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生態建設論文
江蘇泗陽(眾興鎮)是我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漢代泗水國國都(公元前113年至公元10年),黃河自西向東貫穿全縣,長度49.19km,河兩岸自堤外坡向外延伸,栽植從100~500m寬度不等的中國山楊人工林林帶,形成數萬畝的“中國山楊林海”,成為廣袤的蘇北大地上少見的森林景點。但在故黃河河道至堤內側,由于長期疏于整治,該區域水利設施老化,河道淤積嚴重,水源僅靠境內兩岸有限的棄水回流,水質污染嚴重。旱期河床大部見底、汛期河水泛濫,自然植被遭受毀壞,濕地生態功能退化嚴重,嚴重影響水質凈化、水源調節、固土護坡效益以及自然景觀。為使故黃河恢復生態功能和自然生態風貌,“十一五”后期,泗陽縣政府開始對故黃河濕地開展綜合治理,配套開展生態綠化和休閑旅游公園建設。本文探討了公園綠化總體原則和思路,并對主要節點的綠化模式和植物配置作了初步的規劃和設計,將有助于把故黃河濕地公園建成泗陽濱水森林城市建設和城鄉一體化建設的骨干工程。
1自然地理條件與故黃河濕地概況
故黃河泗陽段位于33°28'~33°59'N,118°41'~118°43'E,境內故黃河流域面積124.83km2。年降雨量在500~1502mm,平均897mm,冬季干旱少雨,河道內水量少,水位淺。汛期降雨量高度集中,65%的水量在6—9月。全年無霜期220天左右,年均氣溫14.1℃,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自然植被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土壤類型主要為黃潮土或沙土,pH值6.5~8.9,地下水位1.5~2.0m。20世紀90年代中期治理中泓長49.19km、中泓挖1.5~2m,底寬31m,口寬40~45m,內堤距100~120m、灘面地每邊寬30~40m,筑中泓子堤長98.38km。子堤頂寬4~6m,坡比13。流域內大部分為粉沙細土,遇風起塵,遇水流失,少部分淤質黏土成段分布,全線土層深厚、土壤肥力較差,河岸極易沖刷,河道嚴重淤積。規劃濕地公園位于縣城東南約3km,京杭大運河南面,西起大興漫水閘林海漁村,沿古黃河道經過3300多hm2中國山楊林及沿岸濕地,直至上海路,全長11.9km,面積329.35hm2,其中水面面積76.49hm2。2010年泗陽縣開始對故黃河濕地進行全面整治,計劃在3~5年內建設濱水濕地公園。目前已建子堤頂沙石路11.9km,林中自駕游路6.82km,栽植以中國山楊為主的喬木數萬株,灌木3000株,竹類1000穴3000稈,局部中泓灘面栽植柴蒲5000m2,以及部分沉水、浮水和挺水植物。
2綠化模式的功能定位與設計依據
公園的主要功能為恢復生態功能、美化濕地景觀、傳播濕地保護知識,并充分發揮濕地公園的觀光休閑和居民游憩等功能。遵循生態學、生物學和景觀規劃學相關原理,應用“生態位互補”、“互惠共生”以及“物種多樣性”的理念,根據泗陽縣廢黃河濕地公園的總體規劃的自然植被恢復計劃、景點配置方案、休閑科普設施配置方案以及基本實施建設方案,結合公園內各種地形、地貌、土壤和水文條件,采用喬、灌、草、花、水濕生動植物,與園林建筑及其他基本設施相配套,科學配置模式中的綠化植物種類與群落,進行綠化造景[1-5]。
2.1濕地恢復和保護優先
根據故黃河河床、灘面、環島河岸的自然地形地貌、土壤性質,適地適樹,增加植物多樣性,景觀異質性,構建河道濕地生境走廊,促進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最大限度地減輕旅游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2.2休閑游憩為輔
結合水利工程措施,根據適地適樹原則設計植被結構。公園面上的植被設計主要是滿足生態需要,發揮植被的固土護坡功能、過濾凈化匯入河流的農田尾水和地表徑流;在一些主要的游憩點如棧橋、滾水壩、亭、臺、廊、石和池塘等節點,設計景觀植物配合造景,實現生態功能與景觀功能相結合。
2.3體現地方特色
結合泗陽及宿淮地區的自然植被、相關經濟特色和歷史文化特點。總體設計方面,保持了現有文化建筑,新建小景兼顧了地方文化內涵,起到了保護、傳承和宣傳地方文化的作用。綠化設計上,應體現徐淮地區自然的桑柳榆槐原生地帶性樹種特色和古桃園、現代中國山楊產業等文化經濟特色。
3設計內容
3.1植物種類
由于河道水位不穩定,無法保證濕地保育及植物生長的需求。已規劃在項目區上游改建從大運河到濕地公園的引水排水設施,實現汛排旱引,保持濕地公園區內河流2m左右水位。公園植被由深水到淺水、水陸交替、近岸和遠岸依次設計水生植物(沉水、浮水、挺水)、草坪綠地、樹木(喬木、花、灌木、觀賞竹)花草等3大類型;在棧橋、滾水壩、廊石亭閣、仿古建筑和曲徑蜿道等園林建筑周邊,按照設計不同空間層次和時間(季相)層次配置風景植物品種,營建不同類型的風景植物群落,使植被能與公園內建筑、水利設施等相結合。形成“古為線索”、“綠”為基礎、“園”為框架、“景”為特色的濕地公園風貌,體現“古綠水文秀”地域特色濕地生態景觀。設計上述3大類植物123種,其中喬木、竹類53種,灌木25種,地景植物37種,水生植物(沉水、浮水、挺水)33種,在喬木樹種中要逐步改造樹種單一(中國山楊)現象,最終達到常綠樹、落葉樹的比例為1∶6,針葉樹與闊葉樹的比例為1∶9。
3.2主要立地的植物配置
除水面外,公園內立地類型豐富,有灘地、水陸交替帶、坡地和河堤等多種類型,按不同立地的位置、規模大小和適生植被類型,大體分為堤頂、坡面與局部高灘面以及水際線與淺灘人工半島等3種類型。
3.2.1堤頂
堤頂是公園內遠水、高程最大的立地,不易受淹。堤頂一般設置行道,因此,堤頂綠化以行道綠化為主,是濕地公園的一條主景線、框架線。物種設計需考慮到護坡固土、遮陰和景觀需要。上層喬木設計栽植中國山楊1~2行,分段間植雪松、女貞,路側分段設計紫葉李、紫薇、紅楓、黃楊、海桐等小喬木或灌木,下層種植一串紅、鳶尾、玉簪等花草,形成高大挺拔的落葉闊葉樹與常綠針葉樹復層配置、結構與層次鮮明的綠色景觀。