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醫學
健康婦女陰道菌群包括常住菌、過路菌及偶見菌,并隨年齡、月經周期、妊娠、更年期、絕經等變化而發生不同微生物種群的交互演替過程〔1〕。產婦在經歷了妊娠、分娩及產褥期等復雜過程后,陰道的微環境會發生較大變化,易使產后婦女發生陰道炎。目前通過對產后6周婦女陰道內環境的初步研究及陰道內補充乳酸桿菌活檢制劑,分析陰道內菌群構成、數量及各種類型的優勢菌和條件致病菌的分布情況,探討產后6周婦女陰道微生態狀況及其影響因素,以及微生物制劑(陰道乳桿菌膠囊)對恢復產后婦女陰道內環境,預防生殖道感染的臨床意義。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2009年6月~2011年8月在南方醫科大學附屬佛山市婦幼保健院婦女保健門診產后6周復查婦女11453例,年齡18~40歲,平均年齡29歲。
1.2入選標準
產后6周,足月分娩,惡露干凈,在孕期無陰道炎癥,產時規范使用抗生素,產后未應用抗生素,未恢復性生活,無陰道用藥及陰道灌洗,既往無內科合并癥,均簽署知情同意書,能堅持隨訪。最后共有11453例產婦納入研究。
1.3細菌檢測
先用pH1.8~9.0精密pH試紙接觸陰道壁,測定陰道pH值,然后用無菌棉簽于產后婦女陰道后穹窿或宮頸口內取分泌物,放入有少量生理鹽水的無菌試管中及時密封送檢。取分泌物在潔凈載玻片上制成涂片,經酒精燈焰火適當固定,革蘭氏染色,干燥后在光學顯微鏡油鏡下先進行陰道分泌物檢查:涂片中找到線索細胞為細菌性陰道病,找到滴蟲為陰道毛滴蟲陽性;找到假菌絲或假菌絲和孢子為假絲酵母菌陽性。然后區分以下形態的細菌:革蘭氏陽性大桿菌(乳桿菌)、革蘭氏染色不定小桿菌(陰道加特納菌)、革蘭氏陰性小桿菌(類桿菌)、革蘭氏染色不定彎曲小桿菌(動彎桿菌)和革蘭氏陽性球菌、梭狀桿菌及革蘭氏陰性桿菌。根據每個油鏡視野細菌數量,分別用0-4+表示(0:未見細菌;1+:少于1個細菌形態型;2+:1~4個細菌形態型;3+:5~30個細菌形態型;4+:30個以上細菌形態型)。根據表1把所得結果換算成積分,再按公式:總積分=乳桿菌+陰道加特納菌和類桿菌+染色不定彎曲小桿菌計算總積分。Nugent評分標準:正常(0~3分),臨界(4~6分),細菌性陰道病(BV)(7~10分)〔2〕。見表1。
1.4乳桿菌膠囊的使用方法
采用隨機對照方法,將600例陰道分泌物正常的產后6周婦女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300例不做任何處理,實驗組300例予陰道內放置微生物制劑乳桿菌膠囊(定君生),1粒/天,連用10天。兩組均于產后3、6、9、12個月分別復查陰道分泌物。隨訪期間未使用其他抗生素,避免性生活及陰道沖洗,有性生活要求工具避孕。藥品定君生由深圳市新萬澤醫藥有限公司提供,含量0.25g/粒,內含乳桿菌≥0.25×106CFU/ml。
1.5統計方法
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或精確χ2檢驗。
2結果
2.1陰道炎癥11453例產后6周婦女陰道分泌物染色涂片經Nugent評分,正常產后婦女5216例,占45.54%,臨界5342例,占46.64%,細菌性陰道病(BV)535例,占4.67%,真菌性陰道炎339例,占2.96%。滴蟲性陰道炎21例,占0.18%。所有產后6周婦女陰道pH值>5.0。在所有涂片中,被認為在維持正常陰道微生態平衡中起關鍵作用的乳桿菌數量和比例明顯不足,僅5216例(45.54%)找到乳桿菌,且數量偏少,乳桿菌1+或2+有4964例(43.34%);乳桿菌3+或4+有252例(2.2%)。產后6周婦女陰道炎癥以非特異性陰道炎為主5342例(46.64%),細菌性陰道病、真菌性陰道炎和滴蟲性陰道炎較少見,共895例(7.81%)。
2.2定君生組與對照組產后1年內陰道pH的變化情況應用定君生前對照組、研究組陰道pH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應用后研究組1年內陰道pH明顯降低(P<0.05)。見表2。
2.3定君生組與對照組產后1年內陰道乳酸桿菌變化情況應用定君生后研究組陰道乳酸桿菌數量明顯增多,且以3+-4+比例為主,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4定君生組與對照組產后1年內陰道感染的發生情況產后1年內定君生組非特異性陰道炎(白帶清潔度Ⅲ-Ⅳ度)和特異性陰道炎(細菌性陰道病、真菌性陰道炎、滴蟲性陰道炎)的發生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3討論
女性陰道在生理上是個閉合的體腔,其壁層由復層陰道鱗狀上皮被覆,陰道除發揮生物屏障作用外,也發揮免疫調節作用。正常情況下,定植于陰道內的微生物主要有細菌、真菌、原蟲和病毒,主要棲居在陰道黏膜皺襞及穹窿部,其次在宮頸。在陰道菌群各類組成中,兼性厭氧乳桿菌是青春期及生育期正常陰道的優勢菌,分離率最高(80%~90%),含菌數也最多,可達8×107CFU/ml。健康婦女陰道內有16種乳桿菌,其中產生過氧化氫的卷曲乳桿菌,詹森乳桿菌和發酵乳桿菌占絕對優勢。乳桿菌是陰道正常菌群中最重要和數量最多的,在維持陰道微生物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它可分解陰道黏膜上皮細胞內的糖原,產生一定量的乳酸,使陰道保持酸性環境,pH值維持在3.8~4.5,有利于陰道的自凈作用。陰道各種微生物菌群之間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保持平衡狀態〔2〕。
產后婦女由于受到分娩期和產褥期的影響因素,如順產經產道分娩、羊水沖洗產道、產中的消毒劑使用、產中和產后抗生素的使用、產褥期間傳統衛生習慣不良、產后婦女雌激素水平偏低、產前和產后的性生活、產后婦女惡露淋漓不凈等,使陰道內環境發生較大改變,陰道內菌群及pH、清潔度等指標和正常人群有較大的區別,導致陰道菌群失調,引起陰道各種感染性疾病,且發病率較高。常規的抗生素治療雖然有效,但是一些抗生素藥物在治療的同時也對陰道內菌群平衡產生了不利影響,造成了陰道炎的反復發作。盡管產褥期陰道的微生態會發生一些變化,但此方面的研究以及乳酸桿菌活菌制劑在產科領域的臨床應用一直很少被人們所關注。從理論上講,作為陰道黏膜的原籍菌,乳桿菌活菌制劑的安全性是應該受到肯定的,因而在產科領域的應用也更加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