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體育
1研究目的
近年來,我國農村群眾體育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但在農村地區還存在發展不平衡現象,特別是在一些遠離城鄉結合部的農村地區,農民健身意識不強,對健身的價值缺乏科學性認識,當地農村群眾體育還極不發達。因此,解決農村群眾體育“見點不見面”的這種現象,顯得迫在眉捷。基于此,筆者認為,應該充分利用民間的一些文藝活動,將其融合于體育活動,從而帶動農村、特別是偏僻農村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使得農村群眾體育的發展全面化。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文以漳州農村地區的竹馬戲及膠東農村地區的呂劇、秧歌融入當地的群眾體育活動現狀為研究對象。
2.2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以具有較好信、效度的調查問卷對漳州及山東膠東農村地區共426名群眾進行調查,同時結合實地考察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3調查結果
3.1健身意識及活動組織形式
調查結果認為從事健身活動非常重要性及較重要的人數分別為占全部調查人數的27.46%、36.15%。
同時,將文體融合的農村地區群眾有60.33%的人數是自發組織,還有部分群眾是沒有任何組織形式下參與活動的。
3.2參與項目的喜愛度及項目開展的難易度
調查發現,非常喜歡及較喜歡的人數分別占全部被調查人數的33.80%、37.09%。在文體融合活動開展的難度上,認為非常容易開展及較容易開展的人數分別占全部調查人數的39.67%、30.05%。
4結論與分析
4.1有利于增強農村群體育健身意識,增加農村群眾健身行為
農村人口由于自身文化水平較低,健身意識依然薄弱。[1]
首先,他們不能科學對待健身活動的價值及意義;其次,農民往往把競技體育項目作為體育的全部,只有那些從電視上看到的體育比賽項目才是體育,這較易從思想認識上使體育游離于自身的生活之外。而民間文藝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由某個民族或地區群體創作并世代相傳,[6]非常貼近農民生活,深受民間群體的喜愛。因此,將民間文藝融合于體育活動,既能提高農村群眾從事身、心活動的行為,同時又可以改變體育等同于競技體育的思想認識,從而提高體育健身的意識,增加身體活動的行為。
4.2增加農村群眾參與身體育活動的人口,擴大身體活動群體的范圍
農村是寶貴財產的傳承地。在這些寶貴的財產中,民間文藝活動往往是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文化積淀,具有生動的民間自發性及廣泛的群眾基礎,較易于為民間群體所接受。在這些文藝活動中,有相當部分既具有大量的、多形式的身體活動,同時規則要求較少,動作難度不大,適合不同年齡段、不同性別的農村群眾學習和表演,因此,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從事對象針對性較強等方面的不足,從而更加能夠贏得農村群眾的喜愛,更加能夠激發了農村群體參與體育健身的意識,特別是更加能夠增加了本地區農村群眾體育的參與人口,大大擴大了本地區農村群體育健身群體的范圍。
4.3增加了體育活動的親和力,為農村群眾體育活動的開展降低了條件
首先,農村體育場地設施是保證農民從事體育活動的空間條件,也是影響農民參加體育活動興趣的主要原因。對于大部分農村人口而言,他們的健身場所往往只能是庭院、田頭、空地等非正規場地,這些非正規的健身場所也是降低農民體育參與興趣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群眾體育的發展。
其次,農村群體對現在相當部分運動項目還較陌生,只得望而卻步。[2]但是文體融合視角下開展農村群眾體育,相對而言,這些鄉間文藝體育項目的內容、形式與農村居民的信仰、觀念、生活方式合拍,并將體育活動寓于娛樂之中,表現出極強的親和力和吸引力。同時由于這些民間文藝活動中體育元素的越來越豐富,不僅對參與群眾起到健身的作用,并且滲入文藝要素的體育活動也減少了對體育場地、器材等的依賴性,大大降低了群眾體育活動開展的條件。
4.4拓展了農村群體的活動項目,增加了農民健身項目選擇自由度
調查及結合農村群眾體育開展的相關文獻發現,在我國農村群眾體育開展中,較多以競技運動項目或競賽表演項目為主要形式。這些運動項目的開展,很顯然,有的項目對場地要求較高、經濟投入較大。因而增加了農村群眾體育開展的難度,縮減了農村群眾體育普及的現實基礎。而文體融合視角下的農村群眾體育活動,使運動項目既可以唱民歌,也可以跳民族舞,還可以唱民間戲劇加上肢體動作等,這大大擴大了運動項目數,農民還可以根據自身的愛好、特點來進行運動項目選擇,增加了選擇的自由度。
4.5有利于克服農村群眾體育組織運行機制的滯后
農村群眾體育的組織,人的作用舉足輕重[3]。目前,很多鄉村連體育活動組織都沒有,產生這樣問題的大部分原因是領導不重視,沒有去提高農村群眾的積極性,使群眾體育難以得到應有的發展。[4]
而文體融合視角開展的農村群眾體育活動往往都是以自發形式而產生,因此,這更利于群體活動組織的形成,降低對政府的依賴性,更易于農村群眾體育組織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