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文學語言研究論文
文學語言研究中的“三不管”沉寂局面,一時很難突破,其根本原因在于研究者循規蹈矩,踏著前人的腳印,亦步亦趨,不敢越雷池半步。視野越來越狹窄,范圍越來越細小,論題越來越陳舊,好多值得令人思索與玩味的宏觀現象•,不少文學愛好者需要學習與借鑒的微觀側面,均被學者研人視而不見,或故意回避,不敢認真去挖掘與研究或老是舊調重彈,不斷重復前人已經發現或解決了的問題,不厭其煩地闡發古人早已論實了的結論。死抱現成的知識不放,不想發現新現象,擴大新視野,自己不能獨立思考解決新問題,總結新規律,因而論題再也引不起人們的注意與興趣,成為滯銷的故舊產品而失去了讀者市場,原也是不足為怪的。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江澤民語)經濟發展如此,文論建設也是如此。墨守成規,固步自封,跟前人洋人邯鄲學步,只能自甘落后,難望世界先進之林的項背。
“創新”往往是科學創造發明的先導,是社會發展、人類進步的驅動力,是溝通人們創造性思維的橋梁。
一個民族突出怎樣的思維方式,就會產生怎樣的社會態勢;創新思維發達的國家,往往是經濟、文化發達的先進國家。下面想談談新近發現的幾個新的問題:第一個問題,什么是國人主要的審美意識及其表現方法。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是審美意識的產物,它肩負著表現國人主要審美意識與審美信息的重任,‘反映國人文化生活與社會風尚的神圣職責。所以首先要深悉國人的審美情懷,要熟識他們慣常使用的主要審美觀點及其主要的表現方法。
一提到審美觀點與表現方法,人們就會想到:“眼見之美與耳聽之美”,以為這是最主要的美感。人們喜愛欣賞舞蹈、音樂,就是具體的體現。其實這是從外國來的“舶來”看法,如其真是這樣,那么文學作品中應該大量表現這方面的美感了,但經常看中國文學作品的讀者,也許會提出異議,好像并非如此。中國人的最基本“審美情趣”與“審美意識”,似乎并不是這樣的。
根據傳統習慣,中國人處處用“味甘之美”來表達美感。譬如評論文章,美好的文章用“意味深長”、“回味無窮”、“耐人尋味”來贊美;差的文章用“枯燥乏味”、“味同嚼蠟”、“索然無味”來批評。
好的文章,還可用“猶食青果,起苦澀而后獲清香”來比喻。,如為廣大讀者歡迎,取得轟動效應的就用“膾炙人口”來形容。例如:“白樂天的《長恨歌》和《琵琶行》之類的詩在中國的舊社會中,一千多年來都膾炙人口,”•…”(郭沫若《關于白樂天)})由此可見,國人是以“味甘之美”作為最基本最主要最權威的美感標準。
也不限于評論文章或文藝作品,其他看到的或作者系全國文學語言研究會名譽會長。
聽到的美好事物,也拿“味美”來評論。譬如聽到好聽的音樂或歌唱,也用“聽得津津有味”、“歌聲甜美”等來表示;最典型的例證是:“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日‘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楊伯峻譯注云:“孔子在齊國聽到韶的樂章,很長時間嘗不出肉味,于是道:‘想不到欣賞音樂竟到了這種境界”,。(《論語譯注)})可見音樂“味道”之勝過“肉味”,頓使肉味感覺淡化而消失。又如看到美好的風景與形象,也用“看得津津有味”“秀色可餐”等來表示。例如:“韋小寶側頭看去,見是個十五六歲的小姑娘,臉蛋微圓,相貌甚甜,一雙大大的眼睛漆黑光亮,嘴角也正自帶著笑意。”(金庸《鹿鼎記}))形象美好,被寫成“相貌甚甜”。又如:“曾仁祥酷愛山水,寄情自然,認為‘姿三洞之勝聞天下’,因此,在任官期內,特請親朋好友前來分享飽餐‘三十六洞天’的奇景秀色。”(《金華日報》1998.7.27)對“奇景秀色”也可“分享飽餐”。由此可知,不管“聽的”、“看的”,都可用“味覺”來表示美感。
此外,禮儀交際、談吐對話、鑒賞書畫、評論事物等等,不時運用.‘味覺”來表示。因此,“味甘”的美感,不僅是國人主要的審美意識,而且也是表現審美意識與信息的主要方法。例如:善于說動聽好話的,稱為“嘴巴很甜”;雙方同心之言稱作“甜言蜜語”;陰謀家表里不一的談吐,被名為“口蜜腹劍”。聽了悅耳舒服的話語,會說“好像吃了一杯冰淇淋”;描寫城市的寧靜的夜晚卻說:“城市的夜,恬靜得像一杯冰鎮汽酒”(言輝文);“少年冠軍”小彬彬,認真地在父親棋攤上學習,也說“看得津津有味”(《報刊文摘》97.10.23);描寫戰爭也說:“充滿著火藥味”,甚至有人說:“含著藥味的月色”(陳耀炳文);生活過得很美滿,也可說:“看到房東老太太一個人過得有滋有味兒”。(同上《文摘》)現代大作家郭沫若、茅盾等都很長壽。他們認為書筆有味,似美撰佳肴,可滋補養生。宋人李淑就有“三味”之論,認為經書味同“太羹”(肉汁),史書味同“折姐”(肉食),子書味同“酶釀”(肉醬);周帶堂認為,“三味”是指“經書如米谷,史書如蔬菜,子書如點心”;壽沫鄰則把“三味”理解成“讀經味如稻粱,談史味如肴撰,諸子百家味如酪酶”。蘇東坡也認為讀書既飽“眼福”,又飽“口福”。鐘嶸在《詩品》里明確提出“滋味”說:“五言居文詞之要,是眾作之有滋味者也”。鐘嶸已經知道美在“滋味”,知道“文已盡而意有余”(即“余味”)更美。因此,羊羔美酒、山珍海味象征著最美好的生活。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以特殊食品宴請家人或客人,作為歡慶方式:如元宵煮湯圓,端午裹粽子,中秋嘗月餅,春節吃年飯等等,很少舉行“舞會”或組織“家庭音樂會”,由此可見國人的美感傾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