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音樂
它建立在一定的調式和節拍的基礎上,按一定的音高、時值和音量構成的、具有邏輯因素的單聲部進行。亦稱曲調。它可以是單聲部音樂的整體,也可以是多聲部音樂的主要聲部。在音樂作品中,曲調是表情達意的主要手段,也是一種反映人們內心感受的藝術語言。通常認為,曲調是音樂的靈魂和基礎。
不論是那一時期的作品,它的曲調都有一定的特征和特殊性,在這里只是簡明的就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和現代音樂的曲調特點加以分析和舉例。
一、古典音樂旋律特點
在進入18世紀中葉以后,在音樂上首先是流暢的旋律,旋律在整首作品中占了主要的地位,聽起來更加的清晰,更加的流暢。摒棄了復雜的對位手法;伴奏部分也較之前清淡,通常用通奏低音(如羽管鍵琴)演奏固定的音型或者很慢地進行,絕不會對旋律喧賓奪主。
音樂的旋律追求優美動人的氣質,傾向于整齊對稱的方正性樂句結構,于市民及民間音調及舞蹈節奏的聯系更為緊密。同時音樂的戲劇性得到了加強,在音樂材料的發展上,傾向于音樂戲劇性的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采用了以多種動機結合的主題結構寫法來代替以單一動機發展主題的方法,他們在各樂章內部和樂章之間也采用多主題的對照形式寫法。旋律都是由主和弦發展,會在樂段中有屬和弦的半終止,在樂段結束回到主和弦的完全終止。在旋律進行時,都會有級進到跳進,再到級進,并且都由一個主題動機展開發展的。音樂主題從多個世紀的宗教音樂束縛中解脫出來,逐漸變成有內涵的、豐富的古典音樂。這一時期的曲調簡潔實用,旋律線條優美,近乎完美,曲調很簡單、很含蓄、很有節制也十分的干凈和透明。
這一時期的作品也不再只是為了宮廷或者是教會服務,除了能夠表現出作曲家的內心世界外還能被普通大眾所接受。
旋律的走向似乎和人們內心的感覺是容在一起的,一同發展的,甚至曲調很容易被人們記住,可以隨意跟著哼唱,朗朗上口,即使是有跨度的音域,仿佛也是有規有矩、很有規則的。
莫扎特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NO.4的第一樂章,旋律極富歌唱性,優美細膩、流暢而多變化。
這個作品就有著明朗的線條,就像是一尊希臘的雕像,精煉的而且輪廓清晰。曲調更是清晰可見,旋律走向規整,聽起來感覺很高雅很端莊。隨著旋律響起,一切都變得輕松起來,頓時充滿了有朝氣的、生機勃勃的氣氛,曲調輕快,充滿活力,率直有彈性。在演奏這首作品的時候,演奏者除了一板一眼、不慌不忙的有始有終的將每一句拉好以外,還要將技巧和作曲家的感受和自己融合在一起。整首作品顯得不慌不忙,在有序的進行著。
二、現代音樂旋律的特點
20世紀以來,各國作曲家對音樂創作表現出不同的探索和追求。有些人謹慎地擴大傳統音樂的表現力,追求新的曲調美;有些人在保持調性原則的前提下,擴大了調性觀念,其曲調發展仍合乎邏輯。作曲家們在旋律上,即各音的橫向安排上做出了同樣令人驚訝的改變。有些作曲家回到了古希臘人和早年教堂神父們的調式上去;有的作曲家從東方人的滑行音階取得靈感,將“四分之一音”和比“四分之一音”更小的音程差別運用到了樂曲之中;有些人甚至發明了一架能彈出四分音而不是半音的鋼琴。雖然這種音樂并沒有得到發展,但它的確有助于使音樂家們更注意半音階音樂,即利用所有半音的音樂。這種對半音的運用最著名的例子是奧地利音樂家勛伯格的十二音音階。在形成一個旋律時,十二音音階(由鋼琴上一個八度范圍內所有的白鍵和黑鍵組成)的每個音都必須逐個用過一次以后才能再用。當然,這種音樂沒有特定的調子,因此被稱為“無調性的音樂”。即使在音樂發展過程中出現無調性的音樂片斷,也只是作為音樂情緒對置的一種表現手段。有些作曲家的作品屬于以十二半音平等相處的自由調性音樂,其曲調難于記憶和領會。有些作曲家寫作無主題和無調性音樂,即序列音樂和系列音樂。他們采用十二音作曲法,以自由變奏原則來作曲。他們不承認音樂結構中的主題原則,那里很少有一個動機是原樣的重復。在曲調進行上經常采用寬距離的音程。現代作品的曲調直接的體現著作曲家思想和內心,不再是符合大眾的審美標準了,旋律線條千變萬化,很夸張完全按照作曲者的想象,也就是說用旋律描繪的作曲家想要的任何東西。
肖斯塔科維奇并不堅持特定的流派,卻仍然創造了自己的風格他的音樂語言的根基是傳統的,有調性的,但也使用不協和音響與偶然的無調性,只要吻合表現的需要。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一大提琴協奏曲》的第一樂章,曲調的進行音程的跨度很大,而且是不規則的,旋律線條十分自由,無拘無束。聽起來并不覺得輕松、愉悅,總是在緊張的進行著,似乎在幾個動機之間來回的徘徊,但又讓人有些琢磨不透,摸不清頭腦。
演奏者要能具備各種手段,盡一切努力把自己的技術和感情發揮出來,使自己的演奏能符合作曲家所生活和寫作的時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