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教育相關
摘 要:分析歐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成功的經驗,貫徹教育部組織實施的“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精神,結合本校12年探索本科“3+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成果,改革人才培養體系,制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工程化理念,強調企業工程實踐,培養工程英才。文章最后對“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有效實施提出了進一步工作思考。
關鍵詞:歐美高等工程教育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企業工程實踐 人才培養體系 工程英才 論文發表
國家教育部2010年5月在天津召開了“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啟動會,公布了61所首批試點高校,標志著我國新一輪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序幕正式拉開,并以此為突破口,促進工程教育改革與創新,促進我國高等工程教育從教育大國走向教育強國。
我校自1998年起在電氣信息類試點實施“3+1”人才培養模式,并不斷研究借鑒歐美工程教育改革成功經驗,改革人才培養方案,以工程實踐為主線,探索產學研合作有效途徑,經過12年的探索實踐積累了經驗,取得了教育成果,贏得了社會、家長、學生和 學校四方認可,也為開展“卓越計劃”奠定了重要基礎,本文將從四個方面總結實踐體會、介紹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的內容和工作思考,與同行探討。
一、歐美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體系創新經驗
為了培養21世紀合格的工程師,美國工程與技術認證委員會(ABET)制定了工程教育培養專業人才的11條評估標準[1],帶動了美國各類工科院校積極探索特色發展的課程改革模式。哈佛工學院提出工程教育突出培養思維開闊的學生從事跨學科研究,在理論、實驗和實踐之間達到平衡[2];麻省理工學院(MIT)憑借其科研優勢,提出70%-80%的本科生在教授指導下開展研究實驗的“研究導向計劃”(UROP)、30%的本科生參加與企業結合某項設計或工程實踐的“實踐導向計劃”(UPOP)、少數優秀學生參與探索創新的技術創業計劃;密歇根大學工學院機械系改革課程體系,將大三大四15門課程56學分模塊設置為:主干課6門24學分占42%,設計課3門12學分占21.5%,大實驗課2門8學分占14%,其它4門占21.5%。各校的思路做法不同,但改革目標一致,注重知識的全面性和實踐創新性[3]。
90年代歐洲高等工程教育啟動了H3E、E4、TREE三大工程教育改革創新計劃,被視為歐洲工程教育再造的三部曲 [4][5],為歐洲高等工程教育根本性改革發揮了巨大作用。創新課程體系設計中,突出課程模塊化、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一體化、產學教育等。值得思考的是在解決“專家型”和“通用型”兩種人才培養目標所存在的結構性矛盾上,E4課程改革專題站在高等工程教育以“科學主導”引領未來、以“回歸工程”適應需要,提出整合型創新課程體系結構[6],即科學基礎課30%、工程基礎課30%、商務技能15%、工程應用與系統解決方案25%。TREE在研究工程教育教學活動中提出了實踐性研究設計內容,包括基于工程項目的專項設計活動等。
我國改革開放30年,高等工程教育伴隨著高等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在當前經濟發展轉型升級階段,全面研究和規劃高等工程人才培養計劃,創新課程體系已迫在眉睫。
二、“3+1”人才培養模式實踐基礎
河海大學自1998年開始在本科“通信工程”專業實施“3+1”學制人才培養模式試點班,該模式以“產學教育”為主線,教育過程強調“高起點、快節奏、強基礎、重實踐、高素質”。學生前三年在校內進行系統學習,第四年在企業結合生產、工程、科研實踐進行學習研究,完成專業實習和畢業設計。從2002年起,“3+1”模式得到推廣,從最初試點1個班32人,推廣到每屆“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兩個專業共5個班近160人,與學校合作的IT企業和科研院所遍及國內各省市達20余家,與此同時依托“3+1”模式,多途徑實施產學教育,一方面,根據行業需求,實施校企“雙向定課”,聘請企業家授課,增強了專業實踐性課程更加“鮮活”,更加具有行業針對性;另一方面,在課外依托校企基地,組成若干集企業家、教授、研究生、本科生為一體的“校企聯合科技團隊”,企業提供項目,團隊合作,讓學生在“干中學”,在“學中干”,拓寬了視野,增長實踐才干。例如:國家體育總局信息中心校企基地承接大型體育賽事科技開發項目,每年本科學生約60余人參與到項目開發和現場實施全過程中,先后參與了2007亞洲室內運動會、全國城運會、2009濟南全運會、2010廣州亞運會等賽事信息化項目累計本科生達400余人。
實踐證明:該模式對學生基礎理論的學習、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工程經歷的積累、綜合素質的提高等方面均具有益處,有效的提升了學生升學及創業就業核心競爭力,也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工程型人才。“3+1”人才模式改革成果2004年度喜獲江蘇省教學成果一等獎;該模式改革為學校2010年成功入選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 首批試點學校奠定了實踐基礎。
三、“卓越計劃”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1、培養目標
以“面向工業界、面向未來、面向世界”為教育理念,以產學研合作為依托,以工程技術實踐為主線,以社會和行業需求為導向,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系統地掌握理工科基本知識和專業技術技能;具有系統的工程訓練背景,具備從事系統設計開發和產品生產、營銷或服務、工程項目的施工、運行和維護等能力,培養具有較強的工程意識、工程實踐能力和工程素質、視野開闊的優秀工程技術人才。
2、課程體系結構
總體方案分為五個教育層次---公共基礎教育、工程基礎教育、專業工程教育、企業工程實踐、課外素質能力拓展,課內總學分為180,課外素質能力拓展10學分,以通信工程專業為例其課程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