影創作中,電影借助自身通俗易懂的符號化表意優勢塑造了具有豐富內涵的都市意象,延伸和拓展了都市風貌,進而傳遞給觀眾意味雋永的聯想和想象。而現代化都市作為電影的敘事母題,也為電影創作提供了無限多樣的素材,激發了電影的想象活力。人們通過電影畫面,了解都市化進程的變遷,感知現代文明背景下的人情冷暖,洞察特定時空背景下的都市生活,這已經成為了一種文化習俗,進而被廣泛接受。在西方電影史中,通過電影畫面塑造都市意象,感知都市文化的例子并不鮮見,“如《霧都孤兒》之于倫敦,《卡薩布蘭卡》之于卡薩布蘭卡,《羅馬假日》之于羅馬通過電影,我們總能了解一些我們并不了解的東西,尤其是一座并不是我們生活在其中的城市。”在亞洲乃至中國,都市電影的畫面同樣是了解都市文化的一把鑰匙,“正如人們透過小津安二郎的電影去認識東京,透過侯孝賢的電影去認識臺北,透過王家衛的電影去認識香港,透過陳英雄的電影去認識河內,透過馮小剛的電影去認識北京那樣,”電影借助畫面語言以敏銳的藝術觸角去挖掘城市深處的內涵,解析都市進程與現代人精神品性的關系。
1、運動鏡頭的表意
從鏡頭運用理論角度講,運動鏡頭包括移動、搖動、手持、車載和甩動等手法。運動鏡頭在表現人物心理,誘導觀眾產生情緒變化方面往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美國電影研究學者索布切克認為,“運動著的攝影機還是一個可以看、可以運動、可以表達感知的主體,它參與其自身在世界中有生命、有意向、具體化的存在的意識。觀眾把攝影機認作并理解它具有與自己存在方式相同的存在方式,認作并理解為它顯示了某一具體意向性意識的實質性動態符碼。”車載運動拍攝的方式多用于表現都市空間中的道路景觀,這種手法能夠虛化空間,并使其夸張、變形乃至扭曲,而在這樣空間意象中的人物則顯得壓抑,進而被理解為某種異化的存在體。《征婚啟事》、《夏日暖洋洋》等影片都借用了這一手法來表現導演的美學構想。
手持拍攝則體現了電影創作的紀實精神,大有意大利新現實主義“把攝影機扛到大街上”的意味。手持拍攝風格對于原生態的展示顯得散淡而從容,即便是現實生活中相對靜止的景觀通過手持拍攝后,也在震動中獲得了全新的審美感知。特別是刻意晃動的鏡頭尤其值得注意,《有話好好說》,《蘇州河》、《說出你的秘密》、《觀音山》等影片中手持攝影機搖晃著拍攝的手法為我們營造了一種“懷疑中認同”的感知體驗,也制造了更多的懸疑色彩和恐怖心理。以《說出你的秘密》為例,全片有接近一半的鏡頭都處于運動當中,在導演匠心獨具的剪接過后,給人以行云流水般的順暢之感。該片34分20秒處,在空無一人的房間里,攝影機低角度擦著地面徐徐上升,一直推進到客廳的茶幾下面,轉而再次移動鏡頭至響起鈴聲的電話機。沒有任何情節發生的情況下,神秘可怖的色彩被渲染得淋漓盡致。此外,該片在表現女主人公何利美酒駕逃逸的過程中也多次運用手持晃動拍攝的技巧,為觀眾營造了懸疑的心理場,達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蒙太奇的組織與架構
蒙太奇的敘事功能使電影語言豐富而靈動,實現了詩意般的色彩渲染與小說般的時空錯落。而雜亂無章的都市景觀在蒙太奇的分切與組接之下,被賦予了復雜可感的情感體貼,一個個具象的物化景觀被組合成“意象的叢林”,令觀眾深陷于聯想、想象、隱喻、對比等等近乎于白日夢的體驗之中。
《愛情麻辣燙》、《桃花運》、《全城熱戀》、《全球熱戀》、《將愛情進行到底》等都市片中都大量運用了平行蒙太奇手法,幾個平行的看似無關的故事最終在某一點上交匯,各種意象的疊加產生了遠遠超乎于一加一等于二的效果,甚至產生了化學反應,令影片的意義立顯深刻而耐人尋味。這種手法不能不說和《疾走羅拉》的結構有著某種異曲同工的相似之處。
《頭發亂了》、《花眼》、《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等影片同樣借助蒙太奇,打破了“聲畫對位”的束縛,炫目的剪切在與節奏明快的音樂配合后,則呈現出“聲畫對立”的拼貼風格,后現代的解構意味與新新人類的時尚色彩得到有力的張揚。
3、光影分割與渲染
電影是光與影的藝術,光影技巧在都市片中的運用不僅僅能夠起到造型作用,抒發和表達導演對現代都市光怪陸離的理解,有時也能夠起到一定的輔助敘事的功能,對于深化、拓展主題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
如果說當代青年人是“用眼睛思維的一代”,那么對于《花眼》這一影片名稱的理解也就顯而易見了。在影像時代,人們需要一種凝視的力量,《花眼》一片寓意著人們正通過凝視,在令人眼花繚亂的都市生活中尋找深層意義。該片導演李欣曾經拍攝過多部廣告片,有著當代年輕人特有的時尚氣息。她善于用光影來賦予影片“造型的空氣”。《花眼》一片講述了一個工作在黑暗的劇場里的引導員,天生眼疾而懼怕光亮,但為了等待一份陽光下的約會他大膽迎接光明而演繹出的都市故事。劇場、公園、酒吧這些典型的現代社會文化生活意象在經過導演的布光后顯得格外浪漫,充滿了詩情。正如引導員的獨白,“那道扇形的光線又從我頭頂亮起,它穿過黑色中抹不去的灰塵,照亮了我的眼睛。”在這里,光影不僅僅承擔了造型功能,更抒發了主人公內心的沖動,這無疑是他生存狀態的象征。在黑暗中寧靜,卻鼓足勇氣向光明挑戰。于是黑暗的劇院這一空間意象被幻化為個體生存情緒的具象表達。可以說,巧妙的光影運用使得《花眼》一片留給觀眾更多的回味空間,意趣豐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