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宏觀經濟
1引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指出,“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內容是產業結構的調整。近年來,產業結構調整成為我國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特別是對于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措施的研究開始逐步走向深入。2009年12月3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以此為起點,黃河三角洲地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高效生態經濟成為今后黃河三角洲地區經濟發展的主攻方向。發展高效生態經濟的一個基本功能是“推進以結構生態化演進為基礎的產業生態化建設”。[1]生態化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方向和重點。在高效生態經濟的背景下,如何確定產業結構生態化發展的目標,并進一步探尋產業結構生態化發展的路徑是當前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2產業結構及其生態化調整
2.1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在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產業間的比例關系。產業結構的演進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要素的比例關系及其變化趨勢,是衡量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水平的重要標志。產業結構從內涵上看主要包括兩點:一是從量的方面來看,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產業之間和各產業部門內部的比例關系;二是從產業的質的方面來看,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各個產業的素質分布狀態。產業結構“是一個動態結構,隨著技術進步、經濟發展、國際經濟環境和人們的消費觀念的改變而發生變化和調整”[2]。當產業結構適應這些變化時,經濟就能穩定發展,這時說明產業結構合理。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是實現宏觀經濟發展目標、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的重要手段。一般來說,產業結構的調整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產業間比例關系的調整。主要是指三大產業間比例關系的調整。產業間比例關系的調整是整個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心。二是指產業結構構成比例的調整。主要是指某一產業內部的構成比例調整。三是產業結構順序調整。主要指各個產業發展的先后順序和速度的調整。
2.2產業結構的生態化調整
生態化是把生態學的原則滲透到人類的全部活動范圍中,用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觀點去思考問題,并且根據社會和自然的具體可能性,最優地處理人和自然關系。產業結構生態化是指按照生態經濟原理和生態規律構造高效、和諧的產業結構,使多個生產體系或環節之間通過系統的耦合和物質、能量的多級利用,實現高效的產出和資源環境的持續利用。產業結構生態化是促進傳統產業結構向著生態產業系統演進,進而帶動整個經濟結構生態化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僅以推進整個系統的優化為目標,而且包含在系統改進的基礎上實現產業結構內在質量的提升。產業結構生態化既是一個過程,更是一個結果。實現產業結構生態化一方面要求產業結構發展要與區域資源結構相協調,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本地區的人力、物力、財力及自然資源和條件,獲得比較利益,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另一方面,要求各產業類型構成恰當,排放少,環保產業和節約、保護、高效利用資源的產業得到發展,高消耗、高污染產業比重小,能夠實現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3黃河三角洲產業結構發展現狀與生態挑戰
3.1黃河三角洲產業體系發展總體狀況
對黃河三角洲區域的劃分,有歷史、地理、經濟等多個角度,本文所指黃河三角洲是指《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發展規劃》中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主要是以山東省東營市和濱州市為主體。由于歷史原因,黃河三角洲區域曾是一個欠發達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程度比起相鄰地市相對落后。進入21世紀以來,黃河三角洲區域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產業體系日趨完善。2008年區內生產總值4600多億元,占全省生產總值的七分之一以上,比2006年增長近40%,平均每年遞增18%。2010年濱州市地區的GDP比上年增長13.5%,東營市增長13.4%,增長速度較快。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黃河三角洲區域形成了一批競爭力較強的支柱產業、實力雄厚的骨干企業和市場占有率較高的知名品牌,基本形成了石油和石油化工、鹽及鹽化工、紡織、電子信息、造紙、機電、建筑建材、食品加工、黃金、汽車及零部件、造船及零部件、飛機及零部件、糧油果蔬食品深加工、生物制藥、現代服務業等構成的產業體系。從多年來的區域經濟增長進程來看,黃河三角洲多元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
3.2黃河三角洲產業結構發展特點
3.2.1第一產業穩步發展,基礎地位更加牢固
黃河三角洲地區有豐富的土地和農林資源,有發展第一產業的諸多有利條件。近年來,隨著黃河三角洲農業綜合開發的推行,區域內的土地、林業、水利等資源優勢正在轉化為經濟優勢。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逐步加快,糧食產量連年提高,濱州市連續8年實現糧食增產,東營市糧食產量近年來達到了歷史最好時期。畜牧、水產、林業、農產品加工和經濟作物種植全面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水平穩步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實現了較大突破,農產品批發市場規模不斷擴大,農業基礎設施不斷改善。
3.2.2第二產業發展迅速,石油產業“一產獨大”的局面逐步改變
在過去較長一段時期內,石油產業在黃河三角洲GDP中占主導地位。地方經濟對石油企業依附度很高,一般在50%以上。近幾年來,為改變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單一的局面,東營、濱州等地都采取了發展多元經濟的積極措施,大力加強非油產業的建設,非油產業占全區經濟總量的比重不斷上升,包括精細化工、鹽化工、建筑、輕紡、機電、建材在內的制造業進入21世紀后發展迅猛,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3.2.3現代服務業日趨完善,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黃河三角洲產業結構變化主要趨勢為第一產業遞減,第三產業不斷上升,第二產業基本保持平穩,第三產業吸納了從第一產業轉移出來的勞動力。2010年東營市和濱州市第三產業分別增長14.5%、17.9%,與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相比增長最快。東營市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3.6:73.9:22.5調整為3.7:72.6:23.7,濱州市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10.03:56.34:33.63調整為10.02:54.61:35.37。目前,黃河三角洲的現代服務業呈現出了“門類齊全、各業并舉”的良好勢頭,金融、保險、通信、現代物流、生態旅游、信息咨詢、房地產、社區服務等行業發展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