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保護論文
1農村生態環境狀況令人堪憂
1.1農業面源污染呈嚴重發展趨勢
我國2007年的化肥用量約為5100×104t,是1980年的4倍。農民為了增加收入,大量施用化肥,由于使用方法不當,用量和時期不合理,肥料利用率僅為35%,造成肥料養分的極大流失,部分下滲和隨地表徑流匯入江河,造成地下水污染,地表水富營養化,水質變差,全國80%以上的河流不同程度地受到氮肥污染,直接影響居民的飲用水安全;2007年全國農藥用量約為162×104t,利用率僅為30%,土壤中的殘留率高于50%。同時,有機農藥的大量不科學施用,造成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嚴重威脅食品安全。雖然2009年農業部檢測蔬菜、畜產品、水產品的農藥殘留合格率達到96%以上,但接二連三發生的海南豇豆因農藥殘留讓眾多農戶損失嚴重,海口市民因吃了農藥超標20倍的大白菜上吐下瀉,青島傳出因食用有機磷農藥殘留超標的毒韭菜中毒事件等等為我們敲響了警鐘。
1.2農業生產廢棄物污染日益加劇
農村養殖業的發展在為社會提供豐富的農副產品的同時,大量的畜禽糞便卻留在當地成為一大公害。據統計,全國畜禽糞便年生產量已達30×108t。農村畜禽養殖場大多建在村民院內或村子周邊,人畜混居,無任何糞便處理設施。圈舍周圍臭氣熏天,養殖戶與鄰居飽受其苦;糞便處理設施不足,糞便露天隨處堆放,雨天雨水沖刷,糞水恣意橫流,對地表水和地下水造成一定污染;糞便滋生大量蚊蠅,易引發疾病流行。據統計,我國豬、牛、羊三大類畜禽糞便COD年排放量為6900×104t,是全國工業和生活污水COD排放量的5倍以上,養殖業的污染已不容忽視。
1.3農村室內外環境質量不容忽視
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農村住房多數修蓋一新,寬敞明亮。但由于村莊缺乏統一規劃,沒有排污管網和垃圾收集設施,大部分農民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落后,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隨意堆放和當街傾潑的狀況基本未變,垃圾腐敗臭味充斥各個角落,室內蒼蠅橫飛;農村生活仍以傳統的薪材、煤炭為主,一日三餐生火做飯,居室內煙熏火燎。柴煤的直接燃燒使農戶室內煙塵嚴重污染,檢測發現家庭室內懸浮顆粒物質高于2倍的國家標準要求,CO濃度超過國家標準的數倍,冬季更甚。
2農村生態環境惡化原因分析
2.1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執法滯后
針對農村的環境保護,各地都有《農業環境保護條例》、《畜禽業污染管理辦法》,但環境保護執法職能分散在農業、畜牧、環保等各個部門,既有交叉重疊,也有空白斷檔,部門之間互相制肘、推諉、扯皮;有些部門雖然法律賦予其執法責任,但其內部沒有專門的機構和人員承擔此項工作,沒有專門的工作經費來保障工作的開展;農村環保執法面對的是廣大農村,覆蓋面太大,不確定性太強,違法案件難以及時了解,違法人員覺悟低,抵觸情緒大,增加了不具有強制執法能力的人員和單位的執法難度;最主要的是各部門對農村環保還不夠重視,工作力度不夠,表現為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法律沒有起到應有的威懾和打擊作用。
2.2農村環保基礎設施欠缺
國家長期以來對農村環保基礎設施投入很少,鄉村自籌資能力又十分有限,無力建設垃圾和污水收集處理設施。沒有設施,農民只能隨意丟棄、隨便傾倒,村集體又無收集清運的資金、人員、車輛,形成了“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垃圾包圍農村”的局面。
2.3廣大農民的環保意識淡薄
農村經濟雖有所發展,但仍相對落后,農民忙于生計,無暇顧及環境問題;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對環境現狀、污染危害認識不足,認為環保離自己很遠,與自己無關;農村環保執法缺失,農民的行為無拘無束,不受任何限制。
3農村環境治理建議
3.1加快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要加大對農村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各地要千方百計多渠道、多形式地籌集資金,加快修建垃圾分類收集池、垃圾處理站,規劃鋪設排污管網,建設污水凈化系統,支持各村配備垃圾收集人員及車輛,逐步引導農民垃圾分類入池、污水定點傾倒,開展垃圾、污水的發電、制肥等無害化處理和可再生利用。
3.2制定農村環保制度
各地應針對農村環境及執法現狀,加強立法,制定切實可行的管理辦法,出臺獎勵和處罰措施,成立專門的農村環保綜合執法部門,各鄉村配備協管員,構建上下聯絡暢通、反應迅速快捷的執法網。做到有法可依,強化執法,對違法行為加強說服教育和打擊處罰,遏制生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3.3推廣標準化小區養殖
各地應對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用地做出規劃,簡化審批手續,積極探索建設機制,在爭取國家投資的同時,吸引社會資金進行股份制開發,強化小區管理服務能力,盡量吸收養殖戶入園入區。進行統一的秸稈青貯,統一的防疫管理,建設中小型沼氣工程對糞便進行處理,既可提高養殖效益,又避免秸稈焚燒和糞便亂堆對環境造成的污染。
3.4推行秸稈轉化項目政府補貼
建議對秸稈還田、青貯養畜、飼料飼草加工、固化燃料等轉化實施財政補貼,讓農民舍不得焚燒秸稈,促進秸稈資源的可再生利用。
3.5開展環保知識宣傳培訓
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等媒體開展宣傳教育,組織環保知識宣講團,深入鄉村進行宣講培訓,用真實的案例教育群眾,讓農民認識環境惡化的危害性,增強環保意識和法律意識;教育廣大農民保護環境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逐步形成“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