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保護論文
自2000年京津風沙源工程啟動以來,錫林浩特市的生態建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階段。錫林浩特市南部沙區及北部典型荒漠化草原區,通過“封、飛、造”集中連片的綜合治理,生態環境整體惡化的趨勢得到了初步遏制,局部乃至區域性的生態環境開始好轉。但是,由于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全市生態建設面臨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森林生態基礎還十分脆弱,生態建設的速度與經濟發展不協調,部分地區水土流失仍呈上升趨勢,干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發,極端性天氣也逐漸增多。因此,對錫林浩特市林地資源現狀進行分析,能夠為今后的林業規劃和科學發展提供依據。
一、自然概況
錫林浩特市位于內蒙古高原的錫林郭勒高原中部。東鄰西烏珠穆沁旗,西依阿巴嘎旗,南與正藍旗相連,東南與赤峰市克什克騰旗接壤,北同東烏珠穆沁旗為鄰,總面積1.48萬平方公里。
錫林浩特市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半干旱草原的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為1.8℃。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年平均降水量294.9毫米,年蒸發量1746.5毫米。錫林浩特市在地質構造上位于內蒙古海西晚期褶皺帶的東南部。地貌類型屬低山丘陵區,主要由噴出巖和變質巖組成。主要河流為錫林河,屬烏拉蓋水系,由南向北縱貫錫林浩特市,河流總長268公里,流域面積10542平方公里。此外,還有好來吐河、好來河、烏優特河和阿古勒殊日河等。地帶性土壤有黑鈣土、淡栗鈣土。非地帶性土壤有風沙土、沼澤土、草甸土和鹽堿地。錫林浩特市植被類型主要是地帶性草原植被,占整個地區的85%以上,主要建群種有大針茅和羊草,優勢種有冷蒿、糙隱子草、克氏針茅等,在局部退化草場上分布有小葉錦雞兒等叢生灌木。
二、林地資源現狀分析
錫林浩特市的林木資源少,土地總面積為33338.83公頃,京津風沙源工程實施以來,全市完成林業生態建設任務1210.59公頃,森林覆蓋率由治理前的0.26%增加到現在的5.51%,有效地減少了裸地面積,對控制風蝕沙化、草場退化和水土流失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生態環境明顯改善,逐步實現良性循環。
1、按地類劃分
目前錫林浩特市林業用地增加到4004.80公頃,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12.01%,其中有林地109.49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2.73%;疏林地33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0.82%;灌木林地1726.41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43.11%;未成林造林地134.99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3.37%;無立木林地434.98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10.86%;宜林地1562.92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39.03%;苗圃地3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0.07%(圖1)。
2、按森林類型劃分
根據國家林業局《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編制規范》,可將錫林浩特市林地劃分為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兩大類。公益林地進一步劃分為國家重點公益林地和一般公益林地,錫林浩特市無商品林地。全市公益林面積303.91公頃,占全市林地總面積的7.59%。其中國家重點公益林面積271.49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6.78%;一般公益林32.43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0.81%(圖2)。
3、按權屬劃分
按權屬劃分,國家所有林地面積1652.92公頃,占全市林地總面積的41.27%;集體所有林地面積2351.88公頃,占全市林地總面積的58.73%。其中,按森林分類區劃界定劃分,集體公益林1046.8公頃,占全市林地總面積的26.14%。
4、按沙源工程造林方式劃分
自沙源治理工程實施以來,全市已完成林業生態建設任務910.6公頃。目前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5.51%,與2008年相比增長了4.9個百分點。項目覆蓋南部沙區及北部典型荒漠化草原,針對不同的立地條件,通過“飛、封、造”集中連片綜合治理,使流動、半流動沙丘被固定,植物種類增多,林草蓋度增加,取得了明顯的治理效果。其中,飛播造林90公頃,占總任務的9.88%;封沙育林592.62公頃,占總任務的65.08%;人工造林93公頃,占總任務的10.21%;退耕還林133.49公頃,占總任務的14.66%;苗木基地1.5公頃,占總任務的0.16%。
三、林地保護利用現狀
1、林地保護利用特點
(1)灌木林地資源較為豐富錫林浩特市南部區域屬渾善達克沙地,在特殊的氣候、土壤、水文等自然條件下,生長著大面積的天然灌木林。而且,錫林浩特市依托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近幾年對南部沙地實施了以灌木樹種為主的大面積人工造林、封育、飛播工程。2009年二類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市灌木林面積為1726.41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43.11%。
(2)宜林地面積大,林業發展潛力大全市宜林地面積1562.92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39.03%,具備造林綠化的良好條件。
(3)林地資源分布地域性差異明顯錫林浩特市位于錫林郭勒草原中部,地處內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地形起伏明顯,有坡度較陡的山脊、緩坡和平緩地。該市地處渾善達克沙地北緣與丘陵相接地區,中部和北部為廣袤的草原,森林資源較匱乏;南部為大面積沙丘。特殊的自然條件,決定了林地資源分布地域性差異明顯。總的特點是:灌木林地主要分布在錫林浩特市南部渾善達克沙地,有林地主要分布在此區域。錫林浩特市宜林地面積較大,主要分布在沙區和荒漠化草原區。
2、林地保護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特殊的自然條件和地理區位決定了生態治理難度大
錫林浩特市南部大面積沙地,屬于內蒙古五大沙地之一的渾善達克沙地,中部和北部為草原區或荒漠化草原區,以畜牧業為主。南部沙化區域是錫林浩特市生態環境治理、林業生態建設項目實施的重點區域,但降水量少、水分條件差、風沙大、土壤貧瘠、水土流失嚴重,因此給人工造林、飛播等生態治理工程的實施帶來一定難度。
(2)林牧爭地現象較為嚴重
錫林浩特市以牧業為主,當地牧民主要依靠傳統的放牧方式來維持基本生活。隨著近幾年生態環境建設的加快,農牧民保護生態環境和林地的意識有所增強,但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偷牧和超載過牧現象時有發生。放養的牲畜對新造林地的植苗及自然更新林地的實生苗踐踏和啃食,嚴重影響了林地的更新,造成了林牧爭地的現象。
(3)林業生態建設任重道遠
錫林浩特市林地面積為4004.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01%,其中宜林地面積為1562.92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39.03%。宜林的荒山和荒沙地面積較大,為林業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但因宜林地大部分位于沙化較為嚴重的渾善達克沙地,這里土層較薄,植被自然恢復能力較差,生長較慢,因而錫林浩特市林業生態建設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