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研究
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和環境系統之間相互作用規律和機理的科學。把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到教育研究中始于20世紀30年代。1932年,美國教育學家沃勒在《教育社會學》一書中提出“課堂生態學”這個概念。我國教育生態學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一些學者在借鑒外國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運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對教育現象進行分析和探索,出版了一系列教育生態學著作。他們認為教育生態學是將生態學應用于社會管理產生的一門分支學科,它根據生態學的原理,特別是生態系統、生態平衡、協同進化、結構與功能的統一等原理與機制,研究各種教育現象及其成因,進而掌握教育發展的規律,揭示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方向[1]。本文通過分析體育教育生態環境及利用教育生態學的基本原理探析體育教育發展的規律和生態機制,以期找到優化體育教育生態環境的途徑和方法。
1 體育教育的異化現象
我國的學校體育教育生態環境存在失衡的現狀。首先從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結果看,我國青少年體質持續下降,原因主要有中小學的體育課程經常被主課擠占,高校的擴招帶來的是體育教學資源匱乏、體育場地和器材短缺、學生人數與體育教育工作者人數比例失調等。在教學主體上也存在嚴重的異化現象,教師是課堂的實施者、引導者、組織者,教師的素質越高、體育課的質量就越高,但是我國現有的教師體制沒有明顯的競爭性,教師崗位都是終身制的。在教學中,教育不只是向學生傳授知識、經驗,也應該是教師不斷提高專業技能的過程,有些教師往往不對現實的教學環境進行系統分析,而只是盲目地接受各種既定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理論。而且幾乎每堂課的步驟會持續很多年不變,沒有根據學生不同的接受能力、體質等設計課堂教學,這是教師的懶惰性以及對教學教法的重復性造成的。更多教師將自己的觀點強加于學生,使學生服從自己,進而達到控制課堂的目的,還有的教師對學生放任自流,不管不問,沒有充分發揮自己的組織者、指導者的作用。教學目的也存在異化?!毒拍炅x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體育教學大綱》對教學目的規定為:“通過體育教學向學生進行體育衛生保健教育,增強學生體質,促進身心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但是在實際的教育中,卻不完全如此,學校教育的目的變成了學校的效益和名氣,學校的升學率高,那么學校的效益就好,名氣就大,所以教育目的就異化成升學率。教學目標的異化會影響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評價,于是,教師會將中考、高考體育加試內容作為授課內容,有的教師甚至平時對學生放任自流只在即將加試之前對學生進行突擊培訓,這樣就導致教學內容單調,學生學不到豐富多樣的體育技能,很難找到自己感興趣的體育項目,直接影響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及其終身體育觀念的形成。
2 體育教育的生態環境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研究體育教育生態首先必須清楚體育教育的生態環境。教育的生態環境是以教育為中心,對教育的產生、存在和發展起制約和調控作用的多元環境體系。當然體育教育包含在教育這個大的系統之中,所以體育也在這個多元環境體系之內。首先,我們知道體育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育不單單是指學校體育,但是學校體育卻是體育教育的最重要的一部分。在學校教育生態環境之中,我們要以教育為中心,一切都是為了教育。《學校體育學》一書中就明確指出“學校體育在于有效地鍛煉學生身體,增強學生體質,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運動技術水平,為培養身心健康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人類的體育運動是最原始的肢體運動,都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與控制,人類的活動時間和空間的變化都要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并以自然環境為基礎。隨著綠色奧運口號的提出,人們也更加關注體育是否會破壞自然環境,體育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發展也是今后身為體育人所要追求的。
體育教育的社會環境。教育是一個社會的問題,當然體育教育就有它的社會環境,就如學校體育來說,它的教育目標是學生,而學生并不是只生活在學校這個領域,家庭是學生另外一個重要的活動場所,而家庭是社會的重要組成元素,所以社會上一些觀點都會直接影響家庭進而影響學生參與體育的熱情。社會是否重視教育,教育是否重視體育,都會影響體育教育的發展。隨著近年來學生體質健康問題的顯現,社會上已經越來越重視體育教育這一特殊的教育范疇,但是由于我國還是應試教育,所以體育教育在大的教育系統中所占的比重還是不容樂觀,一些學校為了升學、統考等一系列考試,寧愿犧牲掉體育課時用在考試科目上。
體育教育的規范環境。所謂的教育規范環境是指文化、科技、語言文字、民族、倫理道德、社會風氣等。規范環境是影響體育教育的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社會風氣習俗對體育的影響應該是深遠的,比如我國承辦的2008年奧運會、2010亞運會等一系列體育賽事對體育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在奧運會期間,所有院校都會舉行一些體育活動,例如長跑、知識競賽等,這是社會風氣大環境對學校體育的影響。我們將這些體育教育的環境因素全面地綜合考慮,才能全面地做出判斷,進而更好地發展體育教育。
3 從教育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看體育教育
3.1 耐度定律與最適度原則
生態學講究的是長遠,只有耐度和適度都達到一定的平衡水平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無論是什么事物都必須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教育的發展也是同樣道理,教育的規模、數量和速度要在國民經濟所能承受的范圍之內,體育教育也是這個道理,在體育教育過程中,教師必須遵循教育教法、大綱的要求,還有學生生理和心理適應能力。如果一堂體育課人數超標、課程設置不合理、授課速度超過學生生理和心理所能接受的范圍,那么這樣的體育課堂就是非生態化的,是我們的教育必須摒棄的。
3.2 花盆效應(局部生境效應)
“花盆栽不出萬年松”,花盆是半自然半人工的生態環境,在環境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被創造出的非自然形成的“原生態”環境。因此,在花盆內的個體、群體,其生態閥值下降,生態幅狹窄,生態價下跌,一旦離開這個小的生態環境,它就會失去生存的能力?,F在的體育教育就可能會出現這種情況。在一個封閉、半封閉的體育教育系統中,學生會脫離現實社會,體育產生于自然,一旦體育脫離了自然,那便失去了最“原生態”的體育。現在很多學者意識到體育的功能在這方面的缺失,所以拓展訓練走紅一時,但是就是這種拓展訓練真的會培養出應對大自然的能力嗎?體育的另一個魅力在于它能使人體會運動的快感,這是一種挑戰自己、征服自然的快感。在這種人為的生態環境下體育教育應該怎么發展這一問題值得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