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公共管理
1引言
空間資源是地理學研究的基本對象,空間格局與過程一直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但對空間格局與過程影響至深的“空間沖突”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關注。空間沖突,其實質是在人地關系作用過程中伴隨空間資源的競爭而產生的客觀地理現象,是自然地理因素與人文因素、自然地理過程與人文過程交互作用的結果,更是影響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目前國內外尚缺乏對“空間沖突”的系統研究,僅在地理學、規劃學、生態學、經濟學等視角的地理空間研究中,間接反映了對空間沖突問題的認識。部分研究從地理與規劃學角度就“區域剝奪”、“空間競爭”、“空間整合”、“空間管制”等問題的探討[1-8],充分反映了空間沖突現象的存在及其研究的學科意義;部分研究等將生態、經濟學領域中的“生態空間理論”、“生態位態勢理論”、“區域溢出理論”應用于區域空間優化方面的研究[9-13],為空間沖突的形成機制與調控研究提供了有關借鑒;還有研究應用遙感、GIS技術和空間經濟學、空間生態風險評價理論,分析探討城市化過程中的區域空間生態風險及其預防機制[14-19],為空間沖突的風險測度提供了啟示。
自20世紀末以來,我國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2010年全國城市化水平達47.50%,城市化的空間形態與結構正發生劇烈變化。城市快速發展必然以空間資源的高強度開發利用為前提,空間資源的開發涉及到人類生存與區域發展的各個方面,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空間沖突”問題,如城鎮建設用地無序擴張、農用地與生態用地空間結構失衡、城市內部各類用地空間結構不合理等。未來30~50年我國仍將進一步加快城市化進程。預計2030年全國城市化水平將達60%左右。如不加以有效引導,快速城市化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空間沖突的激化,并直接影響到區域經濟—社會—生態復合系統的穩定性與可持續性,甚至威脅到區域的經濟安全、社會安全和生態安全。
因此,在我國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運用地理學、生態學、資源經濟學、環境管理學的相關知識,界定空間沖突的概念內涵,分析空間沖突的形成原因、演變特征及影響效應,構建空間沖突的理論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理論和實際意義。
2空間沖突的概念、成因及分類
2.1空間沖突的概念界定
“沖突”一詞來源于社會學,主要在“文化沖突”、“組織沖突”、“利益沖突”等社會學和管理學領域使用,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社會單元在目標上互不相容或互相排斥,從而產生心理上或行為上的矛盾[20]。廣義的沖突不僅包括不同主體之間存在的對抗、糾紛、爭奪等比較激烈的社會現象,而且包括不同主體之間的競爭、分歧、缺乏協調等不激烈的社會現象。而狹義的沖突則專指不同主體之間激烈的對抗、爭奪甚至戰斗,它是矛盾積累到一定程度所表現出來的一種比較激烈的對抗性的互動過程[21-22]。隨著資源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相關學者把“沖突”引入資源環境管理領域,提出“土地沖突”、“土地利用沖突”。于伯華等將土地利用沖突解釋為,在土地資源利用中各利益相關者對土地利用的方式、數量等方面的不一致、不和諧,以及各種土地利用方式與環境方面的矛盾狀態[23]。
本文所指的空間,是對適合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地球表層空間的統稱[24]。空間既是城市化過程的必要載體,又是城市發展的結果體現。稀缺性是空間的基本屬性,空間稀缺性是人與空間的內在關系,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產生的人地關系特征,是人類活動空間需求的數量與質量提高后所形成的空間消費需求無限與地理空間供給有限之間的矛盾。空間功能的外溢性,是指一定區域的某種功能或職能由區域內部向周邊地區的遷移流動。一般而言,空間是開放性的,相鄰區域空間會發生相互作用,主要表現為空間外部性、地理溢出等形式,并直接影響到交互雙方的發展決策。空間沖突就是伴隨空間功能溢出等空間交互作用,在利益驅動下的各種需求對稀缺空間資源的競爭,是各利益相關者為實現各自利益最大化而出現的矛盾。地理學、區域經濟學者在研究城市化問題的過程中,相繼提出“區域剝奪”、“空間競爭”等與空間沖突較為相似的概念,其內涵都是空間資源利用過程中的矛盾現象。其分析探討的城鎮發展對鄉村發展的剝奪、開發區建設占地對農民與基本農田的剝奪、城市發展中內外空間的競爭、綠色生態空間和城市建設用地之間的競爭以及城鎮建設用地無序擴張導致生態環境質量下降等問題,都是空間沖突的重要體現。
結合沖突的概念、空間的基本屬性以及土地利用沖突等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本文認為空間沖突是源于空間資源的稀缺性和空間功能外溢性而產生的一種客觀地理現象,是在人地關系作用過程中伴隨空間資源競爭而產生的空間資源分配過程中的對立現象。空間沖突強調空間競爭、矛盾、不協調、不和諧的空間關系。
2.2空間沖突的形成原因及分類
空間資源具有數量的有限性、利用方式的多宜性和功能的外溢性等特點,一定區域范圍內的空間資源總量是一定的,各種空間利用方式只能是對有限空間資源的競爭,空間資源有限性構成了空間沖突的客觀原因;而空間資源的多宜性又決定了空間開發可用于不同目的,滿足人類活動的不同需要,因此各種社會需求在空間資源利用上的利益重疊或空間利用目標之間的矛盾是空間沖突形成的根本原因;空間并不是封閉、孤立發展的,任何區域均會通過資源環境溢出、經濟溢出、知識信息溢出、公共設施溢出等形式的空間外溢效應影響周邊地域空間的功能定位,空間功能的外溢性加劇了空間開發利用目標的矛盾,是空間沖突發生與發展的重要驅動因素。
一般而言,空間資源利用目標有3個,分別是獲取經濟利益、保護生態環境和實現社會效益,以滿足人類生存、生產、發展的需要,空間沖突的形成通常可歸結為這3種利益或空間資源利用目標之間的矛盾。①空間經濟沖突。現代空間資源開發是在經濟利益的誘導下進行,是以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但是不同的資源利用方式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同,當有關的利益相關者對空間資源的利用方向、開發強度等存在利益矛盾時,便會產生經濟利益的空間沖突。②空間生態沖突。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人們對空間資源的開發利用往往更加注重短期效益,而忽視了空間資源生態功能的長期效益,這種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城市化必然導致空間生態系統的不穩定與生態功能的下降,進而產生生態效益的空間沖突。③空間社會沖突。目前,經濟利益驅動下產生的區域剝奪、資源失配等,形成了處于社會貧困階層的弱勢群體和弱勢區域,社會階層和區域發展出現兩極分化,由此產生的社會沖突與矛盾將對社會穩定構成潛在威脅。④空間復合沖突。空間資源利用兩方面或3方面利益的綜合博弈形成的空間生態失衡、空間開發失調、空間經濟失序和社會發展失穩等,是目前最為普遍也最為顯著的空間沖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