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教學論文
一、環境工程專業現狀
1.專業不成熟
在我國,環境工程專業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設立于八十年代。與其它專業相比,環境工程專業的成長過程還很短,在教學的很多方面還需要補充、改進和發展。諸如教材建設、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實踐教學、教學過程管理等等。
2.教學資源不足
從1999年開始,我國高等院校擴大了招生,使在校學生人數劇增,帶來了教學設施、師資力量等教學資源的緊張和不足。因此,對硬件要求高的實踐教學環節如何實施和保證教學質量成為教學改革探究的一個重要方面。
3.社會需求高
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日益提高,生產過程高效率、高效益的追求,使生產設備和工藝技術向自動化、高科技發展,對人才的條件要求亦越來越高。環境工程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何以滿足和適應市場經濟需求和發展,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討的課題。
二、環境工程專業的特點及要求
1.學科的交叉性
環境問題涉及到社會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環境工程專業的工作范圍涵蓋面廣泛和工作內容復雜,需要的專業知識涉及到材料、機械、控制、建筑、化工、生物、管理和儀器儀表等,所以環境工程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專業,既有深奧的理論,又有工程設計和工程實踐技術。
2.復雜性
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問題往往是多方面、多環節。一個企業的環境污染,可能會與生產工藝、生產設備及設施、原材料、企業的技術先進程度、管理水平等方面有關,進行治理時應系統、全面考慮,綜合分析。環境工程專業培養出來的學生應具備從事該項復雜工作的能力。
3.不斷發展
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環境質量提高,迫使環境工程技術在發展;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和高效節能設備的涌現,促進著環境工程技術的發展。所以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內容應及時補充和更新。目前,在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方面沿用的一些東西還顯得落后,還會有新的環境問題出現,環境工程專業培養的學生應具備知識更新和研究、處理新問題的能力。
三、教學改革思考
1.樹立新的教學理念
教育為社會服務,教學應適應于社會發展,教學的改革發展應與時俱進。現階段的教學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發展,環境工程專業的教學要培養出能滿足市場經濟所需的環境工程專業的技術人才。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建立新的教學理念,應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要根據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更新知識,更新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采用新的教學手段,改變注入式的課堂教學方式,教學過程讓學生參與,調動其積極性,啟發其興趣,形成其學習的主動性和善于鉆研的精神。
2.調整課程設置
在課程設置方面,應考慮環境工程專業的特點,使基礎知識雄厚、適應面廣,和重視對學生創新性能力的培養。專業課的設置應考慮學生的就業和社會需求,有重點、有特色。應多開設選修課程,教學計劃中應給學生較多的選修課學分。可選擇性大,有自主權,才會有主動性和積極性。
(1)課程設置調整。我校在2004級實行學分制,為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設置調整、改革提供了機遇和條件。環境工程專業的課程在公共課后,可以考慮設置為兩大類。一類是為深造和研究型方向開設,在專業課的基礎上可設置如《數理方程》、《計算方法》、《實驗方法與設計》等課程;另一為工程應用型方向開設,重點考慮對學生工作能力、動手能力的培養,可設置的課程有《施工技術》、《工程管理》、《工程設計》等。
(2)完善專業方向。專業方向的設置是為了培養專業特長,在環境工程專業的某個方向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為專業方向課輔以配套的公共課和專業基礎課,使之知識結構形成系統。
在專業課方面完善原設的專業方向,如水污染控制方向可增設水處理設備及選型、污水處理廠運行管理與維護等;在固廢資源化和大氣污染控制方向都可以增設實踐性強、鍛煉動手能力的課程。
(3)學分分配。與部分國外四年制本科教育相比,我們的總學分高的多;理論課學分所占比例偏大;限選課學分比例偏大。建議可增加實踐課的學時或項目,提高實踐課的學分;增加自選課學分,減少限選課學分,給學生較多的自主權。
3.開設技術創新課程
開設技術創新課程和開發綜合性實驗項目,培養學生思考問題、綜合分析問題的系統性和創新性能力。學校各級部門應鼓勵和支持師生從事這方面的工作。
4.課程內容優化與整合
(1)課程內容優化。以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為例,可將課程內容優化整合,構成三個模塊。基本理論:重點講述各種物化處理單元和生化處理單元的基本原理,基本工藝、技術參數和構筑物。實驗教學:由理論部分的內容確定實驗項目。實驗項目可分為必修實驗、選修實驗和綜合性實驗或研究性實驗。工程實踐:內容和形式有課程設計,生產現場實習,畢業設計等。
(2)相關課程內容整合。因為對一些專業技術理論的闡述,需要輔以基礎知識,所以不同的課程里有部分內容相同或重迭,這些課程的教學內容有必要重新整合、精簡。
5.加強實踐教學環節
實踐教學由于受場地、硬件、師資、經費和時間安排等因素的限制,往往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如何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是高等教育一直討論的話題。校內實驗室實行開放性管理,擴大實驗室工作時間提高實驗設備利用率。利用社會資源創辦教學基地,聘請研究院所和企業的技術人員承擔教學任務,既可以彌補校內教學硬件的不足,又可以充實和加強師資力量。這一點已在環境工程專業實施,初獲成效。但還需要改進和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