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社科相關
20世紀以來,人類學有三個主要的研究角度:觀念的研究(ideologicalapproach)、社會結構的研究(socialstructuralapproach)和生態的研究(ecologicalapproach)①。在國內人類學研究中,根據黨的十七大關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加強生態文明與少數民族地區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研究,特別是地區大型工程建設與移民安置中少數民族文化保護研究日益受到專家學者的重視,實現民族生存、生態恢復、文化保護、環境建設、社會發展是當前中國生態人類學的焦點問題。民族學也非常重視生態環境的研究。民族學對任何民族的研究都離不開對其所依附的生態環境的考察。由于地處高寒山區,交通、信息閉塞,生態環境惡劣,各類災害發生頻繁,農牧業生產條件極差,致使新疆塔什庫爾干塔吉克自治縣(以下簡稱塔縣)各項事業的發展嚴重滯后。2000年3~11月,政府將203戶塔吉克族農牧民搬遷到氣候、環境、土地條件較好的塔吉克阿巴提鎮,這項搬遷工作計劃在完成“四通四有五配套”后,將有1萬人在這里定居。②
一、當代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搬遷的原因及過程
(一)搬遷原因
1.生態原因:自然災害
(1)雪災頻發。1957~1990年,塔縣先后發生過4次持續性地面積雪。1999年1月4日至4月14日,塔縣先后發生14次雪災,有的地方積雪達40~60厘米,災害直接損失達1000多萬元。為確保雪災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塔縣主要解決措施有:一是加大草料基地建設,為易災區儲備充足草料;二是制定應急預案,對被圍困人畜進行緊急救援,發放口糧和草料。(2)地震頻繁。塔縣是世界著名的中亞—地中海地震帶的一部分,地殼很不穩定,為地震多發帶,常發生斷層、陷落等構造性地震。塔縣地震臺自1981年7月1日正式標定以來,共發生地震14754次,最大震級發生于1993年7月14日,達里氏3.4級。(3)特大洪災。1989年夏季,塔什庫爾干河沖斷公路40多處,毀壞公路1200米,沖毀草場233.33公頃。洪水有時還引發泥石流①,洪水、泥石流一般于雪災后1~3年內的6~7月發生。最終導致當代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移民搬遷是1999年在塔縣發生特大洪災②所引發引起泥石流,全縣大部分鄉場受災,這次災害侵襲了塔縣的12個鄉鎮。其中,最為嚴重的是布倫木沙鄉,受災1469戶9956人。
2.人的原因:人口數量和牲畜存欄數
從表面上看,當代帕米爾高原塔吉克族移民搬遷的生態原因是自然災害。從上圖可以看出:人口數量和牲畜③存欄數均呈明顯增加的趨勢。在56年里,人口增加25120人,平均每年增加449人,2005年人口數是1949年的近4倍,從其人口數線性圖可以看出人口增長的未來趨勢。另外,在56年間,牲畜存欄數增加154735頭(只),平均每年增加2764頭(只)。2005年牲畜存欄數是1949年的6.7倍。生態環境的承載力①是有限的,超過一定比例就會給可持續發展帶來麻煩,其具體表現即為各類自然災害。據測算,塔縣現有環境資源僅能承載1萬人的基本生活,每30畝天然草場只能承載1頭標準牲畜的生存。而人口的增長和人類的活動導致這一地區的天然草地因過度放牧而逐漸退化,可耕地也因農牧民的過度利用而地力下降,掠奪性的開發、利用生態資源已經引發各種自然災害。因此,從本質上看,與其說移民搬遷的原因是自然災害,不如說是人禍。
3.社會原因:扶貧安居
近年來,各級政府為解決塔縣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做了多方努力,在政策、資金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但以畜牧業、農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塔縣因生產條件的限制、自然災害、人為災害的破壞,嚴重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牧民收入的增長。1999年,因遭雪災、洪災,返貧1262戶8501人,年末實有特困戶2220戶13007人,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從1998年的629元降至477元,在冊貧困人口占農村人口的比例上升至60%。鑒于塔縣特殊的自然環境,如果要解決群眾溫飽問題,不僅投入大、效益差、事倍功半,且無法從根本上實現穩定脫貧。根據國家、自治區扶貧開發工作的精神,結合塔縣的具體實際,搬遷移民、異地開發是塔縣徹底擺脫貧困,實現穩定、可持續發展的最有效途徑。
(二)搬遷的過程
1.移民搬遷的選址
塔吉克人在搬遷的時候,為什么會選擇岳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政府在選址時,有哪些備選的地方?選擇阿巴提鎮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針對上述問題,我們訪談了知情人員。根據訪談對象提供的情況,在選址時分別對阿圖什、疏附縣、白什卡達、葉城縣和莎車縣進行了討論,但由于水、土地、還有歸屬權等原因,最終選擇了在“岳普湖縣巴依阿瓦提鄉”進行移民開發。
2.移民批次及數量
通過本課題組對塔吉克阿巴提鎮移民搬遷的持續性觀察和研究,我們通過入戶訪談、統計人口數以及從各方獲得的資料,與2005年所獲資料進行對比,2011年7月19日,共計有633戶,2847人。為了從不同角度來觀察和分析塔吉克阿巴提鎮移民搬遷的具體情況,我們統計出不同年份塔吉克族移民搬遷的人數。通過表4,可以看出,2000年,也就是洪水災害之后,移民搬遷的人數最多,主要是從布倫木沙鄉搬遷來的;另外,2005年移民搬遷的塔吉克人主要以大同鄉為主。其他各年份,也有塔吉克人從高原搬遷下來。
二、塔吉克人對經濟生活、社會生活的適應
(一)塔吉克人經濟生活的適應
從縱向比較,塔吉克阿巴提鎮的農民人均收入仍不容樂觀;從橫向比較:全縣14個鄉、鎮、場農民人均收入從高到低的順序是:塔什庫爾干鎮1406元、塔什庫爾干鄉1340元、柯克亞鄉1321元、瓦恰鄉1198元、提孜那甫鄉1186元、大同鄉1183元、塔合曼鄉1181元、牧林場1144元、庫科西力克鄉1132元、達布達爾鄉1124元、班迪爾鄉1088元、麻扎種羊場1080元、馬爾洋鄉1036元、塔吉克阿巴提鎮752元(2005年數據)。由于該鎮還在初建階段,經濟起步有待時日。但在田野調查中,筆者發現:搬遷后的塔吉克人在市場經濟意識方面明顯增強。個案1:(于洪亮,男,組織部部長):剛搬來的農牧民外出打工,去巴依阿瓦提拾棉花,那邊的人也壞,拾1千克才1毛、2毛;要么拾20千克,才算10千克。每戶出1個人參加阿巴提鎮的集體大勞動,婦女就去拾棉花,每天掙個兩三塊錢,作為當天的花銷,如買菜等。所以,我們就攔著他們等價錢高了,5毛、8毛再去,有些住戶就不理解,她寧肯每天掙兩三塊錢。(訪談筆錄)在塔吉克阿巴提鎮,由于許多地都是新地,需要大量人力來開墾,所以,每戶每天出1個勞動力參加集體大勞動。塔吉克族婦女以前是不能外出打工的,但現在許多塔吉克族婦女到附近的鄉村干體力活(主要是拾棉花)來貼補家用。由于很多人都是第一次出去打工,也不知道棉花的價格,而且又不識秤;所以,會受到欺負。但是,經濟意識是逐漸培養起來的。個案2:梅花古麗去/mayili/(指岳普湖財政局對面的棉花地)拾棉花,拾完去領錢,一女老板說她領過了。梅花古麗就說你不給我錢,那我就把棉花拿走。那女的扯梅花古麗的胳膊,梅花古麗一拳打到女老板的胸上,后來給了16塊錢。2005年筆者進行田野調查的時候就認識并住在梅花古麗家,她是一個很善良、很能干的塔吉克族母親。但是,在上述個案中可以看到:她對于自己能掙到錢的喜悅、對于不公正的據理力爭。他們的經濟意識在逐漸增長,現在他們意識到“自己老實但不能被欺負”,而這一切是在經濟市場中逐漸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個案3:現在,農牧民生活也有所改善:2001年,市場上1只羊要三天才能賣完。前一陣,有一家商店1頭牛、3只羊,一天就賣完了,這就說明農牧民有了點錢,購買力提高了。(政府訪談筆錄)總之,由于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原來可以就地取材的方式發生轉變,得靠“錢”來買,如“水”,原來住在山上的塔吉克人,隨時可以取水,所以,不需要準備大容器;現在,每家每戶都得準備大塑料桶,因為自來水管來水不按時且不固定;還有“奶制品”,以前因為有牲畜,所有都不需要花費,現在,買“伊合拉斯”奶茶要10塊錢,1袋面粉25千克要45元,巴扎上的要50塊錢,都得靠“錢”。所以,塔吉克人“經濟意識”也逐漸濃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